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娃普尺
(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西藏自治區(qū)馬鈴薯工程中心, 西藏 日喀則 857000)
馬鈴薯脫毒種薯是指馬鈴薯種薯經(jīng)過莖尖剝離、組織培養(yǎng)、病毒檢測、脫毒苗擴繁以及微型薯生產等一系列技術措施清除薯塊體內的病毒后,獲得的無病毒或極少有病毒侵染的種薯,它具有早熟、產量高、品質好等優(yōu)點[1]。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與種薯密切相關。種薯劣質,產量和質量就會大打折扣,病毒一旦侵入馬鈴薯植株和塊莖,就會引起馬鈴薯嚴重退化,并產生各種病癥,導致馬鈴薯產量大幅度下降。原原種薯的生產質量直接關系到馬鈴薯能否推廣種植,能否產業(yè)化發(fā)展。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薯生產的安全在整個脫毒馬鈴薯擴繁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從組培室移出的試管苗在移栽前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馴化。這一階段視為室內培養(yǎng)與溫室育苗的過度階段,主要目的是使試管苗在被移栽之前有一個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過程[2]。將組培苗搬到溫室大棚中,使其逐漸適應組培室外界環(huán)境,在此過程中主要控制光照與溫度的適宜性,從組培室剛移出的前2~3 d,環(huán)境溫度應于組培室溫度相接近,即為(24±1)℃,光照強時應打開遮陽網(wǎng)適當?shù)倪M行遮陽。在馴化過程中,逐漸打開試管瓶蓋,使試管苗慢慢接觸外界空氣,經(jīng)過1周左右的馴化后,可見試管苗莖葉顏色變深,即為深綠色,表明試管苗已經(jīng)具備適應溫室環(huán)境的生理條件。此時即可從試管瓶中取出移栽到基質上去。
對基質溫室進行全面的清潔與消毒工作,包括溫室內外雜物和雜草等的清理與消除。溫室及其設備要用800倍濃度的多菌靈、代森錳鋅、甲霜錳鋅等交替進行噴霧消毒,還要用百菌清煙劑進行2次消毒。溫室一定要做好空氣對流通風設計,并通風口做好紗窗,以防止外來昆蟲侵進[3]。
使用無土育苗基質生產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薯,基本要求基質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透氣性良好,pH 6.0~7.0,物理化學性質穩(wěn)定,最好經(jīng)過滅菌[2]。技術,一般用配好的混合蛭石,為了充足后期的肥力,基質要合理設計,基質由兩部分組成,為基質槽底部鋪一層5 cm厚的充分發(fā)酵的羊糞,中間用一層紗網(wǎng)布(將羊糞與蛭石隔開),上面鋪一層5 cm厚的混合蛭石,使得幼苗在前期依靠已有的根部吸收蛭石中的水份得到生長,而后新長得根部慢慢吸收底部羊糞的營養(yǎng)得以后期生長。在移苗前3 d,用800倍濃度的多菌靈澆撒基質,以殺死基質中殘存的病原菌;在移苗前1 d,基質施5 mg/m2計量的底肥,以磷肥為主。同時,基質澆水。第2天移苗時,基質含水量大約為60 %~70 %,即適合移苗。
將培養(yǎng)瓶內的試管苗輕輕拿出,輕微抖動去除試管苗根部上附著的大部分培養(yǎng)基,留下少量附著在根部的培養(yǎng)基,一方面可以提供試管苗在基質中生長的前期營養(yǎng),另一方面試管苗可以達到慢慢適應基質環(huán)境的作用。在拿出試管苗時一定要做到不傷及試管苗的根系、嫩芽及葉片,以免導致浪費苗源。
利用塑料水管(PB)或直徑2 cm左右的木棍在基質上按5 cm×8 cm密度戳開2 cm深的洞[4],將試管苗根部輕輕放入洞中,盡量“不窩根”,輕輕掩上周圍的蛭石,稍作壓實;也可人工在基質上劃一道2 cm深度的溝,將試管苗栽在溝內,并把溝兩側蛭石覆蓋,將幼苗根部輕輕埋在溝內,稍作壓實,幼苗株距為5 cm,間距為8 cm。移栽完畢人工使用細孔噴頭輕輕噴水,既可以沖洗試管苗葉片上的蛭石又可以起到定根作用,有利于脫毒馬鈴薯試管苗的根系生長。
脫毒馬鈴薯試管苗移栽后,幼苗所生長的環(huán)境需要保持高濕度,接近組培室98 %的相對濕度,才能保證試管苗的成活率。然而,在西藏日喀則常年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年平均相對濕度在40 %左右,即便在溫室大棚內,相對濕度也只有60 %左右,達不到幼苗所需濕度環(huán)境。較低的濕度容易造成移栽苗葉片失水嚴重,導致萎蔫死亡。因此,需要在基質上搭建小拱棚,使得移栽后的基質環(huán)境濕度保持在80 %~90 %。搭建小拱棚,不僅起到保濕效果,而且提升基質溫度,從而根系吸水能力增強,與葉片蒸騰速率保持平衡,得以確保移栽苗成活率。
