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淇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二中,山東 臨沂 276400)
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進入新的階段,新形勢推動下教育更是面臨新的挑戰(zhàn)和契機,怎樣依照國家需要培養(yǎng)新時期接班人成為廣大教育者首要思考的問題。在我國,高考無疑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事,那么如何運用好高考這個指揮棒,實現我國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容忽視,在從中學階段過渡到大學階段這個過程中,許多同學是迷茫的,他們不知道如何選擇專業(yè),如何選擇學校,究竟是追求財富還是追求權力。筆者通過法學中國化這一概念為將來想選擇法學專業(yè)的同學提供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法學主要起源于古羅馬時期,主要表達一種具備系統性、組織性的法律性質的學識,而這個時期的法學家還就該理論提出一個極具權威性的定義“法學是關于人和神的事物的知識,是關于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F代古典中記載的中國最早的法的淵源是在先秦時期,那個時候人們用法學一詞多指律學,這與西方關于“法學”的概念有很大的區(qū)別。法學中國化泛指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在于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首要價值所在,所以,馬克思主義法學就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與發(fā)展而創(chuàng)制的行為規(guī)范,將人類與社會的發(fā)展進行有機統一,將人類夙愿理想化的一條途徑,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作為人類最為寶貴的理論和智慧,不斷指導中國學習進步。新時代的中國提出了法治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強調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更加突出法治的作用,將國內工作及發(fā)展逐步過渡至依法管理,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正確方向上,讓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再一碰撞出火花。
法律作為調節(jié)錯綜復雜社會關系的一種有力途徑,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固定的行為規(guī)范,產生一定的社會價值,法學家經過論證將其劃分為指引、教育、預測、評價以及強化等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指引作用和強制作用,指引作用指的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為人們提供一種行為模式,指導人們那些行為可以為,那些行為不能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強制作用指的是法在保證自己得以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制裁的方式懲治違法行為,法的強制作用是其他作用的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就目前發(fā)展制定一系列方針政策并要求實現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化建設,那么針對和諧社會這一目標,只有依靠法學才能加以鞏固和完善,法學成為和諧社會的重要屏障。就本質分析發(fā)現和諧社會可看作一個法治社會,依靠法律進行規(guī)范才能確保和諧,只有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如前所述,法學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作為剛完成中學學業(yè)的學生該如何選擇人生的方向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調查得出當代中學生對法學這一學科有以下幾點認識:第一,法學是一門不太好就業(yè)的學科,這是很多高中生對法學這個專業(yè)籠統的認識,他們有這樣的認識也不足為奇,因為包括某些家長在內,他們判斷一個專業(yè)好不好的依據就是畢業(yè)后就業(yè)是否順利,每年的就業(yè)率是多少,工資待遇如何等一些問題。而法學目前的就業(yè)狀況是:范圍比較窄,就業(yè)之路比較艱難,法律職業(yè)資格證書通過率較其他專業(yè)低,所以有些高中生對法學的認識不太好。第二,法學是一個死記硬背的專業(yè),這是絕大多數高中生對法學的理解,很多人觀念上認為法學有很多法律條文和法律概念需要背,這會導致人的思維比較呆板,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他們忽視了法學是一門學科,是需要理解并與實踐相結合的。造成以上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法律意識不到位,由于民眾的法律意識不高,也影響到高中生對法學學科的認識,忽視了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另外沒有將法律和自己的生活相結合,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貫穿于人們的生活中的,我們只有找到法律和生活的連接點,把法律應用到生活之中,才能達到法律服務社會的目的。例如,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房屋買賣合同問題、民間借貸法律問題、婚姻關系法律問題等,這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學習法律,然后用法律思維加之法律規(guī)范去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法律都是很親民的,我們可以踴躍地去了解它,投入到依法治國的洪流中去。
法學是關于法律的科學,而法律作為一種強制性的社會規(guī)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秩序,借助社會制度對社會公平加以維護成為實現這一目的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所說的法學也成為秩序公正、公平之學,全球范圍內主要有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兩個類型。伴隨經濟全球化趨勢,我國法學在借鑒和吸收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先進思想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先后完成了《人格權法》《商法》等法律的編撰,并且其他部門法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有資料記載,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立法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各領域體系建設持續(xù)向前,成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學領域發(fā)展最快的一個階段。由此可見,法學中國化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產生而產生的,經濟全球化會促進頂層設計的交流與融洽,更會推動先進的法學思想在中國的轉播[1]。
法學學科是世界各大高校普遍設立的學科,也是中國大學的十大學科體系之一,它包括法學、政治學、公安學、社會學四個部分,社會上,人們常常把法學稱為法律專業(yè)。由整體方面對法學研究進行分析,重點了解其概念、原理以及原則和規(guī)律,全面服務與法律的實際生活,輔助解決法律實際問題的法律分支學科的總稱。就法律專業(yè)的就業(yè)方向分析發(fā)現,主要有審判、檢察、公安等機關單位,另外還有政府、公正部門以及律政機構、企業(yè)法律顧問等。目前隨著高校在培養(yǎng)時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向一個合格法律人過渡的過程中,以實踐為重點關注內容,積極開展全面合作,人才分配和輸送過程中更加注重合理科學化。在我國,法律類高校主要指五院四系,即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華南財經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吉林大學法學院和武漢大學法學院。當然,高中生在選擇學校時也不必過于自卑,通過專業(yè)課的學習,將其更好地應用到實踐中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才是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終極目標。
法學中國化現象已逐步成為一種常態(tài),發(fā)展需著眼全球化,全球發(fā)展也需借助中國的力量,只有明確這種互助關系,才能確保法學中國化過程中產生和完善現有法律體系,形成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學體系。本文旨在通過法學、法學中國化這一基礎性的概念陳述,為一些對法學專業(yè)認識模糊的準大學生提供可借鑒的方向。法學中國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希望高中生們堅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嚴以律己,嚴以修身、踏實做人,學好專業(yè)課,未來的法律行業(yè)定會是大好風光一片,順應時代,走好新一代人的長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