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青云 舒燕萍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 330006)
胸悶變異性哮喘是哮喘病的一種新的臨床亞型,以胸悶為其唯一癥狀,并不伴有喘息、呼吸困難及咳嗽等典型的哮喘臨床表現,通過肺功能檢測氣道反應性增高及氣流受限可逆為確診依據[1]。本病僅僅以胸悶為主要癥狀,并無喘息,喉中哮鳴音等哮病表現,故還不能將它歸入中醫(yī)學“哮證”范疇;仔細研究古中醫(yī)文獻,單純以胸悶憋氣為特征,考慮將其歸入中醫(yī)學“肺痹”范疇。
通過古文獻研究,本病可歸屬于肺痹概念,“肺痹”一病首見于《黃帝內經》一書,其中《素問·痹論》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后世醫(yī)家葉天士將肺氣宣降通暢與否作為治療肺痹的關鍵[2],提出:“肺為呼吸之官,位居最高,受臟腑上朝之清氣,稟清肅之體,性主乎降。又為嬌臟,不耐邪侵,六淫之氣一有所著,即能致病。邪著則失其清肅,降令遂痹塞不通爽矣?!狈沃鳉?,悲為肺志,《醫(yī)醇剩義·勞傷》中亦說:“悲則氣逆,膹郁不舒,積久傷肺。”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五臟之間相互關聯(lián),從全身氣機角度來說,肝與肺調暢氣機,故肺痹之病位不獨在于肺,關乎肝,平素積郁,久則耗肺傷氣,肺氣不利,肺失宣降,影響主氣、司呼吸功能,從而加重胸悶、氣急等癥狀。
肺主氣,主一身之氣,故肺之為病,通常多病在氣,在于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失常,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此外,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肝失其疏泄之職,則經氣不暢,若憂思、抑郁、惱怒等不良刺激使肝失條達,致使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從而影響肺氣肅降,氣機不調,肺氣郁閉,導致肺氣升多降少,而發(fā)胸悶哮喘。肝氣郁、肝氣逆是導致本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氣郁不解,氣逆不降,胸悶會反復發(fā)作。有學者[3-4]認為肝肺不和,氣機不暢是胸悶變異性哮喘發(fā)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應用疏利氣機法治療胸悶變異性哮喘取得較好療效。今特選取臨床臨證中的2例典型案例加以闡述分析,以饗同仁。
2.1 病案一 唐某,女,69歲,2017年10月16日初診。主訴:陣作性氣憋,胸悶10余年,加重3年余?,F病史:10余年來無明顯誘因發(fā)作氣憋、胸悶,自覺氣難接續(xù),發(fā)作時間短,經西醫(yī)診治,考慮為焦慮證,經治療效果不佳。近3年來,病情加重,發(fā)作次數增多,每天發(fā)作5至8次,發(fā)無定時,多因情緒波動,活動時或不活動時皆會出現癥狀。發(fā)時,憋悶甚氣喘接續(xù),伴肢體顫抖,心慌心悸,雙下肢乏力軟弱,喜嘆息,約歷時半小時逐漸緩解,緩解后如常人。平素焦慮善感,時有悲傷欲哭,食欲一般,大便日3次,質稀,口渴夜甚,口苦,口中乏味。舌偏紅,苔黃,脈弦細。輔助檢查:查肺部影像學、24小時心電圖、心臟彩超等常規(guī)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支氣管激發(fā)試驗陽性,4水平改善率 39.8%,雙肺聽診未聞及異常雜音,心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辨證當屬肝肺不調,心陰不足,中醫(yī)治療以疏肝解郁,養(yǎng)心安神為主,處方選取逍遙散合甘麥大棗湯加減。具體方藥如下:柴胡15g,當歸10g,白芍10g,白術10g,茯苓15g,炙甘草10g,生姜3片,薄荷10g,浮小麥20g,大棗6枚,郁金10g,大腹皮10g,薏苡仁30g。共7劑,并反復叮囑患者,心情保持舒暢,告知此病是可控可治的,服7劑后,情緒得暢,自感胸悶減輕明顯,繼服7劑胸悶基本消失。
按語:胸悶,喜嘆息,平素焦慮善感,脈弦均為肝郁表現,時有欲悲哭,肢體顫抖,心慌心悸,脈細均為陰血虧虛的表現;食欲一般,口中乏味,大便日3次,質稀為肝郁脾虛表現;故辨證為肝郁脾虛,心陰不足證。其實胸悶并非肝氣郁結的典型臨床表現,然氣機不暢常可引起胸悶,因肝肺為氣機升降之樞紐。
