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博森 ,龔 然 ,曾小榮
(1.浙江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2.江西農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根據(jù)美國聽語協(xié)會的定義,語言障礙(language disorder或language impairment)廣義上包括口語、書面語或其他符號系統(tǒng)理解或使用上的損傷(梁丹丹 2018:1)。語言障礙可分為發(fā)展性語言障礙(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和獲得性語言障礙(acquired language disorder)(參見 Marinis 2008),前者包括單純的發(fā)展性語言障礙和與其他障礙共生的語言障礙,后者指由疾病和外力導致的腦部受損而帶來的語言障礙。
語言障礙研究受到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及言語病理學(Speech Pathology)等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就語言學領域而言,這一領域的語言障礙研究主要采取兩種研究范式:心理語言學范式和社會語言學范式。其中,心理語言學范式一直是主流范式。這一范式認為,語言是心理世界的產物,由抽象的規(guī)則系統(tǒng)構成。語言障礙應區(qū)分語言能力和語言表現(xiàn)這兩個層面,如在分析語言錯誤時,需區(qū)分是語言能力層面的錯誤還是語言表現(xiàn)層面的錯誤。與心理語言學范式相比,社會語言學范式的語言障礙研究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這種范式把語言視為一種在社會及文化語境中產生的行為,關注的不是語言規(guī)則的正確與否,而是個體在不同語境中的交際恰當性 (communicative adequacy)(參見Mortensen 2000:212-214)。
社會語言學范式的語言障礙研究汲取了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的相關理論,采用了諸如會話分析(如Samuelsson & Plejert 2014)、 民族志 (如Simmons-Mackie & Damico 1997)、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如Armstrong2005;Klibi & Rejeb 2016)等研究方法。其中,基于已故著名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先生所創(chuàng)建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研究數(shù)量眾多,這些研究既涉及從宏觀層面探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對語言障礙研究的指導意義,也包含運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相關思想所開展的具體研究。但稍感遺憾的是,我們尚未發(fā)現(xiàn)國內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界對這些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介紹,相關研究也鳳毛麟角(趙俊海2012;趙俊海、楊炳鈞2012)。有鑒于此,本文將梳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閾下的語言障礙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礎上展望未來的研究。具體而言,在回顧現(xiàn)有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將回答如下三個問題:1)為什么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適用于語言障礙研究?2)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閾下的語言障礙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3)未來這一領域的研究可如何推進?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既有助于國內學者了解國外相關研究的現(xiàn)狀,推進國內語言障礙領域的研究,同時也是一份對韓禮德先生的緬懷和紀念。
從所屬的語言學分支來看,語言障礙研究屬于臨床語言學(Clinical Linguistics)的研究范圍。從所屬的醫(yī)學分支來看,語言障礙研究屬于言語和語言病理學(Speech-Language Pathology)的研究范圍。在這兩個研究領域,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正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臨床醫(yī)生的關注(Gotteri 1988;Mortensen 2000)。究其原因,首先,主流的心理學研究范式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次,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不僅為語言障礙研究提供了系統(tǒng)的理論和方法,同時也為我們認識語言障礙這一現(xiàn)象本身提供了新的視角。