在高濕度的環(huán)境中容易滋生菌類病害,為減少病害的發(fā)生,白天每5 h通風換氣5~10 min,脫毒馬鈴薯試管苗移栽14 d之后逐天逐漸加大通風透氣時間,約21 d后可撤掉小拱棚進行正常管理,當撤掉小拱棚之后,溫室內濕度保持在60 %左右即可。當陽光強烈、空氣干燥時中午12:00-13:00期間人為在棚內用細孔噴頭噴灑自來水調節(jié)濕度并且降低高溫,同時打開防曬網(wǎng),避免強光直射,保證棚內適宜濕度。
脫毒馬鈴薯試管苗移栽后的環(huán)境溫度應控制在白天23~26 ℃,夜間不低于10~15 ℃。為減小葉片蒸騰速率,移栽后需進行遮光管理,移栽后的前5 d需遮光80 %,之后逐漸見光,直至不遮光,此過程約需21 d左右,之后根據(jù)太陽光的強度,一般中午12∶00到下午16∶00左右需要遮陽,以避免溫室內溫度過高出現(xiàn)燒苗現(xiàn)象。
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薯生長期間,基質水分含量達到60 %左右最佳。我們使用細孔噴頭噴灑基質,一方面水源充分利用,不存在浪費現(xiàn)象,起到節(jié)水作用;另一方面人工使用細孔噴頭澆水不會發(fā)生苗子淹水現(xiàn)象,可以控制澆水量。一般情況下,每2 d澆水1次,每次適量澆水。具體澆水量視太陽光照強度以及基質干濕度而定。
因為基質伴有羊糞,可能在作物生長期間會生長雜草,需要及時拔除,以免與作物爭肥爭水,導致作物長勢緩慢。拔草之后注意澆水定根,否則基質過松使馬鈴薯根部暴露,無法吸收養(yǎng)分導致整株死亡。
由于環(huán)境濕度較大,溫度適中,有利于滋生各種病菌。為防止病害的產生,除加強通風換氣降濕外,還應結合藥物防止與治療[2]??稍谝泼绾蟮?4天左右噴施800~1000倍的殺菌劑,此后每隔7 d噴施1次,殺菌劑包括多菌靈、代森錳鋅、甲霜錳鋅等,每次將幾種殺菌劑混施或交替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也可使用農用鏈霉素和其他細菌性殺菌劑混合噴灑,待幼苗長至30 d之后,所用藥物濃度可增加1倍??山Y合噴藥進行補水,噴藥補水后打開溫室側窗進行通風透氣。
常見病害有真菌引起的馬鈴薯幼苗莖基部位爛掉,導致死苗現(xiàn)象,可用錳鋅類殺菌劑或用多菌靈進行防治;卵菌引起的馬鈴薯晚疫病,可用嘧菌酯(阿米西達)或氟菌.霜霉威(銀法利)進行防治。卵菌屬真菌界,也可用真菌殺菌劑進行預防;茄鏈格孢引起的早疫病,也屬真菌界,可用多菌靈、代森錳鋅和甲霜錳鋅等進行防治。
若遇到降水量少,干旱的年份,容易出現(xiàn)甲蟲、薊馬、蚜蟲等昆蟲危害溫室幼苗,因此要做到提前預防。提前預防包括室內室外均做到清除雜草和枯枝殘葉,以減少昆蟲的寄宿;還要在溫室內懸掛粘蟲板,以捕捉薊馬、蚜蟲等害蟲;噴施化學藥劑來進一步進行防治[3]。
常用殺蟲劑包括:20 %吡蟲啉可溶性液劑和5 %啶蟲脒乳油用于防治溫室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薯生產中薊馬和蚜蟲等刺吸型口器害蟲的危害,在噴藥過程中,為避免產生抗藥,將2種藥劑混放或交替噴施,噴施濃度為2000~3000倍,噴施間隔5~7 d。
在生產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薯期間,除了水分合理以及預防病蟲害以外,還要適當進行追肥。施肥可以從2個方面進行,包括根部和葉面施肥。根部施肥分3個階段:第1為底肥,以施磷肥為主,磷肥具有促進根系發(fā)育,增強植株的的抗旱,抗寒能力;第2次追肥為幼苗14 d左右,以施氮肥為主,氮肥主要影響馬鈴薯植株莖葉的發(fā)育;第3次追肥為開花結果期,以施鉀肥為主,鉀肥主要影響馬鈴薯植株莖稈和塊莖的生長發(fā)育。葉面施肥主要在第2次與第3次根部施肥之間可以適當?shù)貒娛?0 mL葉面肥(氨基酸或N+P+葡萄糖)和1袋蕓苔素等營養(yǎng)藥品,以促進植株長勢。
由于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薯收獲,不能等同于大田馬鈴薯的收獲方式,即棚內馬鈴薯植株葉片不能完全發(fā)黃且主莖發(fā)空。要在馬鈴薯結薯期過后,植株葉子還發(fā)青時適時收獲。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薯的薯塊不宜過大,平均薯塊大小在3 g左右最合適[5]。
最后1次澆水10 d之后,基質基本不含水分時開始人工拔出馬鈴薯秧子,摘除秧子根上夾帶的薯塊輕輕放在基質上,待全部秧子拔除之后,溫室蓋布關閉,保持良好的通風,在散射光下晾曬3~5 d,待薯塊表皮木質化之后,每袋裝入3000粒,貯藏于2~4 ℃,相對濕度60 %~80 %的冷庫窖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