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霞+喻天琢
英籍華裔作家韓素音,作為海外華人投身中國抗戰(zhàn),武漢是她的起點;作為知名作家,在她寫下的《無鳥的夏天》(又名《寂夏》)中,武漢會戰(zhàn)又是其筆下的重要素材。她說:“作為作家,我的影響力靠的是自己作品來彰顯。但我認為,我要把作家的影響力用于中國!”
韓素音出生于中國,是比利時前國防大臣的外甥女,入英國籍,定居瑞士,生平以英文作品享譽海外。畢生創(chuàng)作了30多部講述中國故事的作品,其中小說《瑰寶》改編成電影后,一舉獲得奧斯卡3項大獎。
她有一顆中國心,從海外歸來投身中國抗戰(zhàn)。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她同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交往密切。她畢生以如椽大筆,一直為中國鼓與呼。
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比利時貴族
1917年9月12日中秋節(jié),韓素音出生在河南省信陽火車站附近一個中西合璧的家庭。由于她是家中長女,又于月滿時節(jié)降臨,故取名周月賓,意為“月亮帶來的小客人”,在家族中的譜名為周光瑚。韓素音是她發(fā)表處女作《目的地重慶》始用的筆名,意為“小而平的聲音”或“為卑賤者吶喊”。還有一種解釋是,“韓素音”即英籍華人之喻:“漢屬英”。
韓素音祖籍湖南道縣,世居廣東梅縣(今梅州)和四川郫縣、成都。她在自傳里寫道:我周家所以能依守道德,衰而復(fù)興,舍此無他。自蒙人為禍,濂溪公之七世孫仁德公,南遷入粵,至15世祖茂發(fā)公由粵入川,此等明孝之祭儀未嘗中輟。
這里的濂溪公,即宋代理學(xué)宗師周敦頤,人稱濂溪先生。
韓素音的曾祖父周道鴻,當過清朝武官。周道鴻嚴守儒家的忠孝節(jié)悌,是個鐵面無私的大家長。其子周啟樾,能力遠不及他。周道鴻由于對兒子失望,就把希望寄托在孫子周煒(字映彤)身上,并親自教其讀經(jīng)。
1903年,周煒赴比利時攻讀工科,成為四川近代首批留學(xué)生。1908年7月,周煒和一位名叫瑪格麗特·丹尼斯的比利時貴族姑娘相戀,但他們的戀情遭到女方家庭的反對。倔強任性的瑪格麗特不惜讓自己懷孕,才迫使家里承認他們的婚姻。
1913年,周煒偕妻子瑪格麗特回國。可是,瑪格麗特與文化背景迥異的周家人以及周遭環(huán)境格格不入,“一到北京就想離婚”。即使是長女韓素音的降生,也沒有給家庭帶來歡樂。
韓素音幾乎每天都要在中餐與西餐、中國學(xué)校與法國修道院、基督教與孔夫子之間徘徊,東西方雙重文化的輪番影響讓她感到困惑。在家里,關(guān)于孩子們將來“是做中國人?還是西方人”的爭論持續(xù)不斷?,敻覃愄叵M麅号畟儗碓跉W洲生活,韓素音卻“要做中國人”。
周煒由于有留學(xué)比利時的背景,因此在比利時財團設(shè)計、修建的中國京漢、隴海兩大鐵路部門任職。周煒的工作流動性很大,一家人時而落戶北京,時而在天津落腳,韓素音就是在這種“游擊”生活中來到了人間。
周煒夫婦共生育了8個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里,韓素音從父親那里接受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又從母親那里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這種雙重文化影響,為她日后成為中西方文化的橋梁打下了基礎(chǔ)。
奔向抗戰(zhàn)中心——武漢
1935年夏天,在父母的舊識、比利時駐中國領(lǐng)事館官員赫斯的幫助下,韓素音獲得了每年1.5萬元比利時法郎的留學(xué)獎學(xué)金。同年10月,她便啟程前往布魯塞爾。從此,韓素音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xué)學(xué)了3年醫(yī)科。
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中國軍隊奮起抗日,極大地鼓舞了海內(nèi)外中國人的士氣,海外華人華僑紛紛回國參加抗戰(zhàn)。韓素音也于1938年秋,毅然決定放棄外祖父饋贈的一筆巨款,中斷了尚未完成的學(xué)業(yè),告別比利時的初戀情人,奔向中國抗戰(zhàn)中心武漢。
在從法國馬賽港開往香港的“讓·拉包德”號海輪上,韓素音邂逅了第一任丈夫——歸國留學(xué)生唐保黃。唐保黃是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北伐名將唐生智的侄兒,畢業(yè)于英國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xué)院。
隨著郵輪在浩瀚的印度洋上蕩漾,他們開始了交談。當時的唐保黃一腔熱血:“我準備直接去武漢,去報到就職。我已作好隨時犧牲的準備……誰要是不準備作出最大的犧牲就談不上愛國,也不配當一個青年。為國抗敵捐軀是最大的光榮!”這深深吸引了報國心切的韓素音,電光火石般的愛情滋生了,船到香港,他們就閃電式地訂了婚。
韓素音在自傳《無鳥的夏天》中寫道:“對我來說,那也是一樁心計,雖然當時我并不明確。保黃是中國人,同他訂了婚,我就終于得到了(我這樣想)中國的承認。而我離別歐洲,正是為了中國,而不是為了一個男人?!钡龥]有否認自己當時對唐保黃的愛,“有很長一段時期,我以為保黃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因為他愿意回來為中國而戰(zhàn)斗,就是為了這,我才同他相愛,并愿意跟隨他到任何地方去,當然也愿意到正在進行著最激烈戰(zhàn)斗的武漢去……”
