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傳斌
議論說理的理想狀態(tài),正如孫紹振在《用具體分析統(tǒng)率“三要素”》一文中所說:“理論的生命不是對論點被動地追隨,而是讓論點在具體分析的過程中深化?!薄八^深化的原則就是把論點在具體分析中得出初步結論,然后不斷提出新問題,對論點進行再分析,使論點在層次上深化,是一個反復不斷的過程。”學生進行分析型議論說理寫作訓練的一大難點就在于分析中的深化突破缺乏層次角度、具體路徑,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探究尋找分析說理的深化突破策略。先看下面一篇典型的時評文章:
工匠精神不只是嚴謹細致
王多
現(xiàn)在社會上多數(shù)人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就是兢兢業(yè)業(yè)做事、踏踏實實干活。不是還有人說么:工匠精神其實就是一種做事文化。我覺得認認真真做事,是工匠行為,不是工匠精神。這兩者不能畫等號。你可以說工匠精神中包含認真做事的態(tài)度,但倒過來說認真做事就是工匠精神,可能就不太準確了。
為什么?很多人愿意拿德國人的嚴謹、日本人的細致來作范例,說那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這不,前幾天微信上流行一篇文章,說一個80多歲的日本老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每天親自燒飯,而且一燒就是65年。故事聽起來很煽情、很勵志,目的是讓我們深刻體驗一下日本的工匠精神。但我總覺得燒了65年的飯,再怎么精益求精,最多不過是把飯燒得更香而已,但絕對搞不出制造業(yè)強國。
2500年前,古代巴比倫的杰出工匠造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空中花園,可是然后呢?今天,空中花園早已蕩然無存,只存在于人類的記憶中。埃及的金字塔,牛吧,可埃及現(xiàn)在是個什么情況呢?其實,德國和日本的強大,是制造業(yè)的強大,背后起重要作用的也許有認真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但還有我們經常忽視的,那就是人家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強悍。
大家知道,上海中心是上海的新地標建筑,高度上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進入上海中心參觀游覽,可能都要乘坐超高速觀光電梯。這種電梯在不到1分鐘內,以每秒18米的速度,把人從1層送達119層觀光廳。在此過程中,你不會有不舒適感,更不會惡心嘔吐。然而你知道嗎,上海中心一共只有3部這樣的電梯,全部是日本進口。為什么呢?因為國產電梯的技術水平、材料應用、工業(yè)設計,還達不到這個高標準應用要求。所以,不要只看到日本電梯的精致舒適,還要看到人家背后的尖端技術。
我想,如果沒有附著在勤奮能干之上的科技創(chuàng)新因素,德國和日本的工匠精神或許早就成了“空中花園”。從這個角度看,不難理解李克強總理提出的那個問題:偌大的中國,鋼鐵產能嚴重過剩,圓珠筆芯卻要靠進口?
所以,工匠精神一定是在工匠行為之上,還有一些我們所忽視的東西。除了實干、除了精致地干,是不是應該加上“創(chuàng)新”二字,尤其是科技創(chuàng)新。否則,實干就是傻干,甚至可能導致蠻干。根本上說無益于轉型和發(fā)展。這樣的教訓,我們以前不是沒有過。
話說到這,我還想提一個問題,作一點深入探討:工匠精神,只有實干加創(chuàng)新,就夠了嗎?了解科技史的人知道,中國古代科技曾領先世界2000多年。我們曾產生無數(shù)魯班式的能工巧匠,但在近代卻落后了,沒能產生科學與工業(yè)革命。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問。學術界有一種通行的看法,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太注重實用、太強調功利。我們的九章算術是丈量田間土地用的,我們的天工開物只是技術百科……一句話,實用理性占了上風,孕育不出科學理性。
過于功利、過于實用,影響到社會層面,會形成一個非常不好的價值觀引導。大家可以想一想,現(xiàn)在社會的浮躁之氣是怎么來的?追逐功利、目光短淺、物質第一、金錢至上,不正是功利理性畸形發(fā)展的結果么?中國工業(yè)設計之父柳冠中曾直言不諱:如果一個民族的幸福論,就是房子、票子,那么這個民族真的很悲哀。因此我覺得,理想、情懷和超越世俗功利的哲學思考,兢兢業(yè)業(yè)扎實奮斗的實干精神,再加上自主創(chuàng)新的不竭動力,共同構成當代中國工匠精神的實質。
對于我們社會上的多數(shù)人來說,理想情懷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價值擔當,是一種拋棄短視的挑戰(zhàn)。沒有這種認識高度,恐怕難以真正領會“工匠精神”的真義。
(選自2016年6月14日《解放日報》)
此文先由概念的區(qū)分辨別入手,指出認真做事的工匠行為不等同于工匠精神。接下來再舉日本老人堅持65年親自燒飯、古巴比倫造“空中花園”、埃及建金字塔等例子,與上海中心從日本進口的超高速觀光電梯這一事例進行對比,進一步分析指出工匠精神構成的另一重要因素——自主創(chuàng)新。然后通過更進一步追問,探尋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從而引出“理想情懷”這一更為重要的因素。最后得出一個相對完善的結論:“理想、情懷和超越世俗功利的哲學思考,兢兢業(yè)業(yè)扎實奮斗的實干精神,再加上自主創(chuàng)新的不竭動力,共同構成當代中國工匠精神的實質。”
