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禮,王永安
(西藏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 陜西咸陽 712082)
西藏民族大學辦學60年來,各民族師生守望相助、親如一家,鑄造了享譽雪域高原和三秦大地的民族團結的典范;辦學60年來,8萬多名各民族畢業(yè)生帶著在母校熔鑄而成的民族團結血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引領著西藏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民族團結的偉大事業(yè);辦學60年來,學校始終把民族團結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貫穿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譜寫了一曲曲民族團結的動人樂章;辦學60年來,民族團結的動人旋律始終響徹校園,形成了始終濃郁的民族團結氛圍。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學校黨委和行政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自治區(qū)成立五十周年“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的題詞精神,牢牢把握民族團結工作的新形勢、新情況、新特點,通過筑工程、強引領、創(chuàng)載體、重實踐、造氛圍、抓黨建等措施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民族團結之花正在西藏民族大學的校園里芬芳四季。
筑工程,明確工作思路。民族團結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是提升育人質量的基礎,是培養(yǎng)“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重要途徑。學校把“民族團結教育工程”作為學校發(fā)展的六大工程之一,對增強各族師生“五個認同”,增強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tǒng)一、反對分裂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具有重要意義。學校把筑牢“民族團結教育工程”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形成黨委書記親自抓、分管領導專門抓、各級部門共同抓的頂層設計和統(tǒng)籌規(guī)劃。形成了以每年3月“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傳月”為抓手,促全年、有重點、分層次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重點,校園文化沁潤、課上課下呼應、校內校外配合的工作格局,明確工作責任,將民族團結教育貫穿教書育人的全方位、全過程。
強引領,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線,注重從課堂內外兩個渠道深入挖掘民族團結教育資源,加強實踐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師生的頭腦,以“五個認同”為目標,以反分裂反滲透教育為重點,不斷強化民族團結教育思想引領,筑牢廣大師生自覺維護民族團結、抵御和防范滲透的思想防線。學校以《馬克思主義“五觀”“兩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基礎,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活動和“反分裂反滲透教育月”活動為抓手,以“三個離不開”教育、“123”班級常態(tài)化管理、“234”維護校園穩(wěn)定為依托,民族團結教育貫穿到入學教育、畢業(yè)教育、重要節(jié)點教育以及校園安全穩(wěn)定、校園文化活動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校史館、人權館和西藏歷史文化博物館等教育基地,開展全過程教育和全方位教育,使各民族師生構筑了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堅強思想基礎。
創(chuàng)載體,找準教育切入點。學校高度重視創(chuàng)新民族團結教育載體,豐富教育內容,拓展教育模式,不斷深化“三聯(lián)三進一交友”活動。在聯(lián)系班級、聯(lián)系學生、聯(lián)系家庭工作中,全校科級以上干部與班級結對幫扶,將民族團結教育與黨建團建、班風學風建設、學生思想動態(tài)和班級管理聯(lián)系起來;幫助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困難和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增強民族團結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做好學生家長和家訪工作,加強溝通聯(lián)系,努力形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合力。在進宿舍、進班級、進網絡工作中,倡導不同民族學生混合住宿,引導學生建立和諧的宿舍關系;倡導不同民族混合編班,使各民族學生共學共進;通過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建設民大易班等措施實現(xiàn)民族團結教育進網絡。在各民族師生交朋友工作中,倡導“八個一”特色活動,實現(xiàn)各民族師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增進各民族師生之間的友誼,起到相互交流、互幫互學、共同進步的目的。學校貫徹落實全國和西藏陜西省區(q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七個一”工程建設,實行“心源計劃”,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尊重教育的規(guī)律,回歸教育的本真,做到文化沁潤,潤物無聲,久久為功。學校進一步促進新媒體建設,通過推進數(shù)字化校園、民大易班、民大青年等新媒體育人平臺建設,構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豐富多元的教育載體。
重實踐,提升工作品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睂W校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活動,將教育落實到學生行動上、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積極開展“民族團結從我做起”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家鄉(xiāng)新變化”主題班會,引導學生珍惜國家當前改革發(fā)展的大好形勢,樹立“團結穩(wěn)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的思想;開展“民族團結手拉手”主題實踐活動,凝聚班級向心力,增強各民族同學的交往交流交融;組織青年志愿者開展“學雷鋒、獻愛心”實踐活動,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延伸到校外、延伸到社會;開展參觀革命圣地、紅色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基地等活動,豐富實踐內容,促進與當?shù)馗髯迦罕姷慕煌涣鹘蝗冢婚_展走訪和慰問貧困學生,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貧困學生活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祖國大家庭和學校的親切關懷與溫暖;開展暑期大學生“四講四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宣講,深入西藏基層、深入農牧民群眾中開展宣講,講黨恩、講團結、講貢獻、講文明。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使民族團結教育落實到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使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看得見、摸得著、扎得深,讓學生在實踐中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造氛圍,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睂W校高度重視將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與富有民族高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緊密結合,同時深化校園文化活動與專業(yè)知識教育、素質拓展教育、綜合能力教育、思想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展“春·新時代”系列活動——“春之風·迎接新時代”民族文化展示、“春之語·奮進新時代”征文大賽、“春之聲·謳歌新時代”經典朗誦大賽、“春之思·贊美新時代”讀書分享活動、“春之韻·描繪新時代”書畫展示。以“春華秋實”校園文化品牌為依托,樹立品牌意識,集中開展貫穿全年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開學“第一堂課”活動,以“走進新時代、暢談新變化”為主要內容,講授新學期第一堂課,教育和引導廣大師生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民族團結先進宿舍”“民族團結先進班級”“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創(chuàng)建活動,發(fā)揮先進引領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校園網、校園電視臺、校報、廣播、LED屏、櫥窗、新媒體等多元化媒介廣泛開展“新舊西藏對比”的宣傳報道,營造民族團結教育的良好氛圍。通過各項活動有力增進了各民族師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各民族師生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的意識。
抓黨建,夯實民族團結基層基礎。“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睂W校始終從講政治的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把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分裂這一大是大非立場作為強化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政治底線和政治紅線。學校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實施“三三六”黨建工作模式,把“民族團結好”作為黨組織建設“六好”目標之一,充分發(fā)揮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教育廣大黨員,做合格黨員,做民族團結模范。學校高度重視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學生黨員,高度重視少數(shù)民族干部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了一大批政治立場堅定的民族干部。
六十載滄桑砥礪,六十載弦歌不輟。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結出了累累碩果,2011年,學校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014年,學校團委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學校也將繼續(xù)秉承“愛國、興藏、篤學、敬業(yè)”的校訓,弘揚“擔當奉獻、求真務實、和諧發(fā)展”的辦學精神,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yǎng)更多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