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平
隨著教材改革的不斷深入,義務教育階段統(tǒng)編語文教材確立了由“教讀”到“自讀”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現(xiàn)代文讀寫單元選配了1—2篇拓展、延伸的自讀課文(如有兩篇,則其中一篇不設旁批,只有閱讀提示),而“活動·探究”單元課文原則上全為自讀課文。這些自讀課文的編排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把老師在教讀課文中傳授的知識、方法等運用到自讀課文的學習中去,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那么,如何靈活、有效地組織自讀課文的教學呢?
一、明確自讀要求,走出教學誤區(qū)
“自讀”,顧名思義,即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情感,獨立完成習題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自學過程。而實際上,很多老師似乎并沒有明白“自讀”的意思和要求,陷入了兩個教學的誤區(qū):一是把自讀課文與講讀課文等量齊觀,一視同仁 ,上課面面俱到,越俎代庖,生怕哪篇課文沒有講到或講得不夠透徹,擔心考試給碰上了,造成學生的失誤丟分,教師無法推卸責任。特別是到了畢業(yè)年級,教師更是加班加點,步步為營,掃蕩式地教學課文,于是到了最后教師感到課時太緊,教學任務無法完成;二是自讀,即為自流,教師對自讀課文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組織,不引導,不檢查學習效果,自讀課文形同虛設,甚至美其名曰“不提教學要求,減輕學生負擔”,白白浪費了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
以上這兩種教學傾向都走了極端,忽視了教材中編排自讀課文的意圖,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長此以往,不利于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時,要體現(xiàn)以“自讀”為主的原則,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既不要包辦代替,也不要強行“灌輸”,更不能放任自流,而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標,以自讀課為材料,以閱讀實踐為主線,讓學生自主閱讀,自求自得,使講讀課中所得的知識、方法和能力得到最有效的遷移和擴展。
二、落實三個環(huán)節(jié),提高自讀實效
自讀課文一般是單元中講讀課文的拓展與延續(xù),是學生遷移知識的試驗田,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效場域,對其的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主動求知的過程。根據(jù)語文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每篇自讀課文需用1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其過程大致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確定自讀目標
教學自讀課文,首先要學生回頭重溫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和要求,根據(jù)課文旁批點撥及課后的閱讀提示,指導學生從上述各種提示性文字中領會課文的編排意圖和閱讀要求,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如教學《雨的四季》(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第一單元整體教學目標(重視朗讀,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揣摩品味語言,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瀏覽本文課后的“閱讀提示”,并結合本單元教讀課《春》《濟南的冬天》的學習,確定本課的自讀目標為:(1)理解并識記“粗獷、嬌媚、誘惑、靜謐、蒞臨、吝嗇、咄咄逼人”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筆下的雨的四季不同特點,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3)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方法,把握文章線索,理解內(nèi)容。(4)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意趣。
(二)自主學習課文
“自主學習課文”是由“知”到“行”的實踐過程,是自讀課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中之重。要求學生在講讀課文中已“知”的基礎上,自“行”其道,充分利用課文的旁批點撥,課下的注釋,課后的閱讀提示、讀讀寫寫以及語文工具書等進行自讀課文,或表情誦讀,或圈點批注,或質疑討論,或合作探究,做到閱讀與勾、畫、圈、點、批、注、析、評等相結合,力爭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在課堂上則可巡回指點,個別輔導,同時把握自讀進程,維持課堂秩序,必要時還可就普遍存在的重難點問題進行集中點撥或答疑,發(fā)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如教學《雨的四季》一文,首先,要求學生仿照《春》《濟南的冬天》教讀時所示范的方法,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給重點詞語注音,標記重點詞句,初步感知文意;然后參照單元學習目標、自讀目標、課后閱讀提示、課后“讀讀寫寫”所列出的重點字詞等助學內(nèi)容再讀課文,并用鉛筆進行勾、畫、圈、點、批、注、評、析,從三個方面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即 (1)課文寫了什么:明確《雨的四季》所寫的主要內(nèi)容,能用文中的關鍵詞語進行概括表達。(2) 課文是怎么寫的:通過自主、合作、交流,引導學生明確文章的體裁(寫景散文),厘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及方法技巧(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等不同的角度,運用側面描寫、欲揚先抑、直抒胸臆等多種手法描繪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點,寫出了雨的可愛,寄托了作者對雨的贊美與喜愛,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之情)。(3)好在哪里:學生尋章摘句,找出自己認為美的句段,然后從煉字、修辭、句式等角度揣摩品析,領會文章所描繪的春、夏、秋、冬四幅圖的語言美、意境美。
(三)完成自讀檢測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自讀課文除了“閱讀提示”和“讀讀寫寫”外,并沒有編排、設計思考和練習題目,需要語文教師根據(jù)班級學情選擇布置“一教一輔”配套的《基礎訓練》中的相關習題,或另外設計一些可覆蓋自讀要點的訓練題,學生自讀后須當堂完成。為了了解、鞏固學情,課后需督查落實,要求學生互相批改、教師抽檢或利用投影儀出示答案、學生一起校改等方式評價練習,并對做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鼓勵,為同學們樹立學習的典范。如教學《雨的四季》時,在學生完成《基礎訓練》相關習題后,教師可根據(jù)本文的重點和難點設計如下三個練習題:(1)請在橫線上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四季雨的特點:春雨______ 夏雨_____ 秋雨_____ 冬雨_____ 。(2)文章的最后“總是美麗而使人愛戀的雨??!”表達了作者對雨的無限愛戀,結合全文,談談作者愛戀雨的理由是什么。
(3)文中寫雨,前面多用“她”或“它”指稱,為什么到了文章的后面改稱“你”?通過練習,自讀所獲的知識得到了鞏固,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發(fā)展和審美鑒賞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不覺中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提升。
[本文系湖南省郴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農(nóng)村中學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CJKGL20160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