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宋代官方修史規(guī)模不斷擴大,史官群體日益壯大,傳統(tǒng)主要由獨自著史者、具有家傳或師承的史家以及地域性鮮明的史家所構(gòu)成的治史隊伍格局被打破,由此形成嶄新的官私治史隊伍。在該隊伍中,不僅涌現(xiàn)出了史官世家、史學世家以及門派與地域性鮮明的治史群體,而且這些群體著史成就突出,連帶治史效應(yīng)明顯。這種治史隊伍與史家史學傳承方式的多元化與規(guī)模化,是官方重視史學及史家積極參與史學活動所形成的結(jié)果。
一般而論,古代史學發(fā)展與繁榮的程度,不僅與官方設(shè)館修史時的史官選配及其修史成就有關(guān),而且與私家是否積極投身于史書編撰和傳布的激情以及規(guī)模有關(guān)。宋代常態(tài)化、制度化修史體制下的史官群體,以及始終保持讀史、著史與傳史熱情的眾多史家,合力構(gòu)成了宋代龐大的治史隊伍。如此龐大的治史隊伍具體是由哪些群體以及具有何種傳承方式的人員構(gòu)成的,他們各自具有哪些突出特點,我們應(yīng)該怎樣認識這種多元化的治史隊伍?在此有必要深入探究。
宋代史官群體相當龐大,甚至還出現(xiàn)了史官世家以及由官方修史所引發(fā)的連帶治史效應(yīng)。自唐代設(shè)館修史格局建立之后,官方修史體制日漸健全,修史規(guī)模不斷擴大。其間,具有共同修史之任的史官,不僅是官方史籍編修的具體承擔者,更是我國古代優(yōu)良史學傳統(tǒng)的有力傳承者,他們因有共同業(yè)務(wù)之緣,從而成為有組織的史官群體,并且這種官方性質(zhì)的史官群體在宋元明清時期成為史學傳承的重要力量。
宋代修史任務(wù)繁多,期間因各種修史任務(wù)所組合成的不同史官群體,往往承擔著記錄史事或者編纂史書等基本任務(wù)。朝廷雖然對各修史機構(gòu)或者組織有定編定員規(guī)定,但在實際修史活動中,史官往往多為兼職,并且遷改頻繁,由此便形成具有史官身份者人數(shù)眾多的現(xiàn)象。其中,對于宋代史館中的人員變動狀況,李心傳明確指出:“自真廟以來,史館無專官?!保?](甲集,卷10《史館專官》,P207)同時,從兩宋修史隊伍基本構(gòu)成及其總體發(fā)展趨勢來看,北宋時,各修史機構(gòu)史官隊伍規(guī)模相對較小。但到南宋時,隨著部分史書編修時間的拉長,從而導(dǎo)致史官隊伍日益龐大。如寧宗慶元元年五月,針對《高宗實錄》編修緩慢狀況,有人上奏指出:“竊見累朝置院,修成《實錄》,修書所占年月,少者止及二年,多者不過五六年,便見成書。只如仁宗一朝,四十二年之中,事跡可謂繁多,然自嘉祐八年十二月奉詔修撰,至熙寧二年書已告成,首尾才閱六年;而當時修撰官止王珪、賈黯、范鎮(zhèn)、馮京,檢討官止宋敏求、呂夏卿、韓維、陳薦、陳繹,前后秉筆,不出此九人而已。今高宗一朝,通計三十六年,自淳熙十五年肇端刊緝,至今已踰六年,修撰、檢討官共計三十一員,而所修者通融儧計,僅及八九年爾。又緣史官遷改,去住不常,已修下者亦多首尾不接,未成年分?!保?](卷1《沿革》,P166)可見與《仁宗實錄》相比,《高宗實錄》編修不僅進度緩慢,而且參編史官眾多。又如陳振孫在“孝宗實錄”解題中亦指出:“中興以來,兩朝(指高宗和孝宗)五十余載事跡,置院既久,不以時成,涉筆之臣,乍遷忽徙,不可殫紀?!保?](卷4,P131-132)再如李心傳在談到《四朝國史》編修狀況時,也明確指出:“蓋自開院至成書,凡二十有八年,秉筆者百有余人。”[1](甲集,卷10《史館專官》,P207)他如度宗咸淳八年,高斯得針對仍未成書的《中興四朝國史》言道:“以百余年間,歷史官二百八十余人?!保?](卷2《經(jīng)筵故事》,P35)總之,以上實例雖僅涉及部分實錄、國史的編修人數(shù),還未涉及起居注、時政記、日歷、寶訓(xùn)、圣政、會要以及玉牒等官方史籍的參編人數(shù),但已足以表明,宋代史官群體的確相當龐大。
不僅如此,在規(guī)模龐大的宋代史官群體之中,一方面,一些原本具有良好史學傳承的家庭或者家族成員被選拔進了史官隊伍,由此便形成了家世史官。這些史官往往會憑借官方優(yōu)越的修史環(huán)境和自身突出的治史才能,在完成官方修史任務(wù)的同時,私自著史成就頗為突出。如對于宋綬和宋敏求父子參編本朝史的狀況,蘇頌稱頌道:“國朝史官無常員,惟時撰錄所寄,尤艱其選。而宋氏二公載世典領(lǐng)其職。起建隆訖天禧,述祖宗創(chuàng)制致治之美,洎真宗一朝《實錄》,時則尚書令、燕國宣獻公預(yù)焉。自乾興至治平,敘二帝成功盛德之事,洎仁宗一朝《實錄》,時則貳卿龍圖常山公繼焉。五朝正史,二圣編年,出于一門父子手筆,可謂家世之盛矣。”[5](卷51《宋公(敏求)神道碑》,P771)可見宋氏父子在官修北宋前五朝史方面,貢獻甚為突出。與此同時,有關(guān)他們喜好藏書、著述的情景,晁補之記述道:“宋氏自宣獻公益大,德行文章,語世族者必先之。家故藏書,其多與四庫等,而宣獻公之子常山公次道能世宣獻公之學,好書滋不倦,博聞強志,為時顯人。與客語,亹亹下上數(shù)千載間,在其齒牙也。補之為兒時,諸老先生為補之道宋氏如此?!