● 王彤梅
讓所有特殊兒童都接受適合他們需要的義務教育,實現(xiàn)特殊教育“零拒絕”,是我國倡導并努力實現(xiàn)的教育理想。送教上門是一種教育安置方式,為不能到學校就讀的重度、多重障礙兒童提供的教育服務。山西省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均對送教上門服務做了具體規(guī)定,要求對有特殊困難或殘疾程度較重的特殊學生提供送教上門或遠程教育服務。送教上門服務在山西省全面鋪開并迅速發(fā)展,全省119個縣(市、區(qū))中有93個建立了送教上門服務制度。山西省的送教工作已步入規(guī)范運行軌道,形成如下經(jīng)驗:
對于重度、多重障礙學生來說,如何在生活中學習,逐步充實生活經(jīng)驗成為首要任務。尤其是一些重度腦癱、臥床不起的學生,生活無法自理,吃飯穿衣如廁都不能獨立完成,活動的范圍極為有限,生活經(jīng)驗極度匱乏。對于這些孩子,應首先從生活自理開始,圍繞穿衣、吃飯、洗漱等生活技能設計送教內(nèi)容,使其在生活中學習,在活動中感知和積累相關(guān)經(jīng)驗。
【案例】
小雨(化名),肌張力過高,四肢僵硬、雙腿交叉不可站立。家長期望孩子心理健康,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希望孩子能學習一些與生活有關(guān)的文化知識。每次去他家送教的時候,小雨看見教師都非常高興,送教教師也希望小雨能學會一些技能。
一次送教的內(nèi)容為“洗手”,教師和孩子一同玩水,學習洗手的步驟和方法。小雨非常喜歡這個活動,一直在探索水,送教過程中家長在旁邊陪伴并學習教師的訓練方法。
在專家的建議下,其后將繼續(xù)開展探索水、感知水、洗手、洗臉、洗頭的系列活動,增加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豐富其感知,幫助其發(fā)展生活技能。注重從自理能力著手訓練,加入一些康復游戲活動,提高孩子的參與興趣。比如學習洗手后,就開展玩水的游戲,用軟毛刷、百潔布等刷手或摩擦,進行觸覺刺激,降低肌張力等。在活動中,配合出示“手”“水”等字卡,帶領小雨感知文字,為識字打好基礎。
重度、多重障礙兒童大部分受到父母及其他家人的過度關(guān)注或是疏忽,兩者均導致兒童生活無規(guī)律,不能形成基本的生活習慣,生活極少樂趣和意義。這種現(xiàn)象在送教對象中極為普遍。因此,指導家長幫孩子建立一日常規(guī),培養(yǎng)其形成基本生活習慣,是讓殘疾兒童過有價值有意義生活的第一步。
一日常規(guī)從起床開始,包括洗漱、吃早飯、學習和康復活動、游戲活動、吃午飯、午休、喝水吃水果、戶外活動、晚飯、散步、看動畫片、洗漱、睡覺等,這些都需要培養(yǎng),從而讓孩子形成良好生活習慣。
對于那些沒有語言、刻板行為嚴重的自閉癥孩子,培養(yǎng)其規(guī)律作息,使之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困難比較大,在實操中可使用實物、圖片等制作實物作息時間表,訓練孩子看懂作息表。如用牙刷表示洗漱、用勺子代表吃飯、用球代表活動等,具體物品還需根據(jù)孩子的喜好和實際情況選擇。
【案例】
小亮(化名),男,8歲,自閉癥。無語言,多動,無自理能力,喜歡滾球。父親在外打工,有一個姐姐在外地讀書。小亮平時由母親照顧。母親因車禍頭部受傷導致大腦功能損害,意識有時不清,只能照顧小亮基本的日常生活,無法陪孩子學習和訓練。教師前期送教時,雖然設計了很多活動,但基本無法與孩子形成互動,不能完成任何訓練和活動。
在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首先與家長達成共識,在媽媽無法承擔教育訓練任務的情況下,建議爸爸休假一段時間,與送教教師配合完成孩子一日常規(guī)的訓練。送教教師為小亮制作了實物作息時間表。起床后由爸爸陪同在實物作息表上找到牙刷,拿上牙刷去衛(wèi)生間刷牙洗臉,完成后把牙刷放回實物作息表旁的任務完成盒內(nèi),表示刷牙任務結(jié)束。以此類推,在送教教師和孩子父親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小亮目前已經(jīng)能在爸爸或老師的提示下完成一日作息,爸爸感到非常欣慰和驚喜,增強了孩子會進步的信心。
