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劉瑞梅,邱守芳
(濱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濱州 256613)
小兒泄瀉按中醫(yī)分為濕熱型、寒濕型、傷食型和脾胃虛寒型,其中脾胃虛寒型泄瀉可由濕熱、寒濕、傷食泄瀉中的實證轉(zhuǎn)變?yōu)樘撟C,也可因身體脾虛或他病傷脾而發(fā)病, 在臨床較為常見[1]。推拿療法已經(jīng)被古人用來治療小兒泄瀉且具有良好的效果。微波可以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產(chǎn)生一系列生理反應,并通過熱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使血循環(huán)加速[2]。本研究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積累了小兒泄瀉治療的豐富診察和治療操作方面的經(jīng)驗,采用微波配合推拿法治療脾胃虛寒型嬰幼兒泄瀉臨床效果顯著,現(xiàn)將其研究報告如下。
表1顯示,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60 例脾胃虛寒型泄瀉患兒按隨機盲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男18 例,女12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2組患者中年齡最小者7個月,最大者5 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泄瀉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符合脾胃虛寒型泄瀉的類型診斷[3]:脾虛失運不能制水,水濕阻于胃腸,濕注腸道,癥見大便時溏時瀉,完谷不化。2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組患兒一般基線資料比較
符合小兒脾胃虛寒型泄瀉診斷標準;患兒年齡3個月至6歲;未使用研究范圍以外其他藥物治療;實驗室檢查均無心、肝、腎重要器官明顯異常。
不符合小兒脾胃虛寒型泄瀉其他證型的泄瀉;嚴重泄瀉伴中度以上脫水者或出現(xiàn)明顯中毒癥狀; 合并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體弱衰竭者; 小兒推拿禁忌癥,如先天性心臟病、腫瘤、局部皮膚破損、燙傷、正在出血的部位、感染、骨折、傳染病等不宜使用小兒推拿治療者。
1.4.1 對照組 采用小兒脾胃虛寒型泄瀉常規(guī)治療,具體方法為蒙脫石散(由濟南宏濟堂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93638)沖服,1歲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1~2歲每日1~2袋分3次服,2歲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服用時倒入半杯溫開水約50 ml混勻分次口服;丁桂兒臍貼(由山西亞寶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B20020882)貼于臍部,每次1貼,24 h換藥1次。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采用微波配合推拿治療,微波由南京市新技術(shù)研究所有限公司生產(chǎn)提供,型號METI-IV微波儀。治療選擇臍部神闕穴照射,每日1次,每次20 min。推拿方法遵循“兩手同百脈原則”, 從三陰三陽的陽入手,著重用功在三陽,推拿采用補脾土、揉板門、揉外勞、運內(nèi)八卦、揉臍、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手法,推拿主穴為手三里、天樞、丹田。操作時,以雙手食指輕抵脊柱下方長強穴,向上推至脊柱頸部的大椎穴,同時雙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用兩手拇指輕抹腎俞穴,每日1次,2組均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2組患兒泄瀉癥狀評分。大便常規(guī)各項指標變化包括大便顏色、性狀、隱血、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膿細胞、蟲卵、霉菌(Tr)、吞噬細胞(OB),觀察2組患兒治療后的療效,記錄治療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
泄瀉的綜合療效標準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記述的綜合療效標準判定[4]。治愈:泄瀉癥狀消失,或恢復至病前水平,其他癥狀全部消失;顯效:泄瀉癥狀明顯改善,間隔時間及性狀接近正常,或大便次數(shù)間隔時間在8 h以上,腹痛、腹瀉癥狀大部分消失;有效:大便次數(shù)間隔時間在4 h以上,腹痛、腹瀉癥狀均有好轉(zhuǎn);無效:泄瀉及腹痛、腹瀉癥狀均無改善,每天持續(xù)泄瀉5次以上或間隔小時低于2 h。根據(jù)1 d內(nèi)患兒泄瀉次數(shù)或間隔時間給予泄瀉癥狀評分。臨床應用大便常規(guī)各項指標包括大便顏色、性狀、白細胞(WBC)、紅細胞(RBC)、霉菌(TR)、吞噬細胞(OB)、蟲卵(An)等,觀察治療后患兒療效。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或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泄瀉癥狀評分與治療前比較采用2組配對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表2顯示,2組患兒治療后泄瀉癥狀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泄瀉癥狀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194,P<0.05)。
表2 2組患兒治療前后泄瀉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治療前比較:2)P<0.05
表3顯示,2組患兒治療后便性指標包括顏色、性狀、白細胞(WBC)、霉菌(TR)、蟲卵(An)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大便常規(guī)白細胞(WBC)、霉菌(TR)、蟲卵(An)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大便常規(guī)指標轉(zhuǎn)為正常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3 2組患兒治療后大便常規(guī)各項指標變化分析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治療前比較:2)P<0.05
表4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76.67%,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2.3100;P=0.0101)。
表4 2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例(%)]
注: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無患者因不良反應停止治療或因不能耐受干預措施而退出研究。
中醫(yī)認為脾主“水濕”“運化”,脾虛身體會出現(xiàn)“水濕痰濁”[5]。 脾胃虛寒泄瀉由水濕阻于胃腸,脾虛失運,寒邪舍于腸胃,水潴為濕,水濕并入大腸遂致泄瀉。西醫(yī)學認為腹瀉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由于胃腸道水與電解質(zhì)分泌過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分泌性腹瀉。當腸黏膜完整性因炎癥、潰瘍等病變而受到損傷時,造成大量滲出而形成胃腸運動功能異常性腹瀉。小兒脾胃虛寒泄瀉多因體虛弱受寒邪侵襲,致脾胃氣虛,運化無力,久瀉不愈,或時瀉時止。《景岳全書·泄瀉》中記載[6]: “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比欢?“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為氣血以行榮衛(wèi)。若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調(diào),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瀉作矣”[7]。
脾胃虛寒型泄瀉是小兒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脾胃虛寒型泄瀉癥見大便胃、腎、脾位置圖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大便次數(shù)增多,尿少或黃赤,面色萎黃,身重胸滿,神疲倦怠。張素芳等[8]在推拿治療小兒脾胃虛寒型泄瀉的研究中明確指出,當前西醫(yī)對于小兒泄瀉的治療大多采用腸黏膜保護劑、抗生素、腸道微生態(tài)療法,腸黏膜保護劑及腸道微生態(tài)療法對小兒脾虛泄瀉的癥狀稍有改善,效果并不理想??股刂委熡糜谛浩⑽柑摵托篂a不僅尚無療效,而且亂用抗生素反而會引起腸道內(nèi)菌群失調(diào),從而起到反作用。劉開運曾在開竅關(guān)竅手法、辨證取穴、對癥取穴、反佐取穴4個方面介紹中醫(yī)推拿中選穴治療小兒泄瀉的臨床經(jīng)驗。并特別指出,切忌大肆亂用濫用穴位,切忌操之過急、大肆補瀉,不但無任何治療效果,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9]。隨著微波的研究和發(fā)展,微波與醫(yī)學學科互相滲透并形成了重要的邊緣學科,利用其熱效應與生物效應,臨床已經(jīng)廣泛用于治療多種疾病。
本研究應用微波配合推拿治療嬰幼兒脾胃虛寒型泄瀉,并對改善情況進行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兒治療后泄瀉證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有顯著的臨床療效。但本研究收集符合標準的患兒例數(shù)較少,擴大病例研究數(shù)量以及對脾胃虛寒型患兒病情演變的研究是今后的突破點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