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娟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北京100000)
電影《殺死比爾》由昆汀·塔倫蒂諾執(zhí)導,2003年10月北美上映,票房1.8億美元。昆汀的很多影片都涉及暴力問題,血腥畫面無處不在,他的影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引領(lǐng)了電影暴力美學的潮流。如其執(zhí)導的《低俗小說》、《被解救的姜戈》等影片曾獲得許多國際上的大獎。
電影《殺死比爾》是昆汀·塔倫蒂諾執(zhí)導的作品。影片主角是一個代號為黑曼巴的女殺手,她是比爾昔日的情人,隸屬于一支名為“致命毒蛇暗殺小組”的殺手小組。在影片的開端,在一間鄉(xiāng)村教堂參加婚慶彩排的所有人員均慘遭殺害,其中便有懷有身孕的新娘——黑曼巴。不料新娘未死,只是昏死過去。四年后,新娘蘇醒過來,并回憶起了所經(jīng)歷的一切,她去尋找了在她婚禮殺戮的殺手們,就此踏上了血腥的復仇之旅。
暴力及電影暴力:
關(guān)于暴力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格伯納在其“涵化研究”中對“暴力”概念的定義是:暴力是身體力量的公然表示,擁有或不擁有武器、反對自我或他人、對個人受傷害或被殺害的痛苦意愿的強迫性行為。辛格爾特里對暴力的定義則為:不論其來源,暴力是加諸任何個人肉體上的痛苦或傷害,或?qū)ω敭a(chǎn)的損害。
本文主要采取內(nèi)容分析的方法對電影《殺死比爾》中的暴力內(nèi)容做內(nèi)容分析,以發(fā)掘影片中暴力內(nèi)容的特征,以此來看導演處理暴力內(nèi)容的特殊處理方法。內(nèi)容分析的基本單位是電影《殺死比爾》中的暴力畫面,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構(gòu)建類目并進行編碼分析。
3.1.1 暴力場景基本情況描述
暴力場景數(shù)目和時長、暴力地點、暴力行為類型(如槍擊、拳擊、推搡、掐脖子等)、卷入人數(shù)、武器類型。
3.1.2 暴力雙方基本情況描述
①暴力雙方基本屬性:施暴者性別:男、女、男女均有;受暴者性別:男、女、男女均有。施暴者年齡: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受暴者年齡: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施暴者種族: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其他;受暴者: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其他。暴力雙方職業(yè)。②暴力雙方關(guān)系:朋友、熟人、陌生人、敵人、警察與罪犯、其他。
3.1.3 暴力行為的性質(zhì)判斷
①暴力起因:未交待、利益爭奪、復仇、正當防衛(wèi)、履行公務、情感糾紛、其他。②暴力結(jié)果:無表現(xiàn)、無傷害、輕微傷害、中等傷害(需藥物治療)、重傷(需住院治療)、死亡。
電影《殺死比爾》時長為總時長為110分鐘,其中暴力場景共出現(xiàn)了15次,平均每次暴力時長約130秒,總時長1960秒(約33分鐘),占電影總時長30%。第13個暴力場景是黑曼巴找到代號為“百步蛇”的井上報仇,在東京的一家酒館中,黑曼巴僅憑一把武士刀就殺死井上手下二三十人。
3.2.1 暴力場景的基本情況描述
在全部15個暴力場景中,暴力場景發(fā)生的地點多為臥室、醫(yī)院、酒館等地點。其中發(fā)生在酒館和臥室的次數(shù)最高,分別為4次和3次,占比27%和20%。暴力行為使用武器多為刀和槍,參與人數(shù)中最多的為兩兩對打,占比53%,三至五人和多人參與較平均,占比20%和27%。暴力行為類型多為刀傷、槍擊、拳擊和踢打。
3.2.2 暴力雙方基本情況描述
對電影15個暴力場景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施暴者性別多為女性,占比為87%。因為該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作為殺手女主角黑曼巴受到昔日上級和同事傷害,在醫(yī)院昏迷4年后,尋找其昔日上級和同事報仇的故事,除了其上級比爾為男性外,其他同事大多也為女性殺手,所以男性戲份較少,暴力場景中的施暴者多為女主角。受暴者中男性占比40%,男女均有占比27%,女性占比33%。受暴者中男性大多為殺手或是黑社會老大手下殺手。
在這15個暴力場景中,暴力雙方的年齡基本為中年男女,除了其中兩個殺手場景外,其余暴力場景均為中年。在這15個暴力場景中,女主角黑曼巴是白種人,因此施暴者白種人所占比例60%,黃種人所占比例33.3%。受暴者中,黃種人占比67%,黑種人占比20%。施暴者主要為女主角和其上級比爾和她的同事,其他幾位殺手,當然,受暴者除了他們幾位外,還有無辜的教堂人員、牧師、樂隊人員、酒館人員等等。
暴力場景3和4這兩個場景都發(fā)生在黑人女殺手家中,黑人女殺手早已重新生活并且有一個四歲的女兒。女主角和黑人女殺手打斗中,除了肢體打斗外,還有短刀,鋼管,木棒、玻璃等武器。第三個場景持續(xù)120秒,是女主角和黑人女殺手的打斗場面,在一瞬間,激烈的打斗、遍地狼藉和平靜相互切換。除此之外在短短的40秒的第4個場景中,黑人女殺手出乎意料的向女主角開槍,女主角也用短刀瞬間殺死黑人女殺手。
兩個場景中都應用了強烈的對比的手法,前一秒激烈搏斗,后一秒平靜話家常,又或是剛剛還平靜的喝咖啡,一會就是出乎意料的槍擊,飛刀。這兩個場景中的強烈對比讓這兩個片段充滿了戲劇效果,又帶有出乎意料。
第15個暴力場景導演也用了對比的方式,雪白的庭院和鮮紅的血跡,殘酷的殺戮和庭院美麗的雪景等等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筆者認為這個場景也是最能體現(xiàn)昆汀導演的暴力美學的一個場景。在描述兩人打斗時,電影多使用遠景、俯拍,畫面中除了兩人之外,還有庭院的全景和飄落的雪花。精致的庭院景致和雪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血腥的、帶有強烈刺激性的暴力場面,特別是最后井上的血灑在雪地上時,畫面顯得有幾分凄美。
除此之外,電影在講述井上年少時的悲慘經(jīng)歷的場景中使用了畫風粗狂的漫畫場景、井上手下女殺手果果的學生形象,幾個地方都體現(xiàn)出來該部電影的暴力美學。
從內(nèi)容分析的結(jié)果看,電影《殺死比爾》中的暴力場景占全片時長較長,符合昆汀導演的一般風格。該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女主角的復仇之路,多場暴力場景對推動影片故事情節(jié)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導演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手法,對影片中多處暴力場景的處理都體現(xiàn)出了暴力美學,再搭配富有節(jié)奏感到背景音樂,營造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