這樣一種行文思路給廣義的材料作文(包括任務驅動類型)議論文寫作以深刻啟示,那就是:以對材料的簡略分析為起點,先確立一個初步的觀點,然后在對其展開具體分析的過程中,揭示其中隱含的內在矛盾(多是在肯定合理的基礎上再分析其不合理的部分),由此不斷提出新的問題,進一步尋求解決,引導對新結論進行探求,……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逐層突破、深化觀點,一步步得出相對更為周到完善、更有說服力的結論。
循著這篇時評的行文思路,可以歸納概括說理分析深化突破的幾個主要思考維度。具體突破路徑,試以學生寫作訓練為例加以闡述。
區(qū)分辨析關鍵概念往往是深化說理分析的最基礎起點。上文中首先就是對工匠精神和認真做事做了一個區(qū)分,實質則是揭示出僅有認真做事的態(tài)度是不夠的,自然引出問題:工匠精神除了認真做事還需要什么?在對這一問題的具體分析中深化突破,引向了另一因素的探究。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根據(jù)一項針對中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成功人生”關鍵詞有:不怕失敗、知足常樂、比爾·蓋茨、理想大學、做自己喜歡的事、高薪工作、健康、家庭、出國留學、美好感情、父母、改變世界。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xiàn)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關鍵詞,并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lián);選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 800字。
以此作文題引導學生做深化突破說理訓練。有的在舉例時抓住人們對成功概念的不同理解加以區(qū)分辨析,順利突破:
乒壇“千年老二”王皓,擁有豐富的實戰(zhàn)經驗與高超的球技,卻屢屢與心中的桂冠失之交臂。在獲得奧運金牌上,可以說他沒有成功;但同時他也不能算是失敗者。為何?這就涉及對成功的理解了。成功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落實到每個人心中又都是具體的。如果王皓只將獲得奧運冠軍視為成功,無疑,他將抱憾于自己的一次次失?。坏魧⒉粩嗵剿髯约旱纳眢w極限,發(fā)揚堅韌不拔的體育精神,他完全可以以成功者的姿態(tài)回首運動生涯。歸根結底,成功幸福感來自于自己心底對成功形態(tài)的描摹,來自于正確的認識,否則,難免陷自我于懷疑的深渦。
從“喜歡”的角度進行概念分析辨別,會發(fā)現(xiàn)“做自己喜歡的事”要與“成功人生”相關聯(lián),必須加上一個關鍵的前提條件:
……為了自己喜歡的事而奮斗。那么,做成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說擁有成功的人生了嗎?當然不可就此下結論,問題便出在“喜歡”二字上。喜歡的事,不一定都是有意義、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甚至于有可能是邪惡的,會嚴重危害社會,怎么能說他擁有了成功的人生呢?因此,做自己喜歡的事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不危害他人,而且要對社會有益。托爾斯泰說,一個人若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是責任心。假如大學生袁柯沒有責任心,他也許不會用并不專業(yè)的攝影留下數(shù)千名老人、孩子的影像,“三秒鐘”公益也無法為他們定格幸福。單純因興趣而做事是遠遠不夠的,加上社會責任心引導的喜歡才是做有益之事的動力,實現(xiàn)成功人生的源泉。
“加上社會責任心引導的喜歡”這一結論正是在概念辯駁中,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出的,從而把議論說理向前推進了一步。
例證往往是學生議論文寫作的重要一環(huán),同時也是出現(xiàn)問題比較多的環(huán)節(jié)。事例羅列,以例代證、缺乏分析,平面滑動、缺少縱深突破,這些都是常見的學生作文病癥。對癥下藥,引入矛盾分析是關鍵,有了矛盾就找到了分析的支點??梢钥紤]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
時評例文中舉日本老人的例子,指出“燒了65年的飯,再怎么精益求精,最多不過是把飯燒得更香而已,但絕對搞不出制造業(yè)強國”,證明認真細致、精益求精絕難等同于工匠精神。由一觀點出發(fā),舉出相關事例然后證偽,揭示此觀點之不足,經由辯駁糾正推動進入更深層次的論述。
當然,擁有高薪工作可以為自己為家人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給以成功的保障。但當今社會中,有人擁有財富卻不覺得有絲毫快樂,有人為了利益甚至鋌而走險,做出違法亂紀的勾當,對于這些人,難道我們還能說“高薪”意味著成功人生嗎?