保?](卷34《續(xù)歲時雜詠序》,P664)由此表明,宋綬父子嗜書、博學的事跡已成為時人傳頌的典范。其中對于宋敏求著述及其自身喜好,元人陸友仁詳細歸結(jié)道:“次道撰著有《書闈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東觀絕筆》二十卷,《大唐詔令》一百三十卷,續(xù)唐武、宣、懿、僖、昭、哀六朝《實錄》總一百四十八卷,《東京記》三卷,《長安》《河南志》各二十卷,《閣門儀制》十三卷,《集例》三十卷,《例要》五卷,《蕃夷朝貢錄》十卷,《三川官下錄》《入蕃錄》《春明退朝錄》各二卷,《韻類》《宗室》各五卷,《安南錄》三卷,《元會故事》一卷,《諱行后錄》五卷,《寶刻叢章》三十卷。其家書數(shù)萬卷,多文莊、宣獻手澤與四朝賜札,藏秘惟謹,或繕寫別本以備出入。退朝則與子弟翻讎訂正,故其所藏最號精密。平生無它嗜好,惟沈酣簡牘以為娛樂,雖甚寒暑,未嘗釋卷也?!保?](卷上,P569)由此可見,宋敏求著述范圍廣,興趣愛好專。
又如曾鞏、曾布、曾肇、曾統(tǒng)以及曾炎家族。據(jù)林希言:曾鞏“性嗜書,家藏至二萬卷,集古今篆刻,為《金石錄》又五百卷”。又“公既以文章名天下,其弟牟、宰、布、肇又繼中進士科,布嘗任翰林學士,肇以選為尚書吏部郎中,與公同時在館閣,世言名家者推曾氏”。[8](附錄·林?!对柲怪尽?,P801)這是曾鞏家族顯名當世的基本狀況。其中,曾鞏曾任《英宗實錄》檢討官。又以史館修撰專修過五朝史事。[9](卷48《曾鞏傳》,P303)此外,他還撰有《隆平集》20卷。到哲宗紹圣元年夏四月,在紹圣紹述之初,曾布修神宗正史。[10](卷13下,P747)再是曾肇于神宗元豐元年秋七月,任知禮院、大理寺丞、集賢校理兼修國史院編修官。[11](卷290,P7100)至元豐五年六月,則參與完成了《兩朝國史》。[11](卷327,P7866)又到哲宗元祐元年二月,他被任命為編修《神宗實錄》檢討官。[11](卷365,P8755)同年十一月,他仍擔任實錄院修撰。[10](卷13上,P692)此外,他還參與了熙寧《九域志》的編修。[12](卷15《地理》,P295)又參編完成了《兩朝寶訓(xùn)》20卷,私撰有《德音寶訓(xùn)》3卷。[13](卷15《政要寶訓(xùn)》,P704、P702)再是到徽宗元符三年十二月,參編會要。[13](卷17《典故》,P826)可見曾肇在神宗、哲宗和徽宗三朝均參與過官方修史。曾肇之子曾統(tǒng),高宗紹興三年八月守起居郎。[14](卷67,P1318)史載:“統(tǒng)文獻故家,藏書素多。紹興間,重修國史,諸老淪謝,無所訂正。成書不繆,足以傳信,統(tǒng)之力為多。”[15](卷2,P131)可知他對高宗朝重修北宋后期史有所助益。又曾肇曾孫曾炎,字南仲,木待問榜進士。[16](卷29,P12)他于寧宗嘉泰三年正月,以起居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2](卷9《官聯(lián)》三,P368、P394)總之,以上情況表明,曾氏家族至少有五人參與過官方修史。之所以如此,不僅與他們自身的史學素養(yǎng)和治史才能有關(guān),更當與其家族良好的治史家風相關(guān)。
以上雖僅舉二例,但宋代類似的史官世家還有一些,如李燾和李埴、高閌和高文虎、袁燮和袁甫,以及高定子和高斯得等,他們無疑為宋代史官群體增添了新的亮點。
另一方面,宋代一些史官在積極完成官方修史任務(wù)的同時,還私自撰有與官方修史任務(wù)相關(guān)聯(lián)的史著,由此便形成了群體修史體制下的連帶治史效應(yīng)。如《新唐書》自仁宗慶歷五年五月詔修,至嘉祐五年秋七月完成上奏。[11](卷155,P3770-3771)前后經(jīng)過十余年,主要編修官有歐陽修、宋祁、呂夏卿、宋敏求、范鎮(zhèn)以及劉羲叟等。這些史官在參編《新唐書》前后,一些人私自撰有相關(guān)聯(lián)著作。其中,對于呂夏卿而言,據(jù)蘇頌記述:“上方覽觀前王,以李朝舊史參錯不倫,思欲刊正為一代信書,預(yù)筆削之任者,皆一時高選,而文忠、景文二公實專典領(lǐng),積十七年而書成。前后官屬更十余人,或徙或遷,出處不常,惟縉叔與尚書范公景仁、內(nèi)閣宋公次道自發(fā)凡訖于絕筆。又集天下碑刻,類為《唐文傳信》,考歷代氏譜族志為《古今系表》,二書獨出縉叔一手,可謂勤且博矣?!保?](卷66《呂舍人文集序》,P1012)可見呂夏卿不僅撰有《唐文傳信》和《古今系表》,而且對該次修史貢獻極大。此外,他還撰有《唐書直筆》4卷,據(jù)王應(yīng)麟記述:“夏卿預(yù)修《新史》,此其在書局時所建明,歐、宋間有取焉。”[13](卷15《論史》,P727)同樣,作為《新唐書》主修官宋祁,據(jù)高似孫透露:“祁雖作百五十傳,亦曾自作紀、志。今宋氏后居華亭者有其書?!保?7](卷2《皇宋修唐書》,P40)他如邵必“博學有雅望”[18](卷49,P1229)。仁宗慶歷五年閏五月,朝廷任命其為編修《唐書》官,但“必以為史出眾手非是,卒辭之”[11](卷156,P3778)。不過,據(jù)王應(yīng)麟記述,邵必撰有《史例總論》10卷,“必修《唐書》,因取遷、固、陳壽等書,質(zhì)以《春秋》之法,為三十篇,上之”[13](卷15《論史》,P722)。凡此等等。