心理語言學范式的語言障礙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假設:1)語言是一套規(guī)則系統(tǒng),規(guī)則存在對錯之分;2)存在一個理想化的語言模型,以這一模型為參照標準,偏離這一標準的語言現(xiàn)象被視為一種病理障礙(pathological impairment)。就研究方法而言,心理語言學范式的語言障礙研究常采用看圖說話或結構化訪談等實驗方法采集語料,檢測受試的命名、組句及閱讀等語言能力,并提供有關受試語言能力的量化結果,如遭受大腦損傷之后,受試語言基本結構的保留程度;受試在語言障礙評估中出現(xiàn)錯誤的頻次和規(guī)律等(Mortensen 2000:213)。就研究方法而言,這種范式采用實驗方法進行研究,需要控制語境因素。因此,基于這種范式的語言障礙評估并不能代表受試在真實交際語境中的語言能力,也無法評估受試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這些能力去表達意義以及建立社會關系(Mortensen 2000:213)。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作為功能語言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由韓禮德于20世紀60年代創(chuàng)立。之后,在他及他的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該理論不斷發(fā)展成熟,成為國際語言學界公認的重要語言學理論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該理論適用于語言障礙研究,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語言被視為一種表意資源(meaning-making resource)。韓禮德把語言的意義或元功能歸納為三種:概念(ideational)元功能、人際(interpersonal)元功能和組篇(textual)元功能。這三種元功能構成了語言的語義系統(tǒng),它由語言的詞匯語法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而詞匯語法系統(tǒng)由語言的音系、字系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在具體語言使用中,上述三大系統(tǒng)均受語境的制約 (參見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4)。因此,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我們研究語言障礙的本質提供了一個基于意義的分析框架(Ferguson & Thomson 2008)。
其次,該理論關注的是人們如何在真實語境中使用語言,有助于我們認識語言障礙人群在真實語境中的語言交際能力,也有助于訓練語言障礙人群在不同語境(如工作場所語境和教育語境)中的交際能力(參見Armstrong2005;Klibi & Rejeb 2016)。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閾下的語言障礙研究大多采集會話(如電話會話、診療談話)和敘事語料(Mortensen 1992;Togher & Hand 1998;Spencer et al.2005等),且有時研究者會通過插入日常談話使得語料采集的語境盡可能地“自然”(Mortensen 1992)?;谶@些自然的語料,研究者可以研究語言障礙患者在真實交際中語音、語法、語用及語篇等不同層面的表現(xiàn)。
再次,由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關注真實語境中的語言使用,這為我們認識語言障礙提供了一個新的、更為全面的視角。心理語言學范式的語言障礙研究把障礙視為規(guī)則系統(tǒng)的故障或者個體抵達某一語言模塊的通道存在阻礙。因此,這些障礙通常表述為“失去了語言的句法規(guī)則”“處理句子存在障礙”或者“處理詞匯存在障礙”等(Armstrong2005:139)。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則把語言障礙理解為個體在具體語境中通過語言完成交際目的存在困難,關注的是語言使用者的具體語言表現(xiàn)以及語言使用者使用語言能做到什么(Halliday 2005:134)。因此,這一視閾的語言障礙研究把語言障礙人群通過非標準手段實現(xiàn)表意功能視為一種差異(difference),或是變體(variation),而不是障礙(參見Armstrong 2005:139-140)。從這一視角出發(fā),語言障礙的治療可充分利用語言障礙人群現(xiàn)有的語言技能,也可充分挖掘這類人群的交際補償策略,從而促進患者的語言康復訓練(Mortensen 2000:222)。
最后,現(xiàn)有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具有生理基礎。這是因為大腦的發(fā)展與語言的發(fā)展是一致的,神經認知活動的基礎是基于系統(tǒng)的連接(a system of connections),個體大腦的發(fā)展受個人獨特經驗模式的影響(Halliday 2005:134)。Melrose(2005)對已有神經科學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Halliday(2005)的觀點。如Gallese(2003)發(fā)現(xiàn),人類和獼猴實施簡單的動作時(如揮手時),腹外側運動前皮質(ventral premotor cortex)的某些神經元不會放電,但當人類和獼猴實施抓握或撕裂等操控物體的動作時,這些神經元會放電(Gallese 2003:1235)。Melrose(2005:407)認為,這一差異表明這些神經元或許能夠建立生命體與外界物質之間的互動模型。如果我們把生命體與外界物質視為參與者(participant),把互動模型視為過程(process)和環(huán)境(circumstance),那么這一模型便構成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及物性概念的神經基礎。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閾下的語言障礙研究主要圍繞該理論中的三種元功能思想展開,成果豐碩。下面我們分三個方面加以介紹。
概念元功能指的是語言可用于描述人類的經驗(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4:30)?,F(xiàn)有圍繞概念元功能展開的語言障礙研究包含自閉癥、阿爾茨海默癥、口吃造成的語言障礙以及特定型語言障礙。相關研究主要采用對比研究方法,對照組為正常人群。這些研究關注概念元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統(tǒng)和小句之間的邏輯語義關系,試圖回答如下兩個問題:與正常人群相比較,語言障礙患者在表達概念元功能方面存在哪些差異?這些差異對他們的交際有何影響?