楊善洲老人作為一名退休的老書記,兩袖清風,放棄城里的安逸生活,回鄉(xiāng)投入荒山綠化,幾十年如一日地為老百姓辦實事,種樹扶貧,造福一方。他生活一直清貧,但他卻說:“我這一輩子這樣能為人民干實事我很開心,值了。”的確,楊善洲老人用一生的實踐行動重新定義了成功人生。正是因為喜歡所以會全身心投入,正是有了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將自己的人生冠以成功。做自己喜歡的事,為成功人生奠定基礎。
“有人擁有財富卻不覺得有絲毫快樂……”這一普泛化的列舉有力的證偽“高薪即是成功”的觀點,反問更是引發(fā)對成功人生的進一步思考,然后水到渠成由楊善洲一例分析“做自己喜歡的事”對于成功人生的重要意義,關聯(lián)巧妙,過渡自然。
日本超高速觀光電梯與古代“空中花園”、金字塔等例子形成對比,意在揭出其中極易被我們忽視的科技創(chuàng)新因素,對比同中求異,在差距的分析探究中找到論“點”,突破推進。
可以在多個事例的橫向對比中辯駁立論:
……在他們眼中,成功的人生需要的是轟轟烈烈,改變世界,在時代的記錄中深深刻下自己的名字。換言之,他們的“成功”源于外界的認可,源于自己取得的“成就”。
拿破侖攻城略地成就歐洲霸主,他卻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恰如瑪麗蓮·夢露,一顰一笑能讓世界為之悲傷或開懷,成就不可謂不大,而最終獨自一人橫死家中的她,又是否能稱得上擁有成功的人生呢?同樣是以藝術為生,電影《海上鋼琴師》里一九〇〇一生未曾到過陸地,而他世上無二的音樂,也只有匆匆遠去的旅人們聽過。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從未入世,也沒有做出什么貢獻,但他一直在自己熱愛的音樂中歡笑,為自己喜愛的事努力,感受幸福,他的人生又怎么能說是不成功的呢?
做自己喜歡的事,人生成功才有底氣。
也可以在同一人物例子中前后對比,縱深推進:
成功人士的身上,大多都貼有一個“高薪工作”的標簽,有了高薪工作,便意味著占有更多財富,它會給你帶來物質生活的滿足,也會在精神上滿足你的榮譽感,但擁有高薪工作就代表擁有了成功人生嗎?
尚雯婕在成為一名歌手之前,是個擁有高薪工作的白領,但是她卻毅然放棄了原來的職位,決定轉行到演藝界闖蕩,歷盡磨難,最終成為了一名家喻戶曉的歌手,而且現(xiàn)在的收入也是讓人羨慕的。我想,她看得明白,過去那種高薪高職、規(guī)律而又枯燥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她的轉行就是要追尋自己的夢想,實現(xiàn)內心追求。做自己喜歡的事,勇敢擁抱成功人生。
對比找差距,對比見論“點”,但有時候現(xiàn)實事例的對比又不是那么容易得到,這時候就可以考慮正面舉例繼之反面假設,以凸顯結果的荒謬,得出顯然讓人難以接受的結論;然后再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思考,尋找癥結,從制造的對比點找突破,獲得分析推進動力。尚雯婕的例子就可以改造如下:
尚雯婕在成為一名歌手之前,是個擁有高薪工作的白領,但是她卻毅然放棄了原來的職位,決定轉行到演藝界發(fā)展,歷盡磨難,最終成為了一名家喻戶曉的歌手,而且現(xiàn)在的收入也是讓人羨慕的。如果尚雯婕沒能堅持自己的夢想,繼續(xù)在公司中做一名高薪高職的白領,在規(guī)律而又枯燥的職場生涯中消磨自己的人生,這個社會就少了一位優(yōu)秀的歌手,她的初心與追求也將湮沒無聞。將來回顧自己的人生,那將是多么巨大的荒誕。
尚雯婕的成功轉型告訴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勇敢擁抱成功人生。
《工匠精神不只是嚴謹細致》中說“否則,實干就是傻干,甚至可能導致蠻干。根本上說無益于轉型和發(fā)展”,實干變成“傻干”“蠻干”的關鍵就在于“創(chuàng)新”這一因素的缺失,由一個否定性假設分析突出了創(chuàng)新這一條件的重要性。具體的個案事例可以如此分析突破,泛化的現(xiàn)象列舉也可以由此深化推進:
照理說,踏實努力,無懼失敗,不斷向前,擁有一份“高薪工作”,就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但為什么現(xiàn)實社會中的諸多所謂“成功人士”卻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幸福呢?試想一下,你費盡心思的努力,不怕失敗的嘗試,拼命掙錢積累財富,終了卻發(fā)現(xiàn)你走的不過是旁人裹挾你走的路,你沒有自己的方向,你丟了自己的內心,只顧悶頭按別人的指引向前向前向前,你終究會變成一副不知本心為何的提線木偶。這樣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嗎?
