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以動物為生肖,十二地支一輪回。自遠古以來,這些身邊的常見動物(除了神化的龍以外)作為圖騰或吉祥物,始終與人類相生相伴,寄托了人類對動物及自然的情感和依賴。
2018年是農歷戌狗年。從某種意義上說,狗是忠誠、守責的象征。曾看過日本電影《忠犬八公》,里面講述一條叫“八公”的秋田犬,被主人帶到東京,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門口目送主人上班,傍晚再到附近的車站接他回家。后來主人在工作時突發(fā)心臟病去世,“八公”依然每天忠實地來到站前,一等就是9年,直到老死。故事中主人與愛犬的情感已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層面。
荒野中的狼是兇惡的,但是與狗一樣,狼報恩的故事也是常有耳聞的,前提是人要有“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要善待動物,把它們當做地球上與人類共存的一部分,都是大地的子民,人類也就得到回報和平安,因為人也是自然界中的一支靈長類動物,只是更具智慧和思想而已。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很早就有承認善待動物與善待人是絕對相同的倫理思想出現。古代中國的孟子就曾以感人的語言談及對動物的同情,列子認為動物心理與人的心理并無很大差別,楊朱也認為動物具有獨立的生存意義和價值。而在印度,把人、動物和植物看成是一個生命整體的觀點是許多思想家所堅信不移的。
推而廣之,對大自然的敬畏也要從倫理觀念上去反思。人們都喜歡生活在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飛瀑流泉、鳥語花香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的一種自然氛圍,人類生存其間,如同家庭關系一樣,行為上必須遵循原則和規(guī)范,承擔責任和義務,這就是環(huán)境倫理。如果人們把飛翔的天鵝、奔跑的麋鹿、游弋的江豚都當做自己的家庭成員,賦予親情與尊重,還忍心加害嗎?
當代人對自然的向往不是要回到原始的蠻荒時代,而是對人類生存狀況和生存需要的一種更加理性的描繪。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棲息地,面對千瘡百孔、不堪重負的自然家園,人類要做的就是約束自己的行為,收斂自己的征服野心,去建設自然,維護自然,以自己的辛勤勞動美化自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