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慧,陳江偉,李宗英,楊 偉,邵麗麗 綜述,趙先進 審校
(山西醫(yī)科大學附屬長治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山西長治 046000)
目前,感染性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及造成社會經濟負擔,臨床上評價感染及程度的指標有很多,但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較高的指標甚少。降鈣素原(PCT)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感染標志物,可以快速被檢出,而且特異度及敏感度高于其他指標。大量研究表明,PCT與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 、膿毒癥、膿毒性休克等疾病的感染嚴重程度和預后具有明確關系[1-4]。但是,在臨床上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見PCT的升高,本文就其在臨床上非感染疾病的應用價值和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國內外有大量研究表明脂多糖是PCT產生的一個強烈刺激因素,而革蘭陰性桿菌細胞壁最外層的組成成分就是脂多糖,革蘭陽性細菌的細胞壁主要是肽聚糖,病毒則是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故由此推斷PCT的升高與革蘭陰性桿菌的感染密切相關。GUO等[5]的研究表明,PCT對于鑒別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感染是一個有價值的生物學標志物,其在革蘭陰性菌菌血癥中升高顯著。但是,PCT也有其局限性,局部感染不會誘發(fā)其升高,如膿腫、扁桃體炎等,而且在臨床應用中,PCT的升高不僅僅在炎癥反應過程中,在某些非感染性疾病發(fā)生時,也會發(fā)生PCT的變化。
LOS ARCOS等[6]對11例大于14歲的兒科重癥患者監(jiān)測心臟驟停后12 h和24 h內的PCT水平,發(fā)現(xiàn)幸存者12 h內升高,12~24 h內未發(fā)現(xiàn)明顯升高,而非幸存者中,PCT在12 h內升高,12~24 h內持續(xù)升高,PCT水平在心臟驟停后24 h幸存者為22.7 ng/mL(0.2~41.0)和非幸存者為205.5 ng/mL(116.6~600.0) (P<0.05),同時也監(jiān)測C反應蛋白(CRP)水平,在所有患者中均升高,而且在幸存者和非幸存者未發(fā)現(xiàn)不同,兩組在12 h內和12~24 h時段也未發(fā)現(xiàn)有意義的變化。說明心臟驟停后第1個24 h PCT水平可以作為判斷兒科生存與否的標志物。早期監(jiān)測PCT的水平,可以判斷心臟驟停后綜合征的嚴重性,其與心肺復蘇和低體溫后神經系統(tǒng)的恢復呈負相關,這種情況檢測PCT水平無法反映炎癥感染程度[7]。患者在心肺復蘇后血清中的PCT值大于診斷閾值,與心肺復蘇持續(xù)時間長短有關,其原因可能是心肺復蘇后綜合征有關,如自身菌群失調導致的膿毒血癥。
俞如權等[8]采用免疫熒光法對肝硬化患者監(jiān)測PCT水平,同時比較不同病因、有無細菌感染、Child-Tureotre-Pugh(CTP)評分不同以及不同疾病轉歸的PCT水平,發(fā)現(xiàn)肝硬化患者PCT水平明顯高于慢性肝炎患者(P<0.05),病因不同的肝硬化患者(酒精肝病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組、腫瘤組和其他病因組)PCT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而細菌感染組顯著高于未感染組(P<0.05),CTP評分C級的患者明顯高于A和B級患者,證明血清PCT有助于監(jiān)測肝硬化患者合并細菌感染,而且PCT水平與肝功能儲備情況和預后有關,但與病因無關。肝功能CTP評分者的PCT水平較B級患者高,表明前者較后者更易受革蘭陰性菌感染,同時肝硬化患者的PCT與白細胞(WBC)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呈正相關,而慢性肝病患者及非肝病患者的PCT則未表現(xiàn)出與WBC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的相關性[9]。故血清PCT在評價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預后方面起著一定的作用。
孫玉真[10]對40例急性腎衰竭患者及40例健康對照者測定PCT和血肌酐水平,結果發(fā)現(xiàn)急性腎衰竭患者PCT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而且隨著急性腎衰竭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血肌酐水平的不斷下降,PCT水平亦隨之下降,證明PCT對急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診治和療效觀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PCT很少經腎臟排出,血漿PCT的腎臟清除率<1 mL/min,對于腎衰竭患者,血漿PCT水平升高并不明顯。有一部分血液透析患者中出現(xiàn)PCT水平輕度上升,但未發(fā)現(xiàn)感染體征,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建議長期血液透析患者,血漿PCT參考值應小于1.5 ng/mL[11]。
這類患者的研究報道比較少,但PCT水平在手術后未發(fā)生感染的情況下也會有升高,這個可能與手術后應激狀態(tài)或手術時器械操作導致菌群移位有關,動態(tài)檢測血清PCT的水平可以早期發(fā)現(xiàn)排斥反應,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手術后感染引起并發(fā)癥,如果PCT在手術后出現(xiàn)持續(xù)升高,則這種情況下可能預后較差,也有可能合并感染等并發(fā)癥,PCT在器官移植術后的感染預警也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和敏感性[12]。FRANEKOV等[13]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心臟移植手術后第1天,超過25%的未感染患者PCT高于42 μg/L。