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凱
在多個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中都選錄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該詞中,“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一句,是否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在課堂上引起了學生們的爭論。認為是比喻的同學說,這句話譯為白話,應(yīng)該是這樣:
“談笑之間,勁敵曹軍像灰塵和煙霧一樣分散消失?!?/p>
他們認為,比喻由本體、喻體、比喻詞三部分組成,且本體和喻體不同類,有相似點,就應(yīng)是比喻。按照這樣的判別標準看,本體是“勁敵曹軍”,喻體是“灰塵和煙霧”,本體和喻體不同類,且有相似點——“飛散消失”,符合比喻句的一般特征。
我到網(wǎng)上探索了一下,發(fā)現(xiàn)同樣的疑問與討論在百度、360搜索等主流媒體網(wǎng)站的交流中也有出現(xiàn),大家觀點不一,莫衷一是。而且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是比喻句。那么這句話到底是不是比喻句呢?筆者以為,這樣的理解值得商榷,其原因如下:
一、從句子的內(nèi)容上來理解,“灰飛煙滅”這個詞語,在最新版《中國成語大辭典》中注釋為:像灰、煙般消逝,比喻完全消亡。也就是說,學生所理解的“像灰塵和煙霧一樣分散消失”是可行的、正確的。
但很明顯,這里的“像”是“灰飛煙滅”這個詞語自帶的,而不是句子賦予它的,不管這個詞語前面的主語是什么,理解時,都要加上“像”,其意義是相對持久不變的,已經(jīng)是“約定俗成”的了,是隨著“灰飛煙滅”這一詞語一起的,離開了這里“強虜”的語境,其意思照樣存在。這在語義的理解上被稱為詞語的“比喻義”。
而比喻屬于修辭學的范疇,是建立在對句子而不是詞的考查的基礎(chǔ)上的。有關(guān)“比喻”和“比喻義”之間的區(qū)別,前人早已作過大量的辨析,其中是否具有“相似性”是大家比較認可的兩者間的主要區(qū)別之一,“比喻義的詞語與該句的主語無相似點”,“強虜”和 “灰、煙”在形態(tài)、性質(zhì)、特征上沒有相似點,完全符合“比喻義”的特性,故此句不是比喻句。
二、從句子的結(jié)構(gòu)上看,比喻句的典型結(jié)構(gòu)分為三部分:本體、喻體、比喻詞,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葉子”和“裙”之間的相似性,生動地寫出了葉子的形態(tài)。而“強虜灰飛煙滅”從結(jié)構(gòu)上看,其實就是一個主謂結(jié)構(gòu)的句子,“強虜”是名詞充當主語,“灰飛煙滅”是動詞充當謂語,在名詞和動詞之間找“相似點”,缺乏最基本的思維邏輯,更談不上比喻句的基本特征。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不是比喻句,而是因成語“灰飛煙滅”的比喻義而引起的誤解。比喻和比喻義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是人們出于表達上的需要而臨時采用的一種方法,一離開具體的語境,比喻的意義就不存在了,“相似性”是其主要特征;而后者則是詞的意義,即便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其意義可能還在使用且具有一定的語義穩(wěn)定性,且比喻義的詞語與該句的主語無 “相似點”?!盎绎w煙滅”當屬于這一類型。
事實上,在古今語言的實際運用中,像這樣有比喻義的成語或詞語運用的還是比較廣泛的,如:
1.《水滸傳》(七十一回本)第九回有一句“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指地上的雪,像美玉一樣潔白)
2.他總是鼠目寸光,做事缺乏長遠的考慮。(像老鼠一樣目光短淺)
3.我們只要破釜沉舟,拿出壓倒一切的氣勢,就沒有不成功之理。(字面意是“像項羽一樣沉掉船,打破釜甑”,比喻下最大的決心,一拼到底)
4.我們沐浴在陽光里。(像洗澡一樣沉浸在某個環(huán)境中,享受某種感覺)
比喻是語言運用中較為常見的修辭手法,唯有能正確辨識它,才可能恰當?shù)厥褂盟?,這就要求我們不輕易放過一些似是而非、看似無關(guān)緊要的“小問題”,才能還我們的語言以真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