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近讀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書中寫了36個奇人,皆有絕活。藍眼能一眼識破古畫之真假,從不失手;蘇七塊看病手到病除,妙手回春;泥人張捏啥像啥,捏人尤其逼真;刷子李是粉刷行一絕,刷漿時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沒一個白點;大回是垂釣高手,想釣啥魚有啥魚,想釣多少有多少……他們就是靠著這些絕活,在天津衛(wèi)活得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我有一個文友,文思敏捷,倚馬可待。每次文友聚餐,酒足飯飽之際,他就要出來獻技。他的絕活是,現場賦詩,須把在座所有朋友的姓嵌入詩中,不傷詩意,不誤平仄,對仗工整。每當他把詩讀完,必引起一片叫好之聲??恐@個絕活,他名聲在外,贏得許多文學名家的激賞。
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人只要有了絕活,從低了說,肯定不愁生計,養(yǎng)家糊口沒有問題;從高了說,可以揚名立萬,建功立業(yè)。魯迅的雜文獨步天下,郭沫若的新詩振聾發(fā)聵,茅盾、巴金的小說獨領風騷,老舍、曹禺的話劇久演不衰,他們就是靠這些絕活,穩(wěn)穩(wěn)當當地占據著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前幾席。央視曾播出“大國工匠”系列節(jié)目,有為長征火箭焊接發(fā)動機、被譽為“發(fā)動機焊接第一人”的高鳳林,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首席研磨師寧允展,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首席裝配鉗工技師、全國唯一能實現精密度達到“絲”級的顧秋亮,被譽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的管延安……就是他們擎起了中國制造的大旗。
絕活從何而來?美國作家葛拉威爾在《異數》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彼麑⒋朔Q為“一萬小時定律”。這就是說,要練就絕活,首先是要反復練習,不厭其煩,堅持不懈,水滴石穿。大畫家達·芬奇,當初就是從練習畫雞蛋開始的。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變換著不同角度、不同光線,少說也得練習一萬個小時,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從最簡單最枯燥的重復中掌握了達到最高深藝術境界的途徑。這才有了后來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青島港吊裝大師許振超,能把吊裝技術練得像繡花一樣精細,絲毫不差,多次在吊裝技術比賽中技壓群雄,打破世界港口吊裝紀錄。為了這“一招鮮”,他練了30年,足足有好幾個一萬小時。
要練就絕活,當然還要有悟性,肯鉆研,善于琢磨,找出規(guī)律,發(fā)現門道。否則,只是一味傻練,機械重復,很難大見成效。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世界上“操千曲”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曉聲”的音樂家卻很少,其主要差距就在于,一個肯動腦筋,長于思考,每練一次都有所收獲,有所長進,日積月累就會產生升華與質變;一個缺乏悟性,只會下笨勁,不善于總結提高,練習再多也成效不彰,進展緩慢。
古今中外,行行業(yè)業(yè)都需要能工巧匠,其標配就是有絕活。張飛喝斷當陽橋是絕活,李白的斗酒詩百篇是絕活,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眼光是絕活,籃球巨星喬丹的后仰跳投是絕活,學者錢鐘書的過目成誦是絕活,作家馮驥才的津門人物是絕活,畫家黃永玉的涉筆成趣是絕活,導演張藝謀的導啥像啥是絕活,演員梅艷芳的百變天后是絕活。絕活來之不易,難乎其難,但值得為此奮斗付出。因為個人有絕活就會大放異彩,創(chuàng)造奇跡,人生不凡,青春無悔 ;國家有絕活的人多了,則會群星燦爛,高手如林,事業(yè)輝煌,前途無量。
(編輯 花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