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玲
(青州市云門山回民學校)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要立足于教材文本,教師需要認真地分析教材知識,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從而在之后的教育過程中密切聯(lián)系教材主旨。然而,在教學實際中,不少教師僅僅重視講解一些輔助教學素材,而教學輔導素材的質量高低不同,太過依賴輔導素材,容易導致理解知識不均衡,而如果教學輔導素材對相同內(nèi)容的解讀各不相同,就會導致學生學習的盲目性與模糊性。為此,教師需要體現(xiàn)自身的主導性,立足于教材文本,仔細地探究課文的中心思想和內(nèi)涵,在設計教學模式的時候重視對學生教材感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教學課堂上,能夠讓學生表達自身的理解或觀點,可以是對整篇課文的看法、也可以是對某段或某一句話的觀點,從而逐步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在閱讀理解教學課堂上,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可以激勵學生對文章進行改編、續(xù)寫等,且鼓勵學生吸收文章好的表達技巧,啟發(fā)學生在自身的寫作中靈活地應用,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可以說,學生在教學課堂上的時間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果要遠遠高于其在課下一兩個小時學習的效果。為此,教師應把握住教學課堂上的時間,力爭在每一節(jié)教學課堂上都讓學生收獲滿滿。具體來講,一是教師應具備激情與情感。倘若學生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總是情緒激昂、熱情澎湃、情感豐富,那么自身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也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相反的,倘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全身心地投入,講述課文缺少豐富的情感,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喪失。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前期的備課工作,可以通過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教師需要采用教學互動機制,為學生創(chuàng)設發(fā)揮自我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在體現(xiàn)自身特長的過程中激發(fā)參與閱讀課堂教學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大大地提升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閱讀也是一種主導的預習方式,在開展自主閱讀的時候,教師應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思考,讓學生從認真閱讀課本上的文章,對于容易理解的文章,能夠做到粗讀和略讀,而針對不好理解的地方,需要多讀幾次,并且指導學生在讀明白之處做好筆記、注釋,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倘若依舊難以讀懂,可以記錄好一些難點與重點知識,且在一旁寫下自己的問題或疑惑。如此一來,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在學生整體理解文章的前提條件下,騰出大量的時間啟發(fā)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詞語、句式、段落,讓學生分析對課文的感悟和想法;騰出大量的時間啟發(fā)學生有情感地閱讀文章,從而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情感與思想;騰出大量的時間跟學生溝通預習過程中碰到的疑惑,首先將不理解的問題提出,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從而達到理想的閱讀教學效果。
一是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要求學生自主地選用閱讀素材。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閱讀理解水平也比較高,為此,教師能夠要求學生自主選用閱讀素材,且有效地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他們選用自身喜歡的素材進行閱讀,且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師安排的閱讀任務和活動。在學生富有個性化、自主性的閱讀中,教師應有效地引導和啟發(fā)學生,使學生可以抓住教學課堂上的時間,結合閱讀推動思考的深入,從而收獲閱讀心得,提升閱讀水平,在維持個性特點的過程中得以提升與發(fā)展。二是要求學生自主地選用閱讀的時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主動性。對于小學語文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來講,教師能夠啟發(fā)學生在課外的時間開展閱讀,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學生持續(xù)增加閱讀素材,就可以使自己的知識量與視野不斷擴展,從而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三是組織閱讀交流活動,要求學生表達自身的閱讀感悟。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的基礎是固有的語文知識。在學生閱讀之后,教師能夠安排學生開展閱讀交流活動,以使學生表達自身的閱讀體會、心得、收獲。學生在聽取他人閱讀心得的過程中,也容易調(diào)動閱讀欲望與好奇心理,從而能夠對更多的閱讀素材充滿興趣,最終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總而言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務必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發(fā)展規(guī)律,倡導閱讀教學的主體性、自主性、個性化,從而優(yōu)化教學模式,逐步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