故本病治療上以疏肝解郁,養(yǎng)心安神為法。肝為藏血之臟,性喜條達而主疏泄,體陰用陽。若七情郁結,肝失條達,肝體失養(yǎng),皆可使肝氣橫逆,肝郁血虛則疏泄不利,此時疏肝解郁,固然是當務之急,而養(yǎng)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廢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尤其當歸之芳香可以行氣,味甘可以緩急,更是肝郁血虛之要藥。白術、茯苓健脾去濕,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雖為佐使之品,卻有襄贊之功。薄荷少許,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熱。甘麥大棗湯出自《金匱要略》,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全方配伍大腹皮、郁金行氣解郁,浮小麥補心養(yǎng)肝,除煩安神,炙甘草、大棗益氣和中,生姜辛散達郁。
2.2 病案二 患者丘某,女,38歲,2017年12月9日初診,主訴:胸悶氣喘1年余,再發(fā)10余天?,F病史:患者自訴一年前因家中變故后出現胸悶氣喘,伴呼吸困難,易倦怠乏力,無咳嗽咯痰,無心慌,3個月前曾至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住院治療,查肺功能、心電圖、支氣管激發(fā)試驗,診斷為“胸悶變異性哮喘”焦慮癥。經吸入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平喘,癥狀減輕,但病情易反復,近10余天,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氣憋,吸入平喘藥物,癥狀無明顯減輕,為進一步診治,特來我科尋求中醫(yī)藥治療?,F癥見:胸悶氣憋,呼吸困難,自覺氣難以接上,發(fā)作無明顯規(guī)律,無喉中哮鳴音,無咳嗽咯痰,無惡寒發(fā)熱,無心慌胸痛,噯氣嘆氣則舒,咽中異物感,氣短乏力,食欲一般,二便尚可,月經正常,口苦,口中乏味。舌偏紅,苔薄,脈弦細。輔助檢查:雙肺聽診未聞及異常雜音?;颊咴\斷為胸悶變異性哮喘,中醫(yī)辨證為肝肺不和,中醫(yī)治以疏肝達肺,寬胸理氣為法,選方小柴胡湯合瓜蔞薤白湯。方藥如下: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黨參10g,生姜4片,大棗5枚,瓜蔞皮15g,薤白10g,炙甘草6g,共5劑,并囑患者心情保持舒暢,服5劑后,感胸悶減輕,精神及面色均好轉,繼服10余劑后,胸悶消失,無呼吸困難。
按語:患者緣于家中變故,情緒不暢,出現胸悶,可推知氣機不暢為發(fā)病原因,肝氣郁結為主要病因;噯氣嘆氣則舒提示肝氣疏泄,病情減輕;因肝為罷極之本,肝氣郁結,肝體失養(yǎng),故易乏力不適;舌苔脈象均提示肝肺不調之侯。
小柴胡湯之主證,文獻多將《傷寒論》中“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稱為小柴胡湯之“四大主證”。還可將少陽病的提綱條文“口苦、咽干、目眩”也稱之為柴胡湯證。在臨床應用中,本方多用于外感疾病,尤其是太陽經證與少陽經證合病時,運用廣泛,未提及可治療雜病。細讀原文不難發(fā)現,《傷寒論》又有“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文,對于“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歷代名家所注不一,見仁見智各具心得。本病案中有“口苦、不欲飲食、脈弦”。此外,小柴胡湯為少陽病的提綱方。少陽不僅包括足少陽膽尚包含手少陽三焦,三焦為表里陰陽順接之樞紐,掌內外出入之途,司上下升降之機。凡各種病因侵犯少陽,均易導致氣機不舒,氣血津液不行,內外上下不通,諸病生焉。
從生理角度來看,《素問·刺禁論》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肺居膈上,其氣肅降;肝居膈下,其氣升發(fā)。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肺與肝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氣機的調節(jié)方面。兩臟互助,氣血升降有序;金木互制,出入均衡,則人之呼吸平穩(wěn)順暢;從病理角度看,七情內傷,憂思惱怒,肝失疏泄,氣機阻滯,或暴怒傷肝,肝氣亢旺,木亢侮金,強肝橫犯肺金,則肺之宣發(fā)肅降失常,肺氣上逆而致咳喘;從經絡角度看,肝經循行,其彌布脅肋,循喉嚨之后,“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于肺”。若肝失疏泄,郁久化火,循經上逆于肺,則亦可使肺失肅降而作咳喘氣憋。國醫(yī)大師洪廣祥亦提出治痰治瘀以治氣為先。氣機升發(fā)疏泄于肝,出入升降治節(jié)于肺,周流全身,運行不息。筆者認為,肝肺不和、樞機不利是本病發(fā)作的重要病機之一,故應把調暢氣機、疏肝理肺作為本病的基本治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