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一輪的司法改革逐步推行的大背景下,在批判吸收域外民事訴訟審判模式的前提下,結合當事人訴訟權利處分和訴求充分表達的合理配置對我國具體的民事訴訟制度的進行變革,是當前民事訴訟審判模式改革的重要議題,更是當前司法便民原則指導下民事審判過程中當事人訴權保障制度構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民事訴訟審判模式;當事人主導;訴權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5-0158-02
作者簡介:鄧廣全(1978-),男,河北遷安人,碩士,任職于人民銀行天津分行。
一、當事人主導型民事訴訟審判模式構建的可能性分析
(一)解決私權主體糾紛的固有選擇
在“人生而自由”的哲學信念及經濟自由主義基礎上產生了意思自治理論。而這一理論在訴訟程序中的體現就是程序法上對于當事人選擇和決定自由的尊重。但長期以來,我國的民事訴訟審判模式都過多的強調法院的“權力關系”,而把當事人之間的“權利關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顯然,在這樣指導思想下所產生訴訟模式的構造是與私權糾紛的性質所不適應的。因此,通過構建當事人主導下的民事訴訟審判模式從而提高當事人在私權糾紛中的能動性,解決長期以來在民事訴訟領域審判模式立法指導思想的錯位,真正使民事訴訟對私權主體的權利保障作用得到更有效的發(fā)揮。
(二)打破超職權主義思維的必然要求
我國經歷了十分漫長的超職權主義模式下民事訴訟審判的操作規(guī)程,改革開放后,以加強當事人能動性、促進法官中立性的司法改革雖然一定程度上在制度層面改變了超職權主義下的裁判規(guī)則,但在司法實踐中,超職權主義的思維仍然普遍存在,法官或迫于審限的壓力或出于審判效率的考慮對于訴訟程序推進的主動權往往不愿依賴于當事人而采取以法官為主導的方式。在這一背景下,在訴訟程序推進過程中當事人的意愿和請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法院的考慮,而當事人程序選擇的自由在這種超職權主義思維的影響下缺乏必要的制度性保障,極易對當事人的訴權產生侵害。因此,構建以當事人主導的民事訴訟審判模式是破除超職權主義思維,培養(yǎng)法官裁判中立性思維的必要的制度性創(chuàng)設。
(三)訴權保障下當事人權利與法院職權的重構
正如季衛(wèi)東先生在其書中指出的一樣,當前我國司法改革的解決思路是當下司法正當性的追求要能夠通過功利主義以及倫理生活的直接混合來化解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危機。從“為經濟發(fā)展保駕護航”的司法理念到“司法為民”、“和諧司法”理念的變更,實際上都充盈著政治的因素,有著維持社會平衡的考量。①在這種理念之下,對于當事人訴權的加強往往流于形式從而并沒有真正做到理清法院職權與當事人權利的邊界,使對當事人訴權的加強淪為法院減輕自身工作壓力的手段。因此,在當事人訴權保障視角下,通過構建當事人主導型的民事訴訟審判模式是真正理順當前法院職權與當事人訴權邊界的重要內容。
二、訴權保障內涵指引下當事人主導型民事訴訟審判模式構建的客觀要求
(一)市場經濟下法院審判權合理化配置
在我國市場經濟長足發(fā)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社會思維與行為方式也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市場經濟本身是一種契約經濟,而在這樣的經濟體制之下民眾所涉及的已不再是自然經濟模式下的簡單而人情化的身份關系的處理,而是更多的向陌生人之間契約關系的轉化。而正因為在這一經濟背景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契約意識使其在處理自身糾紛中不同于自然經濟模式下的無訟意識而更加的積極主動。當事人更樂于通過規(guī)范化的程序選擇和自身專業(yè)化的技術操作去解決糾紛,而這一理念與以當事人為主導的民事訴訟審判模式的構建下當事人能動性的有效發(fā)揮相契合。
(二)程序正義下當事人能動性的要求
法官的中立性是塑造以當事人為主導的民事訴訟審判模式的重要前提。而法官的中立性主要體現在法官訴訟的指揮權層面上。法官對訴訟的實質指揮并不意味著他凌駕于雙方當事人之上,相反他是對話伙伴。在對話中,積極活動和指揮被視為他的義務和責任。②因此,從訴權保障的角度考慮,這就需要在民事訴訟審判模式構建中賦予當事人更多的影響訴訟程序走向的權利,從而使當事人與法官之間成為真正的對話者,而非凌駕于當事人之上的權力者。
