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毓
眾所周知,世界上大多數(shù)火箭都是垂直發(fā)射的,發(fā)射前,第一個重要工序便是進行垂直總裝,也就是先讓火箭“站”起來。一般來說,一枚火箭有十幾層、二十幾層樓那么高(長征五號為56.97米),那么又高又壯的它們是怎么“站”起來的呢?
其實,火箭“站”起來的過程和搭積木有類似的地方,都要通過組裝模塊成型。
火箭通過火車運輸時,箭體的不同部位分別“乘坐”在不同的車廂中。到了發(fā)射場之后,各個部分再“下車”,然后進行吊裝起豎。
發(fā)射架的固定平臺是數(shù)十米高的金屬架構(gòu),內(nèi)有各種管路和電梯,供連接電路、加注燃料和上下人員。頂部有吊車,供吊裝火箭用。我國的運載火箭是在發(fā)射架上組裝,所以又設(shè)置了活動平臺?;顒悠脚_是一個門形架構(gòu),可以固定火箭,為人員提供工作平臺,火箭組裝完畢后移開。
在吊裝過程中,先用吊具將一級火箭起豎,然后在周圍捆綁安裝四個助推器,且安裝時遵照兩兩對稱的原則,這樣才能保證火箭的底盤“站”得穩(wěn)。然后,再把二級箭體吊裝到一級之上,實現(xiàn)對接。大約要將十個模塊起豎,并進行組裝拼接。當火箭的最后一個部分——船罩組合體與火箭末級對接后,一枚完整的火箭就“站”在了我們面前。
然而,“搭積木”只是用來類比火箭起豎的方式,實際的“站立”操作卻遠非搭積木這么簡單。這個過程更加復(fù)雜和緩慢,要保證萬無一失,大概需要兩天。每一級火箭的移動、旋轉(zhuǎn)和吊裝都必須小心謹慎,分毫不差,不同組件之間的對接更要精細,甚至一毫米的誤差都不允許出現(xiàn)。每完成一級對接,火箭四周的回轉(zhuǎn)平臺也要層層合攏,以保證火箭的穩(wěn)定安全。
發(fā)射前一小時,回轉(zhuǎn)平臺移開后,固定平臺不為火箭提供機械支撐,而支撐的任務(wù)由發(fā)射臺上連接火箭尾部的數(shù)個爆炸螺栓完成?;鸺c火后,推力增大到一定程度,螺栓起爆分離,剛剛還“站”著的火箭便向上飛去。
(芷彩卓摘自《今晚報》2017年11月8日)
【素材運用】再龐大的事物,都始于細小的堆積。為了讓火箭“站”著飛出去,不同組件之間的精細對接,不允許絲毫失誤。感謝那些看似無用的輔助物,為了“高大”挺立,它們甘于被踩在腳下以托起“高大”。謙卑,是更“高大”的品質(zhì)。
【速用名言】
1.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中得來。——意大利天文學(xué)家?伽利略
2.為了進行奮斗,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一切氣力擰成一股繩,并使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個攻擊點上。——德國思想家?恩格斯
【適用話題】精細;合作;奉獻?
(特約教師 張亞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