又如英宗治平三年,司馬光奉命主編《資治通鑒》。當時英宗準許他設(shè)立書局,自辟僚屬,從而使他真正選拔到了具有優(yōu)秀史學才能的史家。對此,其子司馬康指出:“《資治通鑒》之成書,蓋得人焉?!妒酚洝非啊⒑鬂h則劉貢甫,自三國歷七朝而隋則劉道原,唐訖五代則范純甫。此三公者,天下之豪英也。我公以純誠粹識,不懈晝夜,不時飲食而久乃成就之,庶幾有益于天下國家之大治亂,不自辜所志也?!保?9](卷17《送王性之序》,P339)可見《資治通鑒》之所以能順利成書,與司馬光領(lǐng)導(dǎo)的強有力的集體修史班子密不可分。
不僅如此,該修史班子成員還撰有與《資治通鑒》相關(guān)聯(lián)的史著。其中,司馬光在主持完成《資治通鑒》(294卷)后,又撰有《通鑒舉要歷》80卷。對此,陳振孫指出:“《通鑒》既成,尚患本書浩大難領(lǐng)略,而《目錄》無首尾,晚著是書,以絕二累?!保?](卷4,P113)即《舉要歷》系《資治通鑒》簡化本。劉恕撰有《十國紀年》42卷、《通鑒外紀》10卷、《疑年譜》和《年略譜》各1卷。[20](卷38《秘書丞劉君墓碣》,P423)其中對于《通鑒外紀》,陳振孫記述道:“(劉恕)嘗謂《史記》不及庖犧、神農(nóng),今歷代書不及威烈之前,欲為前紀,而本朝為后紀,將俟書成,請于公。會道原病發(fā),絕意后紀,乃改前紀為外紀云?!锻ㄨb》書成,恕已亡,范淳父奏恕于此書用力最多?!笨梢娫摃道m(xù)補《資治通鑒》之作。同樣,范祖禹撰有《唐鑒》20卷,晁公武指出:“醇夫為溫公《通鑒》局編修官十五年,分掌唐史,以其所自得,著成此書?!保?1](卷7,P301)此外,司馬光原本撰有《稽古錄》20卷,此后劉攽“因司馬溫公所撰”,編次《編年紀事》(原名《帝統(tǒng)編年紀事珠璣》)11卷。[21](卷5,第209)他還撰有《后漢書精要》。[22](卷34,P331)司馬康則撰有《通鑒釋文》20卷。[3](卷4,P114)可見該修史班子成員所撰相關(guān)著述不少。
再如理宗嘉熙二年三月,朝廷任命李心傳為秘書少監(jiān)兼史館修撰,專一修纂《中興四朝國史》《實錄》。[2](卷9《官聯(lián)》,P359)于是他辟高斯得和牟子才等為僚屬。其間,高斯得私自著有《孝宗系年要錄》和《高宗系年要錄綱目》。[23](卷409《高斯得傳》,P12326、P12327)牟子才撰有《四朝史稿》等。[23](卷411《牟子才傳》,P12361)同樣,據(jù)馬廷鸞言:“趙忠定鎮(zhèn)成都,奉詔編《本朝名臣奏議》,蜀之巨公李季章兄弟實與論次,于公奏篇錄之無遺?!保?4](卷14《書御史龍圖公集后》,P101)可見李壁兄弟實際參與了趙汝愚編撰的《國朝諸臣奏議》。此后,李壁編有《國朝中興諸臣奏議》。[13](卷27《奏疏·策》,P1366)
總之,由修史業(yè)緣促成的宋代史官群體,不僅人數(shù)日漸增多,而且還出現(xiàn)了值得關(guān)注的家世史官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足以表明史官隊伍吸納到了一些頗為優(yōu)秀的史學人才。與此同時,突出的治史才能以及優(yōu)越的官方修史環(huán)境,不時激發(fā)著一些史官私自著史的熱情,此正是官方修史所引發(fā)的聯(lián)動效應(yīng)。
宋代史學發(fā)達,史家著史成就突出,不僅史書數(shù)量大以及種類多樣,而且史家來源多元化。具體而言:
我國素有以史傳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此,清人朱彝尊在談及紀傳體正史成書狀況時就明確指出:“自夏陽司馬氏易編年為紀傳,扶風班氏繼之,藏書著錄,目以正史,或出一人之手,或成一家之學?!抉R談子遷、班彪子固女昭、姚察子思廉、李德林子百藥、李大師子延壽,成于一家之學者也?!保?5](卷35《元史類編序》,P46)可見前代子承父業(yè)以完成史著者不少。至宋代,該風氣依然相當顯著。
如歐陽修不僅自身史學成就極為突出,而且其子因能傳承家學,故被時人所稱道。據(jù)史載:歐陽修之子歐陽發(fā),字伯和,“不治科舉文詞,獨探古始立論議。自書契以來,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23](卷319《歐陽發(fā)傳》,P10382)??梢娝悔厱r好,以博學見長。到神宗熙寧八年閏四月,三司使章惇薦其有史學,朝廷特賜進士出身。[11](卷263,P6441)蘇軾在《祭歐陽伯和父文》中稱頌道:“惟伯和父,得公之學,甚敏且藝。罔羅幽荒,掎摭遺逸,馳騁百世。有求則應(yīng),取之左右,不擇巨細。如漢伯喈,如晉茂先,余子莫繼。”[26](卷63,P1948)他著有《古今系譜圖》和《國朝二府年表》《年號錄》等。[27](卷59《歐陽伯和墓志銘》,P877)其另一子歐陽棐,字叔弼。畢仲游在《歐陽叔弼傳》中指出:“昔司馬談為太史,其子遷繼之,而司馬氏書行于世;司徒掾班彪著漢史不成,其子固繼之,而《前漢書》行于世;中壘校尉劉向博物洽聞,善文章,其子歆繼之,而向、歆父子之書亦傳而不朽。自漢、魏以來,父子之文顯者多矣。至于名天下而傳后世,則未有如三家之盛也。本朝廬陵歐陽文忠公起于天圣、明道之間,主天下文章之盟者三十年。當時言文章者,至歐陽文忠公,然后以為極而不可加,謂之文師,而位居三府,身輔三朝,有大功于社稷。而其子叔弼甫復(fù)以文學登第,能世其家,為人廣覽強記,博通經(jīng)籍史氏、諸子百家之言。文忠公之文須人代者,多出叔弼甫之手。”又“叔弼甫常著《堯歷》三卷、《合朔圖》一卷、《歷代年表》十卷、《三十國年紀》七卷、《九朝史略》三卷、《食貨策》五卷、《集古總目》二十卷、《襄錄》二卷”。[28](卷6,P85-88)由此可見,歐陽棐同樣能世守家學。