(三)程序效益下法院審判職能的定位
從法經濟學的角度程序的效益性一般而言是指訴訟成本與訴訟收益的比率。用最低的訴訟成本而獲得更高的訴訟收益是效益性的價值目標。恰當的審判程序不僅應當通過裁決使資源分配達到效益極大化,而且審判程序本身必須做到盡可能降低成本,提高判決收益。法院訴訟成本真正的降低并不是通過對當事人審判程序的壓縮而向時間要效率,而應通過對當事人訴權保障下的權利賦予,使當事人真正成為訴訟程序的主要推動者,而非訴訟命令的執(zhí)行者。這樣才能真正的將法官從繁重的審判工作中減輕因審判而造成的心理壓力,在減少法院訴訟成本的同時,發(fā)揮當事人的能動性,從而產生當時詩人與法院之間的良性互動。
三、當事人訴權保障機制下我國民事訴訟審判模式的轉型
(一)當事人主導下訴訟方式選擇的尊重
當事人主導下的民事訴訟審判模式構建應體現在訴訟程序推進過程中在訴訟進行方式上對于當事人選擇權的尊重。如上文所述,在簡易程序尤其是小額訴訟程序的程序選擇上單一的訴訟標的額的規(guī)定違背了當事人程序選擇的自愿原則與私權糾紛的解決性質格格不入。在審理方式上的職權性特點也使得當事人成為了法院職權干預下的附庸。我們在倡導民事訴訟私權糾紛本質屬性回歸的同時,保障當事人依據自身的意愿對訴訟程序選擇的自由是訴權保障視角下以當事人為主導的民事訴訟審判模式構建的重要前提。
(二)當事人主導下證據審查程序的啟動
從證據的審查啟動程序上構建以當事人為主導的民事訴訟審判模式,應改變當前法院主導下的證據審查啟動模式,在不損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探索當事人主導下證據審查啟動方式的轉變。從這一點上來看對言詞證據的審查表現的尤為明顯。對于證人證言、鑒定意見等言詞證據的審查長期以來我國都遵循著以法院為主導的證據審查模式。集中體現在法院針對當事人對于言詞證據的異議審查做出了嚴格的限制。為此,2015年新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中對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做出了更為嚴格的程序性限制。解釋第一百一十七條將法院通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的必要程序,并將例外情況規(guī)定在雙方當事人同意且法院允許這一更為嚴格的界限之內,使得當事人對言詞證據的審查啟動程序值得依賴于法院的職權判斷之下。
(三)當事人主導下辯論原則法律效果的實現
2015年我國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二百二十八條規(guī)定了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的事實調查和證據問題應當圍繞當事人所爭議的要點進行從而突出民事訴訟法解決私權糾紛的獨特屬性。但以辯論原則為核心的當事人辯論權的行使并沒有得到尊重和相應的法律保障,法官在當事人的辯論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當事人辯論權利的充分行使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法院的職權性干預。另外,法官擁有較為廣泛的庭外調查取證權,法院在事實和證據層面上的認定同樣也不受雙方當事人辯論權的約束。因此,在訴權保障的視角下,賦予當事人辯論權行使的程序性效果,審視我國辯論原則法律效果的實現,以此作為規(guī)制法官裁判權行使的邊界,是當前構建以當事人為主導的民事訴訟審判模式重要程序性基礎。
[注釋]
①季衛(wèi)東.秩序與混沌的臨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0.
②羅爾夫.施蒂爾納,周翠譯.當事人主導與法官權限——辯論主義與效率沖突中的訴訟指標與實質闡明[J].清華法學,2011,02:136.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平.轉換的邏輯——民事訴訟體制轉型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季衛(wèi)東.秩序與混沌的臨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羅爾夫.施蒂爾納,周翠譯.當事人主導與法官權限——辯論主義與效率沖突中的訴訟指標與實質闡明[J].清華法學,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