圍繞及物性系統(tǒng)展開的語言障礙研究主要有Mortensen(1992)、Armstrong(2001)以及Jeeraumporn & Patpong(2014)。Mortensen(1992)采集程序性話語(procedural discourse)和敘說(recount)話語語料,聚焦一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所產出小句中的及物性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xiàn)該患者產出的小句中包含所有過程(process)類型,但就表達過程的動詞詞組以及直接表達參與者功能(participant function)與間接表達環(huán)境功能(circumstantial function)的名詞詞組而言,Mortensen發(fā)現(xiàn)該患者傾向于使用單詞數(shù)量少、內容不具體的詞組,且經常出現(xiàn)詞組省略的現(xiàn)象。Mortensen認為這是造成患者話語具有重復、不完整等特點的原因之一。雖然患者能夠傳遞一些信息,但是他詳述步驟以及敘述事件的能力仍然嚴重受損。Armstrong(2001)聚焦四位流利型失語癥患者(fluent aphasic speakers)的動詞用法對構建話語意義以及對參與敘述等日常語類(genre)之能力的影響。該研究發(fā)現(xiàn),在關于婚禮的敘述中,與對照組相比,有兩位失語癥患者明顯使用了更多表示物質過程的動詞,較少使用關系和心理過程動詞,這表明患者較少描述或評價事件本身,從而削弱了敘述中意義的多樣性以及患者產出說明文、議論文等語類的能力。Jeeraumporn & Patpong(2014)通過看圖書講故事的方式收集語料,對比30名小學1—3年級的泰國自閉癥兒童和30名正常發(fā)展兒童在及物性系統(tǒng)方面的異同。研究結果表明,與正常發(fā)展兒童相比,自閉癥兒童較少在表述小句的參與者時使用復雜名詞詞組,這在2—3年級自閉癥兒童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同時,自閉癥兒童語料中的心理過程、行為過程和言語過程的占比較低。此外,他們所產出的小句的環(huán)境成分類型比較單一,且較少使用復雜的環(huán)境成分。
除關注及物性系統(tǒng)外,Armstrong(2002)以12名22—82歲非腦損傷患者(non-brain-damaged speakers)為研究對象,采集他們的敘述語料,從小句復合體的擴展(expansion)和投射(projection)這兩種小句邏輯語義關系出發(fā),分析該群體內部的語言差異。結果顯示,有些患者產出的話語極具概括性,有些則附加了很多具體信息;有些患者產出的敘事語篇注重描述事件的時間順序,有些則更關注對參與者、環(huán)境成分等內容的詳細描述。此外,語篇和小句復合體的長度均呈現(xiàn)出較大差異。
人際元功能指的是語言作為一種行為,用于幫助我們與周圍人群構建私人或社會關系,如陳述建議、下達命令、表達評價或態(tài)度等(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4:30)。圍繞人際元功能展開的語言障礙研究也主要采用對比研究方法,試圖揭示語言障礙人群與正常發(fā)展人群之間在人際元功能的類型以及在實現(xiàn)人際元功能的語氣和情態(tài)系統(tǒng)方面的差異,相關研究主要包括Ferguson(1992)、Togheret al.(1997)、Togher & Hand(1998)、Spenceret al.(2005)等。 如 Ferguson(1992)采集 5 名輕度失語癥患者的自然會話與基于角色扮演的誘發(fā)會話語料,發(fā)現(xiàn)失語癥患者能夠使用多種人際元功能,且在多數(shù)情況下能夠恰當使用實現(xiàn)人際元功能的語氣及情態(tài)系統(tǒng),但患者極少使用語法隱喻(grammatical metaphor)來表達意態(tài)化(modulation)意義;Togher & Hand(1998)通過采集電話會話語料,研究外傷性腦損傷患者使用禮貌標記語的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外傷性腦損傷患者能夠使用多種禮貌標記語,但是與對照組相比,這類患者在根據(jù)不同的話語基調使用不同的禮貌標記語方面存在困難。具體而言,患者無法根據(jù)語境來調整禮貌標記語的數(shù)量、形式、內容等。究其原因,研究者推斷這可能與患者對親疏關系和社會距離等語境因素不敏感有關,而患者的額葉損傷是造成這種不敏感的原因之一。此外,Spenceret al.(2005)涉及兩名口吃患者的語氣及情態(tài)(mood and modality)在治療前后的變化。研究發(fā)現(xiàn)兩名患者在治療后都使用了更多的情態(tài)資源,從而達到延長會話,增強語言使用的恰當性的效果。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他們說話的流利度得到提高有關。
