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芳
(揚州市職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任何一種語言,有聲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語言是第二性的。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英語學習者在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近年來,我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但對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卻相對不足。這主要是因為高職高專英語課時逐年縮減,聽說訓練既費時又費力,教師為了追求課時進度,在教學中往往偏重于語法知識的傳授,忽視語言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出現(xiàn)了“聾啞癥”的弊端。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有效開展聽說課程是高職高專英語教師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
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自各地,英語聽說能力參差不齊。首先,因為學生存在著地域性差異,有部分學生存在著發(fā)音不準的問題,對英語的發(fā)音規(guī)則也不是很了解,缺乏英語語音的連讀、失爆、弱讀、同化等方面的知識,所以即使他們能讀懂句子,卻聽不懂。其次,由于受到母語的干擾,學生在進行聽說練習時,習慣于用中文逐字逐句翻譯,影響了他們的反應和理解速度。再次,因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性,學生對于英美國家的一些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缺乏了解,也影響了他們的聽說能力。另外,學生也存在著詞匯量有限的問題,他們在聽說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聽不懂和不知道用什么表達方式的問題。最后,很多學生在心理上對英語聽說存在著畏懼心理,他們碰到聽說練習就緊張,當人的情緒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時就容易聽不懂、說不出。
“聽說結合、以聽促說”是指以聽力材料為載體,從聽的內容出發(fā),設計與之相關“說”的訓練,使聽、說、思維訓練三者融為一體,通過“以聽帶說、以說促聽”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能力得到提高。“聽說結合、以聽促說”中的“聽”是“輸入”,“說”則是“輸出”,其理論基礎是Krashen的“輸入假設”[1]9和Swain的“輸出假設”[2]3-9。
Krashen的“輸入假設”是二語習得的重要理論之一,他指出“可理解性輸入”是二語習得的關鍵所在?!翱衫斫庑暂斎搿北仨氉裱癷+1”的原則,“i”是指二語習得者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而“+1”是指略高于二語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輸入,而且這種“i+1”的語言輸入必須在意義上是可以理解的。他同時指出有效的語言輸入必須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 語言的輸入必須是能夠為二語習得者所理解的; 2) 語言的輸入必須是大量的; 3) 語言的輸入必須是關聯(lián)的、有趣的。
Swain在Krashen“輸入假設”的基礎上提出了“輸出假設”。她認為“可理解性輸入”在二語習得中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輸出也同樣重要。Swain同時指出語言輸出具有以下3個功能[3]125-144:
1) 刺激功能。刺激功能是指學習者在語言的輸出過程中意識到自己語言表達的不足之處,他們會有意識地關注語言輸入中的相關信息,發(fā)現(xiàn)自身的語言表達同目的語之間的差異,從而觸發(fā)二語習得過程的認知加工過程,生成新的語言知識或者鞏固原有的語言知識。
2) 假設驗證功能。假設驗證功能是指學習者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對目的語作出假設,根據(jù)所得到的反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語言輸出。
3) 元語(反省)功能。元語言是一種關于目的語的反思性的語言運用,有助于加深學習者對語言的形式、功能、意義三者關系的理解,即語言的輸出過程更能促進學習者將注意力從理解意義向表達意義的句法結構轉移。
另外,Swain也指出,教師的推動作用在學生的輸出過程中是必要的,因為這種“推動”能使學生進一步分析目的語的語法、結構以及用法,從而超越他們現(xiàn)有的語言能力(i),即“i+1”的輸出。Gass和Selinker認為Swain將“i+1”輸出定為“可理解性輸出”[4]326,在形式上與Krashen的“i+1”輸入,即“可理解性輸入”形成了對應。
以輸入和輸出假設為理論基礎的“聽說結合、以聽促說”的英語聽說教學理念契合了筆者所要解決的教學困境。筆者以輸入和輸出假設為理論依據(jù)設計教學方案。實驗對象為高職高專會計專業(yè)一年級的學生,班級人數(shù)為38人。教學實驗為期14周,共計28課時。
選取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材料作為教學主題。根據(jù)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教師在進行聽說教學時往往要注意聽說任務的實用性,這些聽說任務主要包括:問候、問路、購物、預約、打電話、面試、就餐等。
教學目標包括交際目標和語言目標。交際目標主要是指學生在工作或生活中需要時能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語言目標則是服務于交際目標,包括與主題相關或常用的詞匯、短語、句型等。
教學的主體思路就是聽說結合。教師在課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做活動和練習的時間大概占到課堂時間的50%。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主要發(fā)揮監(jiān)督和指導作用。
選取《高職國際英語》[5]82-95第一冊第六單元進行“聽說結合、以聽促說”的教學實踐。
本單元的話題是愛好。教學目標是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有關各種愛好的相關詞匯和表達方式,學會詢問對方愛好這一語言功能,能夠聽懂教材中的聽力材料,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一系列的聽說“任務”練習[6]35-38。
本單元的結構如下:
Listening 1: What is a hobby?