同年10月3日,韓素音與唐保黃離開香港,坐了6天火車,于8日傍晚抵達江漢關(guān)粵漢碼頭。
10月15日,韓素音與唐保黃在漢口走入了婚姻殿堂。新婚次日,唐保黃便奉命離開武漢乘船撤退到長沙,韓素音則一個人繼續(xù)留在漢口教會醫(yī)院工作。
21日午夜過后,韓素音在醫(yī)院宿舍里突然被人喚醒,原來是丈夫唐保黃,回來接她了。她每當回憶唐保黃不顧危險,只身返回來接她,都感動萬分:“我一想到這些,眼淚就奪眶而出,沒有人比他待我更好了?!?/p>
22日晚上,韓素音與唐保黃一起登上了駛往長沙的紅十字會的船。這班船駛離后,江中就開始放置阻擋倭寇的障礙,但這并沒能擋住日軍的進攻。
“中國故事”風靡歐美亞
韓素音與唐保黃在長沙待了不到一個月,又于1938年11月25日輾轉(zhuǎn)到了桂林。12月初,兩人離開桂林,坐長途汽車來到了重慶。
抵達重慶后,在美豐銀行任董事長的三叔周焯陪同下,韓素音于1939年首次回成都過春節(jié),認祖歸宗。她以周光瑚之名,列入在羊市巷周家的大第潭府家譜,家人昵稱“三姑娘”。韓素音后來在自傳《無鳥的夏天》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我去拜訪,要鞠躬,去吃飯,要鞠躬,去喝茶,要鞠躬。”endprint
繼而,24歲的韓素音在成都南門小天竺街進益產(chǎn)科學(xué)校,當了一名助產(chǎn)士。在此期間,她根據(jù)自己回國后的所見所聞,奮筆疾書寫下了處女作《目的地重慶》初稿。遇巧的是,來自美國的產(chǎn)科學(xué)校校長瑪利安·曼利也是一位作家,她看了韓素音所寫的隨感錄,即刻就被感動了?,斃舱J為,此文很契合歐美人了解中國抗戰(zhàn)的急迫心情。于是,韓素音就將初稿交給瑪利安,請其修改。
1941年夏,瑪利安把潤色后的《目的地重慶》帶到美國發(fā)表。1942年末,由韓素音主創(chuàng)、瑪利安修改的英文版圖書《目的地重慶》在美國正式出版。此書不僅讓韓素音得到了350美元的稿酬,更讓她認識到了自己的寫作能力,激勵她走上了漫長的文學(xué)道路。出乎意料的是,《目的地重慶》在美國面世后,竟一度在市場脫銷。
處女作雖然驅(qū)散了韓素音初涉文壇的自卑感,但她依然認為,醫(yī)學(xué)才是她的夢想和生命。于是她繼續(xù)深造,并于1948年在英國取得醫(yī)生資格,接著在皇家自由醫(yī)院擔任了一年住院醫(yī)生。
1949年,韓素音帶著女兒先后到了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尼泊爾和印度等地。她一邊行醫(yī),一邊搜集整理亞洲文化遺產(chǎn),并到大學(xué)任教,積極宣傳中國和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她還陸續(xù)發(fā)表了《冬戀》《對影成一人》等多部小說。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目的地重慶》問世以來,韓素音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愛情為主題的暢銷小說,她有30多部作品內(nèi)容都與中國相關(guān)。
1952年,韓素音根據(jù)自己的戀愛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的小說《瑰寶》,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奠定了她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豆鍖殹返脑图词撬c情人——一個剛剛在朝鮮戰(zhàn)場上殉職的澳大利亞記者相戀的故事。
1955年,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把這部小說搬上了銀幕,譯名《生死戀》。次年,一舉獲得了奧斯卡3項大獎。
盡管韓素音當時已經(jīng)在歐美文壇異軍突起,但那時她仍樂于出診,照顧病人,尚未意識到自己是個作家。直到1964年,她才正式關(guān)閉了診所,開始職業(yè)寫作生涯。從此,她將研究中國和中國革命定為新生活的第一個計劃,同時開始寫作自傳。韓素音說:“如果寫作枯燥無味的話,我早就不寫了。我對消閑娛樂的觀念可能不同于那些視寫作為畏途的人,我以寫作自娛,它是我最好的消閑方式?!?/p>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韓素音第一次歸國看見了祖國的變化后,她的寫作方向、題材和內(nèi)容逐漸具有政治性。后來,一部部有關(guān)中國的著作,如《亞洲的風雷》《2001年的中國》《早晨的洪流》《風滿樓》等相繼問世。
1997年之前,韓素音每年回國一兩次。后因健康原因不能遠行,她沒能再回國,但一直關(guān)注著中國的情況。晚年的韓素音曾這樣寫道:
我雖客居煙波千頃的瑞士萊蒙湖畔,又因身體原因,已十余年沒有回到中國看看了,但這絲毫不能沖淡我對她的感情,因為中國是我的祖國,是我的骨肉,我的靈魂,我的生命?!易鳛橐粋€中西合璧的混血兒,多年來一直介乎于兩種文化之間。一方面,我始終為自己身上流有中國人的血液而感到驕傲;同時也認為,文化交融是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我。
編輯/楊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