組篇元功能指的是語言自身可用于組織話語序列,創(chuàng)造連貫等(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4:31)。圍繞組篇元功能展開的語言障礙研究主要關注謀篇中的銜接(cohesion)和連貫(coherence)現(xiàn)象。相對于圍繞概念元功能和人際元功能展開的研究而言,這塊研究開始時間較早,且數(shù)量較多。從人群來看,這塊研究主要關注18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以及老年人。其中,關注前者的研究包括Liles(1985)、Penn (1985)、Griffithet al.(1986)、Adams & Bishop (1989)、Baltaxe & D’Angiola (1992)、Caplanet al.(1993)、Caplan(1994)、Fineet al.(1994)以及 Baltaxeet al.(1995)。 這塊研究涉及不同的障礙類型,包括學習障礙、語義語用型語言障礙 (semantic-pragmatic disorder)、非語義語用型語言障礙 (other language impairments)、自閉癥、精神分裂癥、分裂型人格障礙、癲癇等。從研究方法來看,這些研究大多采用對比研究方法。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正常發(fā)展人群相比較,不同語言障礙類型的青少年和兒童在使用銜接手段方面均存在一些差異。以自閉癥兒童為例,Baltaxe & D’Angiola(1992)探討了正常發(fā)展兒童、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和自閉癥兒童話語中的銜接問題。研究結果表明三者運用了相同類型的銜接手段,且都較多使用指稱、省略和連接,但較少使用替代和詞匯銜接。就三類兒童是否正確使用了銜接手段而言,研究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的使用正確率最低,正常發(fā)展兒童的使用正確率最高。研究者推斷這可能與自閉癥兒童在語用、認知等方面存在障礙有關。Fineet al.(1994)采集訪談語料,對比研究高功能自閉癥患者(7—32周歲)、亞斯伯格癥患者和無社交障礙人群(8—18周歲)在會話中的銜接現(xiàn)象。研究結果表明,與亞斯伯格癥患者和無社交障礙人群相比,高功能自閉癥患者較少指代會話中提到過的內容,即較少使用文內指稱(endophoric reference),而是更多地指代物理環(huán)境,這表明高功能自閉癥患者在處理共享知識上存在困難。此外,與無社交障礙的青少年和高功能自閉癥患者相比,亞斯伯格癥人群在指稱方面出現(xiàn)的錯誤更多。Baltaxeet al.(1995)對比分析了高功能自閉癥患者和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話語中的銜接問題。該研究借助半結構化訪談,探討兩者會話中代詞指稱(pronominal reference)、指示指稱(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較指稱(comparative reference)的使用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與高功能自閉癥患者相比,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更頻繁地使用指稱這一銜接手段,但兩類患者在指稱的錯誤率以及錯誤類型方面表現(xiàn)相似。此外,兩類患者都較多使用代詞指稱,較少使用指示指稱和比較指稱。在代詞指稱中,第一人稱代詞占比最高,第二人稱代詞占比最低。該文研究者認為這與會話雙方權力不對等和高功能自閉癥青少年以及分裂型人格障礙青少年本身的特質相關。
與關注青少年和兒童的研究相比,關注老年人群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有Laineet al.(1998)以及Dijkstraet al.(2004)。Laineet al.(1998)借助訪談的方式,對比分析了腦供血障礙型癡呆患者、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和正常人話語中的連貫和信息性(informativeness)①該研究中的信息性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指的是指代對象在當前語境是否明確,第二層面指是否傳達了新的信息以及新的程度(existence and extent of new information in an utterance),這兩個層面都通過打分來進行統(tǒng)計。問題。結果顯示,在整體連貫(global coherence)層面,腦供血障礙型癡呆患者和阿爾茨海默癥患者都存在問題,且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更為嚴重;但他們的局部連貫(local coherence)與正常人群相比沒有明顯差異。Dijkstraet al.(2004)通過采訪對比分析了30名老年癡呆癥患者和30名正常老年人的會話銜接問題。研究結果表明,正常老年人使用更多類型的銜接手段,且語篇連貫程度更高;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語篇則出現(xiàn)更多的指代錯誤和重復等。研究者認為這與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記憶力衰退有關。
除上述銜接和連貫研究之外,Spenceret al.(2005)還關注了實現(xiàn)組篇元功能的主位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xiàn),在治療前后,兩名口吃患者在主位類型的選擇上表現(xiàn)出一定差異,如其中一位患者在治療后語篇主位(textual theme)中的連續(xù)主位(continuative theme)(如 and、no、yes等)的使用明顯增多,但結構主位(structural theme)(如yet、even、if等)卻明顯減少,這表明該患者在治療后試圖控制自身的話輪。Spenceret al.(2005)認為這一變化與該患者治療后的口語流利度得到提高有關。
