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華
閱讀學習文言詩歌作品時,關注、體悟并挖掘其“情感”是至關重要的著力點。初中語文新課標對文言“教”與“學”要求是“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統(tǒng)編教材八上第三單元的導言明確提到:“閱讀這類作品,可以獲得美的享受,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感受山川風物之靈性,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懷”。教學中要達到這些目標,就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品讀作品語言感悟蘊含其中的“美”,“尋美”過程中觸摸作品情感基調,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融自身情感于作品和作者,讀出心得體會,最終由“情感通融”拓展為“情感提升”。這也就是我接下來談及的初中文言詩歌教學中對“情感”的把握、體悟、挖掘,可以采用逐層解析的方式,促使學生學會望盡“字里行間”,看遍情感內涵的“燈火闌珊”。
在文言詩歌作品中,關鍵詞句往往是打開作品主旨情感大門的一把鑰匙,教學中如果可以抓住關鍵詞句,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讀懂作者直言在文中的意思,突破作者“難掩”的情愫,便為讀懂“情感”的第一步。
這些關鍵詞句可以是文言詩歌最具神韻的“文眼”“詩眼”,文章凝練的“主旨句”,也可以是情趣橫生的“意象”,甚至是文中某個不太起眼的“實詞”“虛詞”。如讀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些獨特的邊塞地區(qū)的意象構成了一幅空間闊大、雄渾蒼涼、層次豐富的“抽象派”畫面,加之“直”和“圓”的“錦上添花”,景物的簡單純凈與奇美壯麗融合呼應,更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此壯闊深邃、挺拔剛勁的意象無疑照應了作者開闊、豁達的心情,讓人頓感精神振奮。抓住煉字,把握意象特征,來感受其中直觀可見的思想情感。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中的主旨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息心”“忘反”美景讓人內心平靜,更讓人流連忘返,一語道破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熱愛之情,見景如此,便忘情于這天地大美之中。
文言詩歌作品中,作者會將自己的賞景觀物的情趣、借景依事抒發(fā)的情感、思索體悟的意味通過字里行間的“關鍵詞句”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流露出來,文言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成功攬收這些重要詞句,并將其作為理解、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材料和依據(jù),做到由細微處觀情愫,由“點”出發(fā),直面表層“情感說辭”。
閱讀感悟也是一個由局部到整體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關注關鍵詞句的同時,也要聯(lián)系上下文,通觀全局,串聯(lián)并把握全文貫穿首尾抑或起伏變化的“情感基調”,這也體現(xiàn)了“情感”理解與感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
如讀到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結尾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閑人”直觀說辭就是清閑,并不繁忙勞碌,有大把空閑的時間賞月賞景,一個“但”字筆鋒一轉,又道出了惋惜語氣,自身清閑無事可做,看別人勞碌不免心中淡淡失落。如果單純關注這些“關鍵詞”本身含義,并不能全面的詮釋作者賦予“閑人”中的情感,再讀文中:作者興之所至,臨時起意,邀請好友共去賞月,寧靜的夜晚,作者眼中的月色是如此皎潔、明亮與澄澈,美妙月光下的他奇思妙想地用“積水空明”呼應明月,以“藻荇交橫”映襯竹柏,如若不是擁有悠閑自在、閑適恬淡的心境怎能寫出如此富有情趣的美景?所以聯(lián)系上下文,作者投映在“閑人”中的“情感”不止有清閑之意,亦有悠閑、閑適之趣。由此可見,教學中,不可只窺一角,只有引導學生把握好上下文“整條線”才能促使他們體會到蘊含文中的內在“情感基調”。
我們讀得多了很容易發(fā)現(xiàn)文言詩歌作品中的 “情感”是可以分類的,很多文言詩歌大師擁有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融入作品的“情感”也些許相同,但每位大師都有自己的個性,每部作品的“情感”也都有自己的獨特。如果在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能夠把這些人、這些作品放在一起進行縱橫對照,拾其驚人的相似,辨其個性的差異,更有益于學生通過作品對話作者的“情感自我”,并形成系統(tǒng)性的認識。
如王績與陶淵明,《野望》呈現(xiàn)著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也表達著隱逸的渴望,然而王績的性格、追求決定了他做不到像陶淵明那樣“忘懷得失”,也沒有陶淵明那樣醉心于田園山水,所謂的歸隱總有那么點兒不甘心,一有機會便泄露出懷才不遇的苦悶。這樣的“糾結”便注定了王績的痛苦,他缺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悠然,缺乏“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灑脫自在,更缺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釋然平淡!他在恬淡樸素的語言中訴說著孤獨無意中的倔強!
由此,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豐富的資料,將文言作品和作者進行縱橫觀照,去解讀作品中內蘊的相似卻又獨一無二的“情感自我”,那學生對某些作者的所有作品或者不同作者的同類作品產(chǎn)生探究,并對其內蘊的“情感”把握便從平面架構成立體的空間,形成完整而四通八達的系統(tǒng)。
綜上所述,文言詩歌作品的“情感”是我們教學中需要著重關注的“珍寶”,對情感的解析是一個由淺入深、有局部到整體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可以使用關鍵詞句、聯(lián)系上下文、品讀背景資料并縱橫對比等方式進行逐層升入,逐級拓展,最終才能引導學生望盡“字里行間”,領略情感的“燈火闌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