Listening 2: Free running
Listening 3: Bungee jumping
Listening 4: An interview with Eleanor Simmonds
Listening 5: Li Na, a tennis champion
教學步驟如下:
1) 基本詞匯。教師在黑板上寫下“hobby”這個詞,讓學生討論說出自己知道的所有跟“hobby”相關的詞匯和短語并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翻開教材,將教材上呈現(xiàn)的新詞匯熟讀、記憶。學生掌握了詞匯后,教師綜合考慮聽力練習與極限運動的關聯(lián),對學生要掌握的詞匯進行擴展,如“bungee jumping”“mountain riding”“free running”“abseiling”等。在對詞匯進行擴展時教師應當注意介紹它們的背景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背景知識的介紹可以促進學生對聽力材料大意的理解。
2) 聽。學生在做聽力練習時,教師要求學生第一次聽的時候聽大意,第二次聽的時候聽細節(jié)。當然,根據(jù)聽力材料的難易程度,教師可對聽的遍數(shù)進行相應的調整。在聽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對重點、難點部分重復或慢速播放,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抓住聽力材料中的細節(jié),如聽力材料中的一些常用詞匯和日常用語。以Listening 1“What is a hobby?”為例,學生在完成這個聽力練習后,應掌握一些詢問“愛好”的日常用語,如“What’s your hobby?”“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your free time?”“Are you a good player?”等。
3) 說。學生在聽的基礎上進行說的“任務”練習。教師在布置說的任務時可以根據(jù)所聽到的資料采取不同的方式,這些方式主要包括新聞報道(news-report)、講故事(story-telling)、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配對練習(pair work)、角色扮演(role-play)等。如在完成Listening 1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或者訪問的形式完成說的練習;而對于Listening 2和Listening 3,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以復述這兩個聽力材料中的故事和分組討論他們對極限運動所持的不同態(tài)度的形式來完成說的練習;根據(jù)Listening 4和Listening 5提供的資料,教師則會讓學生通過講故事或新聞報道的方式介紹某一個著名運動員,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通過現(xiàn)場采訪進行說的練習。
4) 評價。評價環(huán)節(jié)用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對難點和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補救性教學,同時也為下一步教學方案的制訂和調整提供參考。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可以有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師生共評等多種方式。這些評價方式中,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可以對自己在某節(jié)課中的表現(xiàn)進行自我評價,這些評價包括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掌握了哪些新知識或糾正了自己以往所犯的一些典型性錯誤。另外,學生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進行階段性的評價,可以建一個屬于自己的檔案袋。這個檔案袋內可以存放以下材料: 學生初始水平的自我介紹、每次上完課之后的自我評價和日志、聽力測試和口語測試的完成情況等。通過自我評價,學生不斷完善和提高自我。學生互評可以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在互評的過程中,他們學會尊重、理解和欣賞他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長處和不足。教師評價和師生互評則主要體現(xiàn)在對一些典型性錯誤進行分析和糾正上,并通過和學生的面談告知學生哪些方面有待改善和提高。
5) 作業(yè)。鑒于課堂時間較短,教師需要布置一些作業(yè)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點。聽說作業(yè)的形式通常也要多元化,可以聽一些相關的故事、新聞、對話,可以觀看英文電影、短片,可以角色扮演、朗讀、背誦等。另外,由于聽說作業(yè)屬于軟性任務,教師要在下一節(jié)課的開始前進行反饋性的檢查或抽查,這樣可以督促學生在課后認真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聽說作業(yè)。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聽和說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聽說結合,立足于聽力材料的吸收運用,并進行適當?shù)耐掝}的延伸和拓展,開展口語練習,可以達到“以聽促說,以說促聽”的目的。這也契合了Krashen提出的“輸入”假設和Swain提出的“輸出”假設,“聽”是“輸入”,“說”是“輸出”。英語教師應該靈活、合理地使用聽力資源,將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貫穿于整個英語教學的始終。
[1]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2] 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C]//GASS S, MADDEN C.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ssachusetts:Newbury House, 1985.
[3] 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COOK G, SEIDLHOFER B.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r of henry widdowson.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GASS S,SELINKER 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M]. Mahwah:Lawrence Erlbaum,2001.
[5] 張月祥. 高職國際英語[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6] NUNAN 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