PRIETO等[14]也發(fā)現(xiàn),原位肝移植患者在術后12 h血漿PCT開始升高,在24 h 達到峰值;合并感染者PCT則會出現(xiàn)第2個峰值,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患者在術后5 d PCT依然保持較高水平;在移植術后24 h,若PCT 水平高于1.92 ng/mL,則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可能性增加9.1倍。PERRAKIS等[15]對2007年1月到2011年4月的肝移植患者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PCT在1 d內出現(xiàn)峰值對患者的預后及有無并發(fā)癥無臨床意義,而在2 d后持續(xù)升高并出現(xiàn)峰值有明顯臨床意義,證明PCT 2 d后峰值的出現(xiàn)似乎對肝移植術后判斷其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疾病的活動程度與CRP、紅細胞沉降率(ESR)值有關,但與PCT的水平沒有關系。YU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治療期間,或者風濕性疾病活動期間的患者,PCT 對于發(fā)現(xiàn)感染的價值都優(yōu)于CRP。但在活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其檢測價值僅僅用于明確是否同時合并細菌或者霉菌的感染,而當合并病毒感染,PCT就無臨床意義了。李珍宇等[17]對23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兩組(活動組130例和非活動期合并感染100例兩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內檢測CRP、PCT、ESR、WBC,比較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同時比較PCT、CRP的靈敏度、特異性和準確度,結果發(fā)現(xiàn)PCT、CRP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PCT診斷自身免疫疾病非活動期合并感染的靈敏度、特異性和準確度均高于CRP,說明測定PCT水平對自身免疫疾病活動期和非活動期合并感染的鑒別具有較大臨床意義。SCHWENGER等[18]對81例抗中性粒細胞細胞質抗體陽性結節(jié)性脈管炎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5 例伴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27例伴有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PCT 檢測發(fā)現(xiàn),伴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中95%PCT水平小于0.5 ng/mL??怪行粤<毎麧{抗體相關性結節(jié)性脈管炎患者中95%PCT濃度<0.89 ng/mL,推薦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細菌感染的界值為1 ng/mL[11]。
MACHENS等[19]對112 例甲狀腺髓質細胞癌患者術前檢測PCT水平,結果顯示有107 例患者PCT>0.1 ng/mL,且隨PCT水平升高其治愈率也逐漸降低。PATOUT等[20]對147例原發(fā)性肺癌患者的血清PCT進行分析,研究顯示血清PCT>0.15 ng/mL是肺癌含神經內分泌成分的獨立危險因素。含神經內分泌成分的大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血清PCT分別為6.79 ng/mL(0.057~14.58)、0.33 ng/mL(0.11~0.99),而鱗癌和腺癌患者均低于0.1 ng/mL。血清PCT可作為判斷肺癌不良預后的獨立因素,不論何種肺癌組織學類型,當肺癌肝轉移時血清PCT會更高[21]。因此,在惡性腫瘤患者中,PCT水平也會發(fā)生變化。
徐永紅等[22]發(fā)現(xiàn)選取PCT>0.5 ng/mL診斷重癥胰腺炎時,特異性可達87%,而血清PCT超過2.0 ng/mL是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嚴重、預后不良的指征。故血清PCT水平可以作為判斷急性胰腺炎的嚴重程度及預后的一個有用指標[22-23]。
在急性中毒患者中,PCT也會發(fā)生變化,而且與疾病嚴重程度有關。張曉凡等[24]發(fā)現(xiàn)有機磷中毒和百草枯中毒患者也會發(fā)生PCT的明顯升高,而且PCT水平越高,疾病病情越重,預后也越差。法國曾有報道,一家人誤食毒蘑菇后12 h PCT有明顯升高,平均水平達25.44 ng/mL(7.29~48.22 ng/mL),3~4 d后降至正常[25]。
KOPYRA等[26]通過對48 例胎膜早破的孕婦研究發(fā)現(xiàn),以5 ng/mL作為孕婦血清PCT水平的臨界值,在判斷新生兒是否存在嚴重感染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孕婦PCT水平越高,新生兒出現(xiàn)重度感染的可能性越大。血清PCT優(yōu)于CRP等其他指標。但新生兒在出生后兩天內血漿PCT水平會出現(xiàn)生理性升高,最高可達21 ng/mL,在3 d后降至成人健康水平。新生兒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血清PCT的參考范圍的制訂目前主要依據胎齡及出生后的天數(shù),但HAHN等[27]的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PCT還與很多因素有關系,譬如出生時的體質量、身高、血小板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絕對值等,故要將血清PCT用于新生兒指導臨床治療,則有更多需要考慮的因素。
綜上所述,PCT 作為新的炎癥標志物,相對于傳統(tǒng)的炎癥標志物而言,具有早期診斷、特異性高、敏感性強、快速、準確等特點,但在臨床上,應建立特殊人群或特種疾病患者相對應的參考值范圍,使得檢測結果對臨床評估更具有意義。
PCT是一種提示炎癥感染的敏感指標,但其應用價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這種情況下,應用價值有限;對于特殊人群患者,如新生兒,是否有其他可能影響PCT的因素,目前尚未清楚,可根據相關影響因素,為新生兒這類特殊的人群制訂一個參考范圍,指導新生兒病情的判斷和治療;在心臟驟停、肝硬化、自身免疫疾病、腎衰竭、惡性腫瘤等疾病中也有PCT的變化,在這些特殊疾病中也應當制訂相應的參考范圍,在評價這些非感染性疾病方面,PCT對其病情預后的判斷是否有其應用價值,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