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西鵬
摘要? ? 本文介紹了茶毛蟲的形態(tài)特征,總結了茶毛蟲的危害癥狀及生活習性,分析了發(fā)生因素,并提出防治對策,以期為防治茶毛蟲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茶毛蟲;形態(tài)特征;危害癥狀;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 S435.711? ? ? ? 文獻標識碼? ? B?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146-02
落兒嶺鎮(zhèn)位于安徽省霍山縣西南部,大別山腹地,是典型的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有許多特色種養(yǎng)業(yè),其中茶葉生產占據(jù)較大分量。在茶葉生產過程中,茶園管理是基礎,更是關鍵,茶樹的病蟲害較多,其蟲害之一是茶毛蟲。茶毛蟲幼蟲又名癢辣子、毒毛蟲等,其成蟲又名茶毒蛾、茶黃毒蛾、茶斑毒蛾,屬鱗翅目毒蛾科。茶毛蟲以幼蟲咬食茶樹葉片,此外,還為害油茶、梨、柿、櫻桃等。在落兒嶺鎮(zhèn)每年5月下旬至6月初開始發(fā)生危害,一般發(fā)生2~3代。2008 年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茶毛蟲成間歇性大發(fā)生及局部成災,危害程度較大,影響翌年春茶的產量。
1? ? 形態(tài)特征
1.1? ? 卵
呈圓形,淡黃色。成蟲集中產卵呈塊狀,卵塊橢圓形,卵塊上面覆蓋著雌蛾腹末脫下的黃褐色茸毛,多產于葉片背面。
1.2? ? 幼蟲
幼蟲體色隨蟲齡增大由淡黃漸變?yōu)辄S褐色,體形呈圓筒形,高齡幼蟲體長20 mm左右,黃褐色,體背和側面都有黑瘤,瘤上簇生黃色毒毛。
1.3? ? 蛹
長9 mm左右,圓錐形,黃褐色,有短毛,有鉤狀尾刺。外有黃色絲繭,繭長約13 mm,黃褐色,長橢圓形,粘貼在茶樹枝干上,表面有長毒毛。
1.4? ? 成蟲
雌蛾體長6~13 mm,翅展20~30 mm,體黃褐色。雄蛾體黑褐色。前翅中央都有2條淡色帶紋,翅尖有2個黑點。雌蛾腹部較雄蛾粗大,末端有黃褐色絨毛。
2? ? 危害癥狀
以幼蟲取食葉片,被取食的部位呈缺刻狀,嚴重時會吃光葉片。大發(fā)生多時,連同芽葉、嫩梢、樹皮、花、果等被全部吃光。受害的茶樹不僅產量受到影響,而且茶樹長勢一時也難以恢復。此外,加上各形態(tài)蟲體都有毒毛,觸及人的皮膚會發(fā)癢紅腫。
3? ? 生活習性
3.1? ? 成蟲
成蟲多于午后至黃昏前羽化,白天靜伏在茶叢樹枝間葉片的背面,受到驚嚇后迅速飛離或墜地假死,黃昏后開始活動,夜間活躍,19:00—23:00活動最盛。有趨光性,且雄蛾較雌蛾趨性強。羽化后的當日或次日交尾,交尾后當日或次日產卵。卵成塊產于茶叢樹枝上、下部葉片的背面。每雌蛾產卵50~200粒,多的達300粒。一般越冬卵多產在向陽較暖的茶園中,非越冬卵常產在茶叢枝葉茂盛或蔭蔽的茶園中。
3.2? ? 幼蟲
幼蟲怕光和高溫,遷移時排列整齊。幼蟲群集性很強,尤其是1~3齡幼蟲群集性更強。幼蟲多在早晨至中午孵化。孵化盛期一般在始孵后5 d左右。1~2齡幼蟲常數(shù)十至百余頭群聚在卵塊附近的葉片背面,咬食葉片下表皮及葉肉,留上表皮,被害處呈半透明網狀膜斑,后變灰白色。3齡后食量增加,開始分群遷移到茶叢上部枝葉間取食,常吐絲結稀網,受驚后吐絲下落。4~5齡后食量大增,葉片、芽葉、樹皮、花果被食光。遇驚動,停止取食,并抬頭左右擺動,口吐黃綠色汁液。6~7齡幼蟲老熟后,停止取食,爬至茶樹根際土塊縫中、枯枝落葉下結繭化蛹,陰暗濕潤的地方化蛹較多。