又如對于劉恕的學識、著述,張耒論述道:“其學自書契以來以至于今,國家治亂,君臣世系,廣至于郡國山川之名物,詳至于歲月日時之后先,問焉必知,考焉必信,有疑焉必決,其言滔滔汩汩,如道其閭里族黨之事也。其著書有《疑年譜》《年略譜》《通鑒外紀》《十國紀年》?!保?7](卷49《冰玉堂記》,P762)可見劉恕學識非凡、著述頗豐。劉恕之子劉羲仲,字壯輿。黃庭堅在《書歐陽子傳后》中指出:“高安劉羲仲壯輿,序列歐陽文忠公之文章,論次荀卿、揚子云之后。又考其行事,為《歐陽子列傳》。余三讀其書而告之曰:‘昔壯輿之先君子道原,明習史事,撰《十國紀年》,自成一家。今壯輿富于春秋,筆端已有史氏風氣,他日當以不朽之事相付也。昔司馬談之子遷、劉向之子歆、班彪之子固、王銓之子隱、姚察之子簡、李大師之子延壽、劉知幾之子餗,皆以繼世,功在汗簡。而舊史筆法之美,劉氏再顯。今使壯輿能盡心于《春秋》之舊章,以考百世之典籍,斧藻先君子之凡例,著是去非,則十國之事雖淺,筆法所寄,自當與日月爭光。壯輿尚勉之!’”[29](正集,卷25,P663)在此黃氏勉勵劉羲仲傳承家學,完成《十國紀年》。此后,據(jù)晁說之言:“公之子羲仲壯輿,人視其邁往不群,而自處恂恂循約,唯恐前修之辱也?!纫氧喑善涓浮妒畤o年》,而身采周秦以來遺文,以為十二國史。嘗論著《春秋》,而方且為《周易》之學?!保?9](卷16《劉氏藏書記》,P306)可見劉羲仲不僅完成了《十國紀年》,而且還有更大學術(shù)作為。此外,據(jù)元人王義山言:“恕子羲仲。恕死,與一子官,充檢討,有《通鑒問擬》,有《五代史糾繆》。以忤蔡京,棄官去?!保?0](卷8《瑞州重建西澗書院碑》,P52)正因為劉恕父子均鐘情史學,故徐度評論道:“道原以史學自名,羲仲世其家學?!保?1](卷中,P142)
再如熊克,字子復(fù),建陽人。史載其“博聞強記,自少至老,著述外無他嗜”[23](卷445《熊克傳》,P13144)。據(jù)章定記述:“(熊克)舉進士,歷官起居郎兼直學士院,出知臺州,紹熙間卒。所著書有《九朝通略》《中興小歷》《官制新典》《帝王經(jīng)譜》。經(jīng)壻王克勤狀其行實,曰:‘文有顏延之錯綜之工,史有陳壽敘事之長。牧民得曹參清靜之旨,制行適徐公通介之常。’”[16](卷1,P30)可知他不僅嗜好著述,而且還有較為突出的文史功底和治政才能。其從孫熊慶胄,字竹谷。據(jù)熊禾記述:“公生平精力,于《三禮通義》《春秋約說》《中興三朝通略》用功最久。又有《大學中庸緒言》《經(jīng)集傳采小編》《史學提綱》等編,悉毀于丙子兵難?!度浴罚w欲續(xù)從祖左史公《九朝通略》,以成一家言。庸齋趙公在史館時,嘗以上聞。有旨下本郡抄寫,且薦公由布衣入館,同豫史事,公力辭不就?!w公平生潛心問學,不求知聞。蚤受學于節(jié)齋蔡先生,與進齋徐公、覺軒蔡公、敬齋詹公、思齋翁公為同門友。所造既深,自任之意彌篤。后登西山真先生、靜齋劉先生之門,尤見器重。壯歲即棄科舉,一意精研經(jīng)史之學。惜乎書稿甫脫而公竟抱志以沒,可勝惜哉!”[32](卷1《熊竹谷文集跋》,P766-767)可見熊慶胄能繼承從祖熊克的治史傳統(tǒng),并且廣交師友,潛心問學。
以史傳家風行以外,父子共同著史、續(xù)史現(xiàn)象在宋代也比較突出。除前述劉恕父子外,如劉熙古,字義淳,“年十五,通《易》、《詩》、《書》;十九,通《春秋》、子、史?!瓏L集古今事跡為《歷代紀要》十五卷”[23](卷263《劉熙古傳》,P9100-9101)。其子蒙叟,字道民,“好學,善屬辭,著《五運甲子編年歷》三卷”[23](卷263《劉蒙叟傳》,P9102)。對于二人著述間的傳承關(guān)系,王應(yīng)麟指出:劉蒙叟“采其父熙古所著《皇王紀要》及《古今帝王年代歷》,別為《五運甲子編年歷》三卷。自唐堯起庚子,至太祖建隆元年庚申,原注:凡三千三百十二年。首尾無誤?!暗轮猩现保?3](卷13《編年》,P619)??梢妱⒚邵胖畷鴮崉t脫胎于其父所著。又如對于《唐大詔令集》,據(jù)蘇頌言:“初,宣獻公輯《唐大詔令》,未次甲乙,公(指宋敏求)用十三類離為一百三十卷?!保?](卷51《宋公(敏求)神道碑》,P775)可見該書系宋綬父子合力完成之作。應(yīng)該說,以上這種史學傳承方式,更能突顯傳統(tǒng)家學的優(yōu)越性。