上述三節(jié)介紹的研究主要圍繞某一元功能展開。除此之外,另有兩項成果值得關注:一項是Müller & Wilson(2008)的成果,另一項是Mortensen(2005)的成果。第一項成果從三種元功能出發(fā),綜合對比分析了一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和一位正常成人之間的會話。研究結果表明,在概念元功能方面,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在理解由會話對象引入的概念意義方面存在困難;且在自身表達概念意義時,前后使用的時態(tài)不一致。在人際元功能方面,該患者運用祈使語氣并積極尋求會話對象的認同,從而將自己構建成給會話對象提供建議的長者形象(該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年齡為97歲)。在組篇元功能方面,該患者出現(xiàn)指代不清和人稱代詞使用錯誤(用指稱男性的人稱代詞來指稱女性)等問題,且較少使用明確的銜接手段。與上述針對口語語篇所做的研究有所不同,第二項成果的研究語料為語言障礙人群產出的書面語篇。文章從語類結構(generic structure)②語類結構包含必要成分(obligatory elements)和可選成分(optional elements)。語篇屬于哪種語類是由必要成分決定的。該研究中大多數(shù)患者的書信包含稱呼、落款等信件的必要成分。和語義組織(semantic organization)兩個方面分析10名失語癥患者、10名認知語言障礙患者和15名正常人寫給熟人的書信中的概念元功能和人際元功能。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兩組患者在語類結構成分的選擇和組織上沒有呈現(xiàn)出差異,但語義分析表明,與認知語言障礙患者相比,大多數(shù)失語癥患者由于概念資源(ideational resource)有限,其語篇的語義多樣性和人際元功能受到影響。值得關注的是,語言障礙患者的書面語并未呈現(xiàn)出預期的冗長或離題這些特點。
以上我們回顧了圍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三種元功能所展開的語言障礙研究??傮w來看,這些研究具有如下三方面特點:1)從研究方法來看,大多數(shù)研究采用基于定量的對比研究方法,且對照組基本都包含正常發(fā)展人群。2)研究對象和研究語料的類型多樣。研究對象涉及多種障礙類型,如不同類型的失語癥、自閉癥譜系障礙、阿爾茨海默癥、口吃、不同類型的癡呆癥、精神分裂癥、學習障礙、癲癇等;從語言障礙類型來看,這些研究既關注獲得性語言障礙,也關注發(fā)展性語言障礙。與此同時,語料類型包括書面語以及口語語料,其中口語語料又包括訪談、敘事、電話會話語料等。3)從研究發(fā)現(xiàn)來看,上述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語言障礙人群都能通過語言手段實現(xiàn)三種元功能,但與正常發(fā)展人群相比,總體上看,這些人群在實現(xiàn)三種語言元功能時存在對語境的敏感度較低、所使用的語言資源的豐富程度有限、所使用的語篇銜接手段錯誤率相對較高等不足。
上述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言障礙研究涉及不同類型的語言障礙人群,其中既有青少年和兒童,也包含老年人。在回顧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認為未來這一領域的研究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一步推進。
首先,應進一步推進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語言障礙,尤其是漢語語境下的語言障礙研究領域的應用。從本文第三節(jié)所述來看,現(xiàn)有研究大多圍繞語言障礙人群如何實現(xiàn)三種元功能展開,運用該理論開展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相對較少(參見Mortensen 2000:221)。從所關注的語言障礙人群來看,涉及青少年及兒童的研究較多,涉及老年人群的研究較少。從國內語言學界來看,運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開展語言障礙的研究更是罕見。從我們所掌握的文獻來看,目前主要有趙俊海(2012)和趙俊海、楊炳鈞(2012)。前者從主位結構、人際意義、及物性、銜接與連貫四個方面對英語輕度阿爾茨海默癥患者以及健康老年人的話語展開對比研究。后者重點介紹了為什么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可運用于臨床話語分析,以及臨床話語分析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途徑。在國家日益關注殘疾人群的大背景下,國內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界的學者可充分利用自身的理論優(yōu)勢,聚焦以漢語為母語的語言障礙人群,深入探討如何把這一理論運用于漢語語言障礙現(xiàn)象研究。
