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晴
在猶太人的歷史中,大衛(wèi)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公元前1013年終于完成對異族的征戰(zhàn),建立了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大衛(wèi)王定猶太教為國教,在山岡上建立了都城耶路撒冷,從此“大衛(wèi)王”的名字也和耶路撒冷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耶路撒冷亦被稱為“大衛(wèi)城”)。對于猶太人來說,是大衛(wèi)創(chuàng)造了耶路撒冷,并召來了約柜,里面存放著“十誡”。
在學(xué)者們看來,大衛(wèi)王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1993年,考古學(xué)家發(fā)現(xiàn)的一塊公元前9世紀的碑文顯示,猶大的國王們以“大衛(wèi)世家”著稱,由此證明大衛(wèi)是王國的創(chuàng)始人。但實際上,大衛(wèi)王的耶路撒冷非常小,面積可能不超過6萬平方米。
公元前973年,大衛(wèi)王的兒子所羅門繼位?!妒ソ?jīng)》不惜以最美的辭藻描述所羅門王,盛贊他睿智、胸懷廣闊,是“理想的東方帝王”。所羅門在位的時代是猶太人享受和平的時代。處于太平盛世的所羅門王,于公元前960年前后,秉承父親大衛(wèi)王的遺愿——在錫安山上為上帝建造一座富麗堂皇的圣殿。據(jù)說這項工程耗時7年,用了雪松、橄欖木和貴金屬等貴重材料。所羅門要求施工現(xiàn)場不得有鐵器工具的聲音驚擾神靈,于是工匠們先在別處建好預(yù)制件,然后再運往現(xiàn)場配置。
所羅門建造的圣殿,在猶太歷史上被稱為“第一圣殿”,它的建造和啟用是猶太民族歷史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猶太教視耶路撒冷為圣城,圣殿所在的錫安山為圣地。猶太人相信,神之所在從來沒有離開過圣殿山,耶路撒冷將成為世界上神人交流的最佳場所。
有很多傳說或記載都極盡夸耀之能事,渲染所羅門圣殿的輝煌。在耶路撒冷大衛(wèi)塔博物館里,還有所羅門圣殿的模型。雖然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第一圣殿的任何痕跡,但根據(jù)推測,它的位置很可能就在伊斯蘭教的謝里夫圣地下面,圓頂清真寺坐落其上。不可能出于政治和宗教原因?qū)κサ钌竭M行挖掘,“即使允許發(fā)掘,也可能找不到所羅門圣殿的痕跡,因為它至少兩次被毀,至少一次被削平到基巖部位,又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改建”。值得一提的是,根據(jù)后來的歷史碎片,證明圣殿里面的象牙、黃金之豐富是完全可信的。
不管怎樣,由于圣殿的存在,耶路撒冷從此成為猶太民族心目中的中心,其“圣城”地位,也從此確立?!妒ソ?jīng)》對耶路撒冷的直接提及就多達677次,間接提及則達上千次,足見它在猶太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其他城市,在如此之長的歷史時期,享有耶路撒冷在一個民族心目中所享有的榮譽。不僅如此,后來在猶太人面臨一系列民族滅絕危機時,圣殿還成為鼓舞人心的一種象征,為猶太民族的長存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撐。
所羅門去世后,猶太民族開始分裂。公元前935年,輝煌一時的以色列國分裂為兩個國家,北方十幾個部落分裂出去,組成了北方王國,史稱“以色列國”,定都撒馬利亞;其余兩個支派組成了南方王國,史稱“猶大王國”,首都在耶路撒冷。分裂的兩個國家對峙達200年之久。
公元前723年,北方的以色列國被亞述所滅,百姓被迫遷入亞述境內(nèi);留下來的猶大王國也沒能幸存多久。公元前597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軍攻滅猶大國,擄走猶大王,并拆毀了首都耶路撒冷四周的城墻,圣殿被毀,里面的金銀器皿被洗劫一空。