總之,傳統(tǒng)以史傳家之風因蘊含著極為濃厚的親緣因素,因此,這種史家培養(yǎng)與成才方式極為獨特,由此所形成的良好家學傳統(tǒng)促使史學人才與史學成果不斷涌現(xiàn),它無疑是自古以來史學傳承與史家成才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治史隊伍構(gòu)成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自古以來,為學注重師承系史學傳承的基本做法,宋代也不例外。其間,不少史家學有所承,并且他們往往還能發(fā)揚光大其學派的治史傳統(tǒng)。
如葉夢得以研究《尚書》和《春秋》著稱,陳振孫對此評論道:葉氏“博極群書,強記絕人?!稌放c《春秋》之學,視諸儒最為精詳”[3](卷2“石林書傳”解題,P30)。他撰有《石林書傳》10卷,《春秋傳》12卷、《考》30卷和《讞》30卷等。[3](卷2,P30、P62)他的弟子章沖,系章惇曾孫,葉氏之婿。[3](卷3“春秋類事始末”解題,P68)其撰有《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5卷,在該書《自序》中,章氏言:“始,沖少時侍石林葉先生為學,先生作《春秋讞》《考》《傳》,使沖執(zhí)左氏之書,從旁備檢閱?!笨梢娝贂r就師從葉氏學習《春秋》學。同時,他又指出:“古今人用力于是書(按指《左傳》)亦云多矣,而為之事類者未之見也。沖因先生日閱以熟,乃得原始要終,攟摭推遷,各從其類,有當省文,頗多裁損,亦有裂句摘字、聯(lián)累而成文者,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小大之事,靡不采取,約而不煩,一覽盡見?!庇纱丝芍阅茏杉o事本末體的《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不僅與自身熟讀感悟有關(guān),更與其師精心傳授《春秋》學分不開。
又如陳傅良,字君舉,號止齋。據(jù)吳子良言:“止齋年近三十,聚徒于城南茶院,其徒數(shù)百人,文名大震?!鋾r止齋有《待遇集》板行,人爭誦之。既登第后,盡焚其舊稿,獨從鄭景望講義理之學,從薛常州講經(jīng)制之學。其后止齋文學日進,大與曩時異。嘗言太祖肇基,紀綱法度甚正,可以繼三代,所著《建隆編》是也;于成周制度講究甚詳,有《周禮說》嘗以進光廟?!保?3](卷4《陳止齋》,P516)可見陳氏早年雖名噪一時,門徒眾多,但他并未以此而自滿,而是在學術(shù)領(lǐng)域積極尋求開拓,不斷謀求進取。正因為如此,他的學術(shù)成就頗為突出。據(jù)弟子蔡幼學言:“公有《毛氏詩解詁》二十卷、《周禮說》三卷、《春秋后傳》十五卷、《左氏章指》三十卷、《讀書譜》一卷、《建隆編》一卷、《制誥集》五卷、文集三十卷。公深于《春秋》,其于王霸尊卑、華夷消長之際,及亂臣賊子之所由來,發(fā)明獨至。又以為左氏最有功于經(jīng),能存其所不書以實其所書,故作《章指》以明筆削之義?!笨梢娝€有自己的治學偏重。又蔡氏在談及他受教于陳氏情景時,指出:“幼學未冠,從公游,朝夕侍側(cè)者且十年。公愛而教之,勉以前輩學業(yè)。幼學雖不敏,然佩公之訓(xùn),不敢自棄。”[34](附錄二·蔡幼學《陳公(傅良)行狀》,P697)此后,蔡氏史學成就亦相當突出,他撰有《宋編年政要》40卷、《宋實錄列傳舉要》12卷和《續(xù)百官公卿表》20卷等。[23](卷203《藝文志》,P5098、P5110)同樣,曹叔遠,字器遠,少學于陳傅良。他編有《永嘉譜》,“識者謂其有史才”。[23](卷416《曹叔遠傳》,P12481)朱黼,字文昭,據(jù)葉適在《紀年備遺序》中言:“初,陳公君舉未壯講學,文昭年差次,最先進。及后來取名官,弁冕接踵,而文昭蓬累耕南蕩上,山水迭重,聲跡落落,人不知其能傳陳公之業(yè)也。一旦此書出,義理所會,寶藏充斥,遂為成學,而陳公卒久矣。……后有欲知陳公者,于此書求之可也。”[35](《水心文集》卷12,P209)以上諸例足以表明,陳氏不少弟子能繼承并發(fā)揚本門派的治史傳統(tǒng),并且成就顯著。
總之,宋代講究師承者不止以上兩例,但它們足以表明:講求師承關(guān)系的史家群體,往往能形成具有各自治學特色的門派風格,并且影響深遠。
我國素有敬仰鄉(xiāng)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宋代一些優(yōu)秀史家高尚的人格魅力與優(yōu)良的治史做法,往往被同鄉(xiāng)士人所仿效?;蛘咴疽?qū)W術(shù)文化發(fā)展不平衡,使得不同地區(qū)形成了頗具本區(qū)域治史特色的史風,產(chǎn)生了地域性史家群體。其間,尤其是在江西、四川、浙東等地,就活躍著帶有明顯地域或者地方特色的史家群體。①
在江西,如周必大在《漢兵本末序》中指出:“臨江自三劉有功漢史,其學盛行。今徐筠孟堅既為《漢官考》四卷,季(當作徐)天麟仲祥又惜司馬遷、班固不為兵志,于是究極本末,類成一書。”[36](卷54,P567)此處“三劉”指劉攽、劉敞和劉奉世。史載:劉攽“所著書百卷,尤邃史學。作《漢書刊誤》,為人所稱。預(yù)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專職漢史”[23](卷319《劉攽傳》,P10388)。又據(jù)徐度言:“蓋劉原甫與其子仲馮并貢父皆精于《漢書》,每讀,隨所得釋之,后成一編,號‘三劉《漢書》’?!保?1](卷下,P169)同樣,徐天麟除撰有《漢兵本末》1卷外,還撰有《西漢會要》70卷和《東漢會要》40卷。陳振孫記述道:“仲祥,乙丑進士,世有史學。其世父夢莘商老著《北盟會編》,父得之思叔為《左氏國紀》,兄筠孟堅作《漢官考》,皆行于世?!保?](卷5,P170)可見三劉的治史傳統(tǒng),對家鄉(xiāng)徐天麟兄弟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