送教教師培訓
興趣是兒童學習的最好老師,尊重并發(fā)展兒童的興趣,引導兒童過更加有意義的生活,是送教服務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對于重度、多重障礙兒童來說,找到并利用其興趣是學習訓練的有效策略。
【案例】
小陽(化名),女,17歲,脊柱部位病變,發(fā)育不全,下肢無力,只能靠上肢行動。其父母皆在外打工,家中只有曾祖母陪伴。評估發(fā)現(xiàn),小陽意識清楚,且雙手靈活,決定開展手工課教學——鉆石貼畫。小陽學得很快,課程很成功。
根據(jù)專家建議,今后將結(jié)合小陽興趣,調(diào)查當?shù)厥袌觯x擇合適的手工藝項目進行教學和訓練,為其掌握一技之長,將來能自食其力打基礎。
有重度、多重障礙孩子的家長往往很悲觀,對孩子期望極低。送教的時間和次數(shù)是有限的,送教教師在采取有效舉措讓家長看到孩子的變化,看到送教服務達成的教育康復效果的同時,也要調(diào)動家長力量。讓孩子的家人成為教育訓練的主力軍。家長觀摩學習教師的教育訓練方法,教師給予孩子家人專業(yè)支持與指導,是使送教服務工作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策略。這種支持有心理上的支持,也有方法上、理念上的引導。要讓家長樹立信心,相信孩子是有潛能的,是可以學習的,通過努力可以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案例】
小麗(化名),女,4歲,智力落后。一只眼睛因先天性眼球萎縮手術(shù)摘除。小麗的母親極為焦慮,敏感內(nèi)疚,從未帶孩子外出過,和親戚朋友鄰居來往很少。由于接觸外人少,小麗語言發(fā)展與社交能力明顯較弱。
送教團隊評估發(fā)現(xiàn),小麗的一只眼睛視力尚可,認知能力落后不明顯。因此,教授媽媽如何保護孩子的視力,并傳授使用高對比度材料制作字卡的方法。同時,向小麗媽媽介紹了特教政策,告訴媽媽孩子可以上幼兒園,6歲入學時可以隨班就讀等。送教團隊給予小麗媽媽的心理和政策支持,讓其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送教對象中多數(shù)孩子自理能力十分弱,有的孩子終日臥床,生活質(zhì)量很低。多數(shù)家長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十分細致,客觀上也剝奪了孩子學習和實踐的機會,自理能力無法發(fā)展和形成。
所以,送教教師要宣導盡可能獨立的理念,鼓勵兒童獨立,使之嘗試各種事情和活動,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不同能力的孩子學會同一的技能,花費的時間、精力和努力是不一樣的,但通過反復的訓練和練習,不同障礙程度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提高。
【案例】
小云(化名),男,15歲,全盲并伴有腦癱,平時由媽媽照顧。送教團隊家訪時,小云蓋著被子躺在炕上,手里拿著一個收音機。媽媽說,收音機是小云的最愛,一刻也不離手。收聽廣播是小云的主要生活。由于看不到,分不清白天夜晚,小云每天都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由母親照顧,極為細致周到。但評估發(fā)現(xiàn),小云的腦癱是輕度的,有自主行走能力。只是因為眼睛看不到,家長又不會引導,孩子就很少嘗試走路。
少女賈 明(浙江省寧波市達敏學校)指導老師:龐 俏
送教專家為家長和送教教師示范了如何為盲人導引。如,下炕后扶著炕沿走,10步左右是門,出了門左手是窗臺,沿著窗臺走過去是廚房等。送教專家牽引小云走了一遍,孩子非常興奮。讓小云獨立嘗試時,其因心里害怕而拒絕獨行。送教專家讓小云爸爸模仿專家的方法牽引孩子走了一趟。最后在送教專家、教師和家長的鼓勵下,孩子終于獨立前行了一小段。
山西送教工作的有效開展,實實在在地為重度、多重障礙兒童提供了有效服務和幫助,特殊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不斷豐富,自信心和獨立意識逐步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