對猶太人來說,圣殿被毀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毀滅,還似乎意味著整個民族的終結(jié)。尼布甲尼撒二世占領(lǐng)耶路撒冷之后,又先后兩次將數(shù)萬名猶太貴族、工匠押回巴比倫,這一年被認為是猶太人流浪的起始年。
這些被押回巴比倫的猶太人,史稱“巴比倫之囚”。他們集中了猶太民族的精華,這些淪為亡國奴的人心情悲苦,覺得是巴比倫的神戰(zhàn)勝了耶和華神。他們流落他鄉(xiāng),感時恨別,很自然地希望從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一位救世主——彌賽亞——引導(dǎo)他們擺脫苦難,復(fù)國興邦。產(chǎn)生于這一時期的《詩篇》,充分表達了他們對故土的思念。至今猶太教仍規(guī)定,每日晨昏祈禱之前必念《詩篇》第137首,以紀念巴比倫之囚,里面有“我們曾在巴比倫河邊坐下,一想起錫安就哭了”“耶路撒冷?。∥胰敉浤?,情愿我的右手忘記技巧”等詩句訴說國破家亡的痛楚。1903年,在第六屆猶太復(fù)國主義代表大會上,猶太復(fù)國主義運動領(lǐng)導(dǎo)人赫茨爾還舉起右手,背誦這些詩句,以表達自己對錫安的忠誠,足見其影響之深。尼布甲尼撒二世的行動,創(chuàng)造了猶太人與耶路撒冷關(guān)系的一個永恒主題:流亡與回歸之夢。
不幸中的萬幸是,流放巴比倫期間,猶太人被允許在巴比倫保持統(tǒng)一的社區(qū)。為了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社會風(fēng)俗,保存自己的民族身份而不至于被過早同化,猶太人制定了新的律法——他們穿著獨特的服裝、尊奉安息日、給男孩行割禮、遵守飲食法、取猶太名字等等。雖然這段時間只有50年,卻塑造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猶太教。
封面引薦
唐師曾:
第一個使用耶路撒冷“電頭”的記者是我
27年前的一個安息日,唐師曾在耶路撒冷的哭墻下許了三個愿望:其一,做好記者;其二,娶好姑娘;其三,生小超人。那時中以還未建交,他是第一個前往以色列的中國人,也是第一個使用耶路撒冷“電頭”的新華社記者。
與此同時,他身邊還有一位名叫Orit的當(dāng)?shù)嘏嗄昱惆椤⒁龑?dǎo)——險些鬧出一場烏龍。他在給《參考消息》的稿件中寫道:“圣墓教堂十分安靜,我能聽到Orit小姐的心跳聲……”那一天,他們坐在圣像下避雨,唐師曾在雨聲中觀察著自己所處的古老花崗巖建筑,不由得深深沉浸在時間與空間的浩蕩之中。這是他第一次踏上圣城的土地,卻也是他與耶路撒冷之神圣和莊嚴離得最近的一次。
誰知一封傳真很快發(fā)到耶路撒冷,質(zhì)問唐師曾把他的頭放在了人家身體的什么位置上。對此,唐師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任我怎樣解釋也不肯理解我所經(jīng)歷的神圣與寧靜,因為北京不是耶路撒冷。”
如今,唐師曾已記不清自己去過幾次耶路撒冷。中以兩國建交已逾26年,他在哭墻下的愿望均已實現(xiàn),也不再對以色列的局面和狀況了如指掌。用他的話來說,關(guān)于耶路撒冷,自己的知識、經(jīng)歷、感慨與見解一半已經(jīng)過時了;談起這座城市,他不再想起戰(zhàn)亂,而是和平。
至于諸如過去那些闖邊界、遭遇恐襲、和軍隊周旋此類于變幻風(fēng)云中游走與探索的故事,則被留存在唐師曾的記憶中,有空的時候說上一說。
關(guān)于耶路撒冷最驚心動魄的回憶 ?
一次開車走錯路……當(dāng)?shù)剀婈牪铧c朝我發(fā)射火箭。
在耶路撒冷做的最驚天動地的事情?
參加拉賓選舉。
為什么說自己喜歡用希伯來語念“耶路撒冷” ?
舌頭碰口腔和牙齒,特別性感的感覺。人活著感受永遠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