又如李幼武編有《宋名臣言行錄》續(xù)集8卷、別集26卷以及外集17卷,據(jù)清四庫館臣言:“幼武字士英,廬陵人。據(jù)其續(xù)集《序》文,蓋理宗時所作,其始末則未詳?!保?7](卷57,P519)同樣,明人楊士奇指出:《宋名臣言行類編舉要》,廬陵鐘堯俞編?!皥蛴?,咸淳四年以史館編校得旨赴殿,進士出身?!保?8](卷18,P598)由此不難看出,鐘氏著述明顯受到鄉(xiāng)賢李氏影響。
在四川眉山,如蘇轍撰有《春秋集傳》12卷[21](卷3,P115),王當撰有《春秋列國諸臣傳》51卷[13](卷24《傳》,P1173)。又杜諤嘗集《春秋傳》,史載:“諤,眉山人,以《春秋》教授諸王。元祐中,舉進士不第而卒?!保?4](卷59,P1185)另據(jù)劉光祖言:“吾友程公說,字伯剛,眉之丹棱人?!确e學苦志,平生于《春秋》一書,究之反復(fù)不厭。有《春秋分記》九十卷、《左氏始終》三十六卷、《通例》二十卷、《比事》十卷。勤矣哉,而未嘗止也。又取諸儒講解鉤纂之,名曰《精義》。病中猶不去手,書未及成而卒。”[39](劉光祖《程伯剛墓志銘》,P7)凡此等等,說明以上眉山諸人均對《春秋》有深入探究。該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當與鄉(xiāng)賢帶動與本地學風影響有關(guān)。
又如李燾撰成《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后,據(jù)吳泳言:“間者鄉(xiāng)里范潔齋作《長編舉要》,李悅齋作《十朝綱要》。又有眉山楊明叔者,纂成《長編紀事》,流傳世間,本末粗為詳備,同先世一書,參錯互見,后學者何其為幸耶!”[40](卷32《答鄭子辯書》,P314)吳氏所言除范潔齋的《長編舉要》外,楊明叔的《長編紀事》即現(xiàn)今存世的楊仲良《長編紀事本末》150卷,《十朝綱要》屬李燾之子李埴所撰。此外,眉山彭百川編集有《太平治跡統(tǒng)類》40卷和《中興治跡統(tǒng)類》35卷[21](趙希弁《附志校證》,P1156-1157),據(jù)鄧廣銘考證指出:《太平治跡統(tǒng)類》是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的另一種《紀事本末》[41](P279-281)。又楊泰之撰有《歷代通鑒》及《本朝長編類》25卷。[42](卷81《大理少卿直寶謨閣楊公墓志銘》,P256)凡此等等,足以表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對眉山學者研讀、改編以及參用該書起到了明顯的帶動效應(yīng)。
在浙東,如布衣高元之,字端叔,慶元府鄞人,教授鄉(xiāng)里。樓鑰曾哀嘆道:“弟子多藍綬,先生竟白頭。凄涼數(shù)間屋,知我獨《春秋》?!保?3](卷13《高端叔元之挽詞》,P428)可見他對《春秋》頗有研究。樓氏又言:高氏“尤邃于《春秋》,博采諸儒所長,搜抉無遺,聞人有書,曾不憚遠,裹糧徒步而求之,前后凡三百余家,訂其指歸,刪其不合者,會稡為一書,間出己意,號《義宗》,蓋十余年而后成,晚多所更定,專務(wù)明經(jīng),自三傳而下不盡以為可。吾鄉(xiāng)及旁郡之為《春秋》者,多出君之門,或其門人之弟子也”[43](卷103《高端叔(元之)墓志銘》,P576)。高氏所撰《春秋義宗》凡150卷,他還撰有《后漢歷志解》1卷等。[44](卷9,P3269)可見高氏對周邊區(qū)域的治學風氣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
總之,宋代地域性治史風氣濃厚,受地緣因素影響而成才的史家眾多。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明顯與優(yōu)秀鄉(xiāng)賢帶動或者區(qū)域性學術(shù)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
宋代長期與強敵為鄰,加之政局復(fù)雜多變,這使得史家普遍具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和獨特的個性品質(zhì)。如針對兩宋之交的巨大變故,徐夢莘在《三朝北盟會編序》中明確指出:“嗚呼!靖康之禍,古未有也?!绰勔匀问㈦H遭此其易且酷也?!庇谑撬匾庾小度泵藭帯罚荚凇笆怪页剂x士、亂臣賊子善惡之跡,萬世之下不得而掩沒也”。同樣,對于陳均所撰的《皇朝編年綱目備要》,真德秀在該書《序》中表明其“非安危所系,則略而弗書”,可見其編修目的極為明確。如此等等。正因為這些史家傷時感勢,關(guān)注歷史與現(xiàn)實,他們中的不少人受使命感與責任感促使,積極從事著史籍撰修以及史學傳承工作。