其次,可進一步推動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語言障礙康復訓練研究領域的運用,從而更好地為語言障礙人群服務。本文第三節(jié)梳理的語言障礙研究重點關注語言障礙現(xiàn)象本身,運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來指導語言障礙康復的研究相對較少,且成果的發(fā)表時間較早,如Davis & Wilcox(1985)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設計了“發(fā)展失語癥交際能力”程序,系統(tǒng)地對失語癥患者進行訓練。Edith et al.(1988)等人把這一程序應用于失語癥患者的言語康復訓練,證明了這是一種能夠有效改進失語癥患者交際能力的方法(參見崔剛1998;崔剛、張偉2002)。除這兩個具體研究外,Mortensen(2000)認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重視語境,充分分析患者在語境中溝通的優(yōu)勢和劣勢,從而能夠完整評估患者的語言能力,為康復治療提供必要依據(jù),如在語類結構層面,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能幫助研究者從整體上把握患者的話語特點,從而為醫(yī)生制定治療方案打下基礎。Klibi & Rejeb(2016)則認為,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研究可在詞匯語法、語義、會話話輪和語類等方面展開多角度分析。這樣的分析有助于全面分析患者的話語,從而為康復提供借鑒。上述這些研究表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閾下的語言障礙康復研究同樣有著較為廣闊的前景,未來研究或可在Davis & Wilcox(1985)和Edith et al.(1988)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針對不同母語語言障礙人群的研究,也可結合語言障礙康復訓練的最新成果,設計新的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康復方案或程序,并在實踐中進一步驗證和改進。
再次,未來這一領域的研究應重視吸收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加深我們對語言障礙本質的認識。Melrose(2005)的綜述以及Halliday(2005)的觀點表明,作為一種語言學理論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存在神經生理基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領域的代表性人物Martin教授也指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可以直接結合神經學的社會符號模型(參見王振華2013:11)?;谶@些認識,一方面,我們需要繼續(xù)挖掘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理論層面的神經生理基礎(參見Melrose 2005:418);另一方面,未來的語言障礙研究,尤其是由大腦損傷造成的語言障礙研究,可繼續(xù)深入開展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現(xiàn)象研究,然后結合神經科學的相關研究結論,對研究發(fā)現(xiàn)進行闡釋?;谶@兩方面的工作,語言障礙研究或許可在Martin所說的構建直接結合神經學的社會符號模型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最后,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領域,作為語法精密階的詞匯研究仍處在相對主觀的階段 (王振華 2013:7);陳平(2018:29)也指出,從20世紀初開始的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詞語作為獨立的研究單位并沒有像音位和句子結構那樣受到重視。本文回顧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閾下的語言障礙研究也主要關注語篇和小句層面。隨著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處理研究中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陳平 2018:29),我們相信,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閾下的詞語研究會受到越來越多語言障礙領域研究者的重視。
本文從三個方面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語言障礙研究領域的運用。正如Halliday(2005:133)所言,與主流語言學理論關注和解決語言學家自身提出的問題有所不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試圖解決的是有關語言自身之外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語言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可見,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本身具備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實用導向。雖然運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來進行語言障礙研究和評估被認為存在費力耗時以及較難獲得語言障礙患者與不同對象的會話語料等局限性 (參見Togher 2001),但可以預見,在語言障礙研究的重心由傳統(tǒng)的語音、詞匯、語法層面轉移至語用語篇層面后(Ball & Perkins 2008),已故韓禮德先生提出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將在其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