4? ? 發(fā)生因素
一是蟲源。以卵塊在茶樹中、下部老葉背面近主脈處越冬。二是氣候因素。暴雨沖擊可使大批幼蟲落地死亡。成蟲期遇高溫干旱,羽化率低,產卵量少。三是栽培因素。一般栽培管理粗放、雜草叢生、間作高桿作物的茶園,發(fā)生較重。第1代幼蟲常以陽坡茶園較多,第2、3代幼蟲則以陰坡或蔭蔽茶園較多。四是天敵。主要天敵有茶毛蟲黑卵蜂、赤眼蜂、茶毛蟲絨繭蜂等。
5? ? 防治對策
茶毛蟲的防治關鍵是將幼蟲消滅在3齡之前,常用以下4個方面的防控方法。
5.1? ? 農藝防治
結合深、淺耕作以及清除園內枯枝落葉和雜草,消滅繭蛹。特別在盛蛹期進行中耕培土,在根際培土厚6 cm以上,稍加壓緊,以防止成蟲羽化出土。在1~2齡幼蟲期,將群集的幼蟲連葉剪下,集中消滅。在秋冬枯草季節(jié),人工查找卵塊,集中燒毀[1]。
5.2? ? 物理防治
一是燈光誘殺。成蟲羽化期,茶園安裝太陽能殺蟲燈進行誘殺,在山區(qū)太陽能殺蟲燈有效面積為2 hm2。二是粘蟲黃板誘殺。在茶園插上粘蟲黃板誘殺白天活動的成蟲,在山區(qū)按照3 m×3 m的規(guī)格、并高出茶樹15 cm左右插黃板。三是性信息素誘殺。設置茶毛蟲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成蟲[2]。
5.3? ? 生物防治
一是保護利用天敵控害。保護茶園內黑卵蜂、赤眼蜂、茶毛蟲絨繭蜂等天敵,人工釋放商品化的寄生蜂。二是專性致病微生物防治。選用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白僵菌等進行防治。三是保護捕捉性蜘蛛及鳥類等[3]。
5.4? ? 藥劑防治
卵孵盛期至低齡幼蟲期噴藥防治,重發(fā)生茶園應結合修剪后再施藥防治。一是選用生物農藥。用蘇云金桿菌、苦參堿、苦皮藤素等15袋/hm2兌水225~375 kg/hm2均勻噴霧。二是選用化學農藥。幼蟲期噴施80%敵敵畏1 000~1 500倍液、50%辛硫磷 1 000~1 500倍液,或2.5%聯(lián)苯菊酯微乳劑5 000~6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劑5 000~6 000倍液等均勻噴霧。茶園用藥要選用在茶樹上登記的、農藥殘留風險低的藥劑品種,注意藥劑品種輪換使用,天氣炎熱的中午不能施藥,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危害[4]。
6? ? 參考文獻
[1] 蔡永芬.淺談德江縣茶毛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4(4):151.
[2] 歐高財,王沅江,楊孚初,等.湖南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應用[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6):78-80.
[3] 雍成樹,張家俠,孫欽玉.黃山茶區(qū)茶園主要害蟲種類及防控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7(13):127-128.
[4] 田忠正,姜軍俠,李帥,等.陜南茶樹病蟲害發(fā)生現(xiàn)狀與防治對策[J].陜西農業(yè)科學,2016,62(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