如史載:“東川布衣崔子方,治《春秋》。紹圣間,三上疏乞置博士,不報,乃隱居真州六合縣。子方剛介有守,雖衣食不足,而志氣裕然,杜門著書三十余年而死。”高宗建炎二年六月,兵部員外郎江端友請下湖州取崔子方所著《春秋傳》,藏于秘書監(jiān)。朝廷從之。[14](卷16,P389)陳振孫在“春秋經(jīng)解”解題中亦論述道:“黃山谷稱之曰:‘六合有佳士,曰崔彥直。其人不游諸公,然則其賢而有守可知矣。’”[3](卷3,P63)另據(jù)晁說之言:“方舉世不為《春秋》之學,時有六合崔子方伯直者,世莫知其為人。子和(江端禮字)一見而定交,曰:‘此吾之所學也,愿與子共之。’伯直遂因子和得名于諸公間,子和之志行遠矣哉!”[19](卷19《江端禮墓志銘》,P374)可見布衣崔子方能不受時風影響,獨守所學,杜門著書,并最終被時人所認可。
又如鄭樵“好著書,不為文章,自負不下劉向、楊雄”[23](卷436《鄭樵傳》,P12944)。他在給高宗信中明確言道:“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結(jié)茅之日,其心苦矣,其志遠矣。欲讀古(今)[人]之書,欲通百家之學,欲討六藝之文而為羽翼,如此一生則無遺恨。”[45](P158)正因為他有如此明確的讀書為文目的,故其論著甚豐。據(jù)吳懷祺統(tǒng)計可知:如果算上一些單篇,鄭樵的著述有98種。[45](P26)其重要著述有:《詩傳》20卷、《春秋傳》12卷、《春秋考》12卷、《春秋列國圖》以及《通志》200卷等。
再如據(jù)元人陸友仁記述:“陳長方,字齊之,其先長樂人。父侁,字復(fù)之,娶林大卿旦之女、大云翁 之妹。與陳瑩中交甚契,瑩中謫廉州,侁以書賀之,至千余言,由此得罪。又嘗從游定夫,深得治氣養(yǎng)心、行己接物之要,故其子亦為道學之士。齊之因外家,居于步里,終日閉戶研究經(jīng)史,號唯室先生。有《步里客談》《漢唐論》行于世?!保?6](P449)時人胡百能亦指出:“公于經(jīng)史無所不讀,家貧不能置書,假借手抄幾數(shù)千卷。有文集十四卷、《春秋私記》三十二篇、《尚書講義》五卷、《兩漢論》十卷、《步里談錄》二卷、《辨道論》一卷?!保?7](卷5附錄·《陳唯室先生行狀》,P658)此正是陳長方閉戶研讀,一生勤于著述的體現(xiàn)。
總之,宋代不少史家獨自憑借濃厚的治史興趣,刻苦為學,勤奮著述,他們始終秉持著我國自古以來優(yōu)良的著史傳統(tǒng),積極宣揚與傳承歷史,并取得了可喜的史學成績。
綜上所述,宋代史學發(fā)達,治史隊伍構(gòu)成以及史學傳承方式多樣。與傳統(tǒng)治史隊伍相比,則會使人們形成以下基本認識:
第一,從治史隊伍的基本構(gòu)成看,大體形成了官私并存、規(guī)模龐大的治史群體。其中,除史官群體外,其余四類均屬私家性質(zhì)的史家。不過,官、私界限并非絕對。其間,一些史家因著史成就突出,往往會被朝廷吸納進史官隊伍。如和州布衣龔頤正,嘗撰有《符祐本末》和《元祐黨籍列傳譜述》等。經(jīng)領(lǐng)史院洪邁舉薦,初授下州文學。至寧宗嘉泰元年秋,朝廷“詔以頤正學問該博,賜進士出身,兼實錄院檢討官,付以三朝史事”[1](乙集,卷12《龔頤正續(xù)稽古錄》,P694)。又如李心傳經(jīng)崔與之、許奕和魏了翁等前后二十三人舉薦[23](卷438《李心傳傳》,P12984),至理宗寶慶二年,以布衣身份赴臨安,次年被特授秘閣校勘。到紹定四年正月,正式兼充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2](卷9《官聯(lián)》,P355)凡此等等,說明治史者的身份有時會發(fā)生轉(zhuǎn)變。
第二,隨著宋代設(shè)館修史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尤其是各種修史機構(gòu)編修史籍的常態(tài)化,使得史官在不同時段隨修史規(guī)模的大小而形成了規(guī)模不等的史官群。這些群體成員以集體修史為契機,相互切磋、交流史學問題,共同完成修史之任,甚至一些還贏得了崇高的社會聲譽,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除前述因官方修史種類多、修史活動頻繁,從而出現(xiàn)史官世家現(xiàn)象外,一些由著名史家主持或者參與的大型史書編修活動,不僅促使參編者私自撰有與官方修史成果相關(guān)聯(lián)的史著,而且還引發(fā)私家積極投身于對該成果的傳布甚至探究中,由此便形成了史書編修中的連帶社會效應(yīng),促成了一批史家的成長。如歐陽修、宋祁主修完成《新唐書》后,徽宗宣和中,進士李繪以《舊書》參《新書》而為之注。崇寧五年,董衡為《釋音》25卷。樊先生撰有《注新書紀》10卷。[13](卷12《正史》,P562)又王曙撰有《唐書備問》2卷、程鵬撰有《唐史屬辭》4卷、竇蘋撰有《音訓(xùn)》4卷,以及吳縝撰有《新唐書糾謬》20卷等。[13](卷15《論史》,P727)此屬《新唐書》引發(fā)的社會效應(yīng)。又如由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成書后,史炤撰有《資治通鑒釋文》30卷,喻漢卿撰有《通鑒總考》120卷,曾慥撰有《通鑒補遺》100篇,崔敦詩撰有《通鑒要覽》60卷,沈樞撰有《通鑒總類》20卷,等等。[23](卷203《藝文志》,P5092-5093)此同樣屬名家史著所帶來的社會效應(yīng)。
