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金
【摘要】?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活動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的過程,教師的角色也要由以往單一的講授者轉變?yōu)榈慕M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只有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才能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 數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6?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12-019-02
0
一、激發(fā)學科情感,形成內在動力
數學學科的歷史發(fā)展和許多科學家的體驗表明:數學學習不僅包括對知識的掌握,而且更離不開豐富的情感基礎。
筆者在教學中出示過這樣一道題:如果正n邊形的一個內角等于外角的3倍,那么這是正邊形。
實踐表明,只要教師能轉變觀念,就能從教材中挖掘出蘊含著的豐富的情感來,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教學的積極性,就會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突出數學應用,培養(yǎng)應用意識
數學知識來源于自然界和人們的實際需要。事實上,數學科學的許多重要理論,都是因應用而產生、為應用而發(fā)展起來的。而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呈現的只是整理加工過的嚴密、抽象、精煉的數學結論,與現實生活脫節(jié)。我們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知識再發(fā)現”的過程,經歷探索過程的磨礪,為數學應用做好必要的準備。
例如有一道幾何作圖題:已知△ABC,作出這個三角形的內切圓。
筆者將其改為:現有一塊三角形的鐵板,要將它裁成面積最大的一個圓,應怎樣設計。
兩道題敘述不同,但內涵相同。
顯然改動前的那一道題被“純數學化”了,這類題目給人一種錯覺:數學就是數學,現實就是現實,數學中沒有現實。而改動后的題目給出一種現實環(huán)境,以解決現實困難為目的。這無疑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很有好處。
從發(fā)展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這個角度,教師應注意設計一些非常規(guī)、與教材有較多聯系、學生能夠理解和喜歡的“數學問題”。
三、引導自主探索,提高操作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理解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的,數學的知識是怎樣形成的,數學理論是怎樣發(fā)展的,從中領悟到數學中的辨證關系。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先由學生作圖,并測量三個角大小,并做出猜想;然后,讓學生動手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在一起,發(fā)現三個角組成一個平角,再次驗證猜想得到的結論:“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同時,使學生認識到:盡管全班45位同學畫了45個各不相同的三角形,測量結果和拼接結果都得出了“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等于180°”的結論,但客觀實際的三角形有無限多,畫不完亦量不完,45個存在的關系絕不能斷定就是所有三角形內角和的結論,更何況這些測量的過程存在誤差,只有經過邏輯證明才能認定。最后引導學生:由于拼接的過程實際就是角的移動過程,因而聯想到作平行線的方法分割平角,從而完成本題的證明。
四、啟發(fā)創(chuàng)造誘因,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在日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認知水平,經常性地選擇一些發(fā)散性強的數學知識或問題,采取適當的啟發(fā),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真理,形成創(chuàng)造氣氛。
例如:下列各個圖是由若干盆花組成的形如三角形的圖案,每條邊(包括兩個頂點)有n(n>1)盆花,每個圖案花盆的總數是S。按此規(guī)律推斷,S與n的關系式是。
本題是一道用歸納、遞推的思想求數列通項的開放性試題。但初中生未系統(tǒng)學習過有關數列的知識,怎樣才能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能力呢?筆者編擬了3道“爬坡式”題組,用探索、聯想、拓廣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1)探索鄰近的兩個圖形或數據有什么樣的關系?
(2)想象它具有什么性質,推斷s與n(當n分別為2、3、4)時的關系表達式。
(3)根據這些推測和猜想再設計:當n=5時,請畫出圖形并求s的值。驗證當n=5時,s=3(5-1)的正確性;進而推廣到當每條邊有n盆花時s=3(n-1)這一普遍性的規(guī)律。
從而發(fā)現和解決該種類型題的一些新思想和新方法。這一過程看來雖很簡單,但其中已經閃現了豐富的想象活動并蘊含著創(chuàng)新的因素。當然,在啟發(fā)時應注意要把握好“度”,預防啟而不及或太過。
五、尋找思維途徑,拓寬解題思路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教師在課堂上不僅重視如何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要更加重視教會學生如何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而引導學生多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法多用的訓練,是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最優(yōu)意識的方法之一。
例如:如圖,已知AD是直徑,AB是弦,BC是切線,AC垂直于BC,求證:∠1=∠2.
這是一道一題多解的訓練題,一些教師出示題目后,就開始講解本題的多種解法,這樣的結果就會造成許多學生不明白為什么會有怎么多解題方法。其癥結所在就是:教師只注重問題的解決,而在教學中未能充分暴露其尋找解題途徑的過程。
前面講到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話里其實包含這樣的一個意思——如何根據題目的特征,提出可能的解題方案。
教學中可根據題目特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得到一題多解的思路。
思路一:由于∠1、∠2是圓周角,BC是切線,當然有弦切角。問題提出——能否利用弦切角與圓周角的關系,利用第三個量過渡,證明兩角相等?
解決問題:連結BD得∠1=∠3,再利用∠1、∠3和∠4、∠2互余得∠3=∠2,則∠1=∠2
思路二:由于∠1、∠2是分別是△ABD與△ABC的內角。問題提出——能否利用利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質,證明兩角相等?
解決問題:連結BD,∠ABC=∠D,∠C=∠ABD,則△ABD∽△ABC,得∠1=∠2.
思路三:在幾何證明中常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質證明兩個角相等,而本題中△ABC為直角三角形,問題提出——能否構造兩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證明兩角相等?
解決問題:作BE⊥AD,連結BD,證明△ABE≌△ABC,得∠1=∠2.
從本題的分析過程來看,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各種聯系去認識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他們的問題意識,從而達到拓寬學生解題思路的目的。
數學的許多發(fā)現都是在不斷地嘗試、失敗、總結、提升中實現的。要允許學生按自己的經驗對題目的理解,以及所選擇的方法和途徑進行解題。如果“失敗”了,教師應及時指出失敗的原因。只有在不斷的錯誤與失敗中總結經驗,提高認識,最終才能嘗到成功的樂趣。
[ 參? 考? 文? 獻 ]
[1]盧惠賢.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猜想[J].數學教學研究:200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