武志紅《巨嬰國》中寫道:要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命的意義。所作并非自己喜歡的事,努力似乎就失去了價值,自然幸福感就差很多,所以很難說就是人生的成功。
“提線木偶”式的人生沒有人愿意接受,反面假設,辯駁分析,由此逼出“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一關鍵要素。
根據(jù)矛盾辯證原則,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積極因素超過一定限度后,趨于極端,就會向對立面轉化,變?yōu)橄麡O,這其中對立轉化的條件歸因成為分析說理的關鍵所在。例證分析中循著正向充分延伸,至結果趨于極端,轉而再深入進行條件歸因分析,辯駁中確立立論的核心因素,使結論再往前推進一步。
“生活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知足常樂稱得上是成功人生的必要素養(yǎng)之一……
然而,知足常樂不等于一勞永逸,容易滿足也往往容易懈怠,足夠樂觀與知足,長時間讓生活處于情緒性飽和狀態(tài),極易滑向“佛系心態(tài)”。知足使人快樂,卻難以使人振奮,“佛系青年”歸根結底是因安于現(xiàn)狀樂于知足而疲于挑戰(zhàn),往往使自己陷于昏昏沉沉毫無斗志的消極狀態(tài)。畏懼風浪,害怕失敗,終是作繭自縛。
良好心態(tài)固然重要,但不怕失敗的勇氣,毫無畏懼的奮斗精神更為重要。諾獎得主石黑一雄“從不四處張望,卻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美學宇宙”,從寫歌給唱片公司寄去每每石沉大海的嬉皮士,到時代潮流中不可忽視的絕對力量,他始終心懷對寫作的信心激情,從一個又一個失敗中走出來,走向了人生巔峰。
“害怕失敗”是“知足常樂”滑向消極心態(tài)的轉化條件,“不怕失敗”則可確立為“成功人生”關鍵因素之一。
《工匠精神不只是嚴謹細致》一文在最后一個層次的推進中采用了直接追問法:先提出問題,“工匠精神,只有實干加創(chuàng)新,就夠了嗎?”接著追溯歷史、拷問現(xiàn)實,在對歷史現(xiàn)實的探究中進行歸因分析,指出“實用理性占了上風”“超越世俗”之“理想情懷”的缺失恰是中國“工匠精神”的短板,然后由反向正,揭示當代工匠精神應有的“真義”。
追問突破的關鍵在于針對性提出一個適切的問題后,要考慮從或歷史或現(xiàn)實、或現(xiàn)象或理論、或正或反等多維度進行歸因分析,獲得突破點,推動結論進一步向前發(fā)展。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做自己喜歡的事,放飛自我,從心所欲,似已達于逍遙,可是個體意義上的人生自在便標志著成功人生嗎?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只是一味地追求自我心之所欲,很可能會造成個體與社會的割裂,自我實現(xiàn)得不到社會認可,人生的社會性意義便無從安放,自我終將遭到否定。由此可見,擁抱成功人生,不可或缺的還應該有社會的擔當。我們可能無力改變世界,但我們也沒有理由拒絕屬于自己的社會責任……
以上所列,是分析說理深化突破的具體路徑。追根究源,矛盾是分析的起點,同時也是分析得以深化突破的動力。具體突破路徑的形成,自然就源自各類主要矛盾。一類就是部分與整體的矛盾: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漏洞,概念理解不到位,認知有偏差,問題未能完整解決,故需補充完善。一類是目的與效果的矛盾:一個條件進一步(假設)延伸走向極端、錯誤、荒謬,走向目的之反面,則須糾偏修正。還有一類屬于立場分歧產生的矛盾:換個角度看,新問題又來了,立場不同,所見各異,所以要追加條件,以求合理。正是在矛盾的推動下,具體分析辯駁中一步步補充完善、糾偏修正、追加條件,結論才能得以深化推進、漸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