第三,與史官被任命修史,他們的從業(yè)性質(zhì)僅屬職業(yè)活動相比,無論是獨自著史的史家,還是具有家傳、師承甚或地域性特征的史家,他們對史學的投入度和傳承力更強,他們無疑是社會層面?zhèn)鞑ナ穼W的主導(dǎo)力量。加之隨著印刷業(yè)的發(fā)展以及政治、文化信息傳布的加快,宋代史家之間交往、合作更加頻繁。尤其是不少史家能夠盡力利用官方史籍編就史著,他們在尋求被廣大官僚士大夫褒揚認可的同時,有的還將史著進呈朝廷,以求獲得官方認可,這已經(jīng)成為宋代不少史家成就夢想的顯著方式。同時,地緣因素在史學傳承與成就史家中的作用日漸凸顯。尤其是到南宋時,隨著學術(shù)流派的增多以及區(qū)域?qū)W術(shù)文化的發(fā)展,史學發(fā)展的地域化特色更為明顯。它充分表明,一些著名史家以及地域化的學術(shù)風氣對本區(qū)域史風的形成與史家的成長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與帶動效應(yīng)。雖則該現(xiàn)象此前也有,但到宋代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它無疑為宋代史家隊伍構(gòu)成以及史學傳承方式增添了新的亮點。
第四,宋代治史隊伍與史家史學傳承方式的多元化,表明宋代已不再是主要依靠史家個人、家庭或者家族以及師門來傳承史學,治史隊伍的構(gòu)成也不再屬私家單方面為主導(dǎo),而是隨著官方修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史學發(fā)展的地域化,由此極大地改變了治史隊伍構(gòu)成,擴充了撰史隊伍規(guī)模,豐富了史著編撰形式,形成了多樣化的著史風格,促進了宋代史學整體水平的發(fā)展與繁榮。
第五,宋代治史隊伍之所以呈現(xiàn)出多元化格局,隊伍規(guī)模如此龐大,究其緣由,一是與宋代朝廷始終重視史學、積極推動史學發(fā)展與繁榮密切相關(guān)。宋代帝王往往具有極強的歷史意識,在他們的積極主導(dǎo)下,官方逐步創(chuàng)建了相當完備的修史體制。如先后設(shè)立有史館、編修院、起居院、時政記房、日歷所、實錄院、國史院、會要所以及玉牒所等多種修史機構(gòu)。這些分工明確的修史機構(gòu)均需配備相應(yīng)的修史人員,加之隨著史籍編修種類增多,史官變動頻繁,史官隊伍便日益規(guī)模化。同時,不少史學愛好者憑借官方所外傳的豐富史料,撰成史著,成長為有成就的史家,這明顯亦與官方所提供的治史條件密不可分。一是與宋代以文治國,廣大士人群體積極投身于記史、傳史乃至撰史等史學活動有關(guān)。宋代始終與強敵為鄰,外患嚴重。尤其是遭受靖康之難后,北方不少領(lǐng)土最終淪喪,南宋朝廷只能偏安一隅。同時,圍繞復(fù)雜多變的內(nèi)政與外交,朝政斗爭始終較為激烈,甚至出現(xiàn)嚴酷的黨爭以及權(quán)臣專權(quán)。這種政治、社會環(huán)境促使廣大士子更加關(guān)注個人、國家以及民族命運,除一些人獨自自覺著史外,還有一些人或憑借家傳之學,或依靠師承之風,或受地域感染,從而紛紛投入史學活動中,由此壯大并豐富了治史隊伍??偠灾?,宋代治史隊伍的多元化與規(guī)?;?,是官方重視與外部環(huán)境適宜史學發(fā)展的結(jié)果。
注釋:
①該方面研究成果主要有:吳懷祺《宋代地區(qū)性史學特征的形成和浙東史學、蜀中史學》(見《宋代史學思想史》,黃山書社1992年版,第八章附),宋晞《南宋浙東的史學》(見《宋史研究論叢》,臺灣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版),王德毅《宋代福建的史學》(《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89年,第52期)、《宋代江西的史學》(《臺灣大學歷史學報》1986年,第21期)、《南宋四川的史學》(《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006年,第38期),蔡崇榜《宋代四川的史學》(《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以及燕永成《區(qū)域史學與方志的編修》(見《南宋史學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第二節(ji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