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磊
“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①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最初被稱為“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后期為了避免意識形態(tài)的紛爭轉變?yōu)樘岱ǜ又行缘摹靶录夹g革命對策大討論”。雖然新技術革命的提法本身會限制討論的展開,但從事實上來看,不少與會人員在討論中已涵蓋了新產業(yè)革命的對策研究。筆者對原國家科委副主任、“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吳明瑜的訪談(2017年9月21日)。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共高層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zhàn)而組織啟動的對策討論。在此期間,剛剛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中共與社會各界本著一種主動、開放的態(tài)度,開始了解世界新技術革命發(fā)展的動向,探討技術革命浪潮將會給中國發(fā)展帶來的影響,進而探求需要采取的對策,這對于中國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進行體制改革、發(fā)展科技事業(yè)都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如今,大討論已經過去30年,但是世界新技術革命發(fā)展的勢頭不僅沒有止步,而且以更加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fā)展。因此,研究“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對于進一步深化對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認識,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準備依據各方資料,對當年的這一大討論進行初步的探討,以求對相關研究有所推進。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國門的打開,中共高層開始更多地了解到世界先進國家發(fā)展狀況,尤其感受到許多誕生于50年代的新技術,經過短短30年的發(fā)展,已經開始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結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面對世界范圍內新產業(yè)革命的蓬勃發(fā)展,鄧小平在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提出了“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變革”的著名論斷,并對此進行了三方面的具體概括:第一,現代科學技術不只是在個別的科學理論上、個別的生產技術上獲得了發(fā)展,而是幾乎各門科學技術領域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第二,新技術帶動了核工業(yè)、航天工業(yè)、計算機工業(yè)、信息工業(yè)等許多新的產業(yè)出現和形成;第三,科學和技術的緊密結合、技術和經濟的緊密結合使得科學技術成果非??焖賾玫浇洕I域,促進經濟的發(fā)展。*《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頁?,F今來看,這段講話對于當時世界新產業(yè)革命發(fā)展特征的把握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受當時的客觀環(huán)境所限,此次大會對于“科學如何轉化為生產力”“科學與經濟、社會如何協調發(fā)展”“中國應如何應對世界新產業(yè)革命發(fā)展”等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并沒有進行深入探討,大會討論通過的《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全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草案)》也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對重大新興技術領域的概括還不夠準確*筆者對原國家科委副主任、“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吳明瑜的訪談(2017年9月21日)。。
當時,伴隨著計算機、微電子通信的廣泛應用以及空間技術、海洋技術、工程技術的迅速崛起,人類社會開始發(fā)生有史以來最為迅速深刻的變革,不僅改變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結構與社會結構,而且對人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興產業(yè),逐漸發(fā)展成許多發(fā)達國家產業(yè)結構中的主導產業(yè)。面對這一變化,80年代初美國、日本和西歐國家的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未來學家開始由關注技術本身發(fā)展,進而轉為探討新興技術對世界經濟產業(yè)結構和社會形態(tài)帶來的顯著影響和變化,并經過研究指出:人類在經歷了農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兩次文明的浪潮之后,現在正經歷著依靠全新的技術的“第三次浪潮”,有人也稱之為“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這些觀點一經提出便在不少西方發(fā)達國家掀起了討論熱潮與巨大反響。
1981年,美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向《讀書》雜志的主編沈昌文介紹了1980年剛剛出版的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TheThirdWave)一書*據沈昌文回憶:“《第三次浪潮》是韓素音女士推薦的。當時跟我們關系挺好,是馮亦代先生介紹的。一次韓素音回國一起吃飯,席間談起有這本書。當時《第三次浪潮》在美國出版不久,正掀起一個關于信息社會的討論熱潮。隨后韓素音給沈昌文寄來了這本暢銷書,我們先在《讀書》雜志上翻譯登載了部分章節(jié)。當時中國沒有加入版權公約,直接拿來就翻譯出版了。托夫勒提的問題非常新,我們又是最早得到消息。當時引起的反響非常大?!薄兜谌卫顺薄?,《南方都市報》2009年8月21日。。沈昌文立刻敏銳地感覺到此書觀念新穎颕,內容重要,決定由新華社的董樂山進行翻譯,并在當年《讀書》第11期、12期上轉載了部分精彩內容。之后,《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也對《第三次浪潮》作了介紹。1983年1月2日,應中國未來學會的邀請,托夫勒夫婦來華訪問。中國未來研究會理事長杜大公設宴招待,廣播電視部部長吳冷西、中國社科院顧問宦鄉(xiāng)出席。1月4日,托夫勒在北京舉行了“第三次浪潮沖擊著整個世界”的學術報告會,會上播放《第三次浪潮》影片,京津地區(qū)80余位學者和專家參加。中國未來研究會顧問于光遠還專門主持了一個座談會,于若木、田夫、杜大公、羅勁柏、查汝強、李慎之、馮亦代等20余位知名學者與托夫勒夫婦進行了深入交流。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周培源也與托夫勒夫婦作了交談。*未來學會:《托夫勒應邀來訪》,《未來與發(fā)展》1983年第1期。1月10日,托夫勒在上海科學會堂作了《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報告,并受到上海市市長汪道涵的接見。此時的國人,剛剛歷經30年的閉關鎖國,對于世界新產業(yè)革命的發(fā)展狀況知之甚少。托夫勒的京滬之行給當時的聽眾帶來了前所未聞的新思想、新觀念。*參見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編:《情報的記憶:紀念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創(chuàng)立五十周年》,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26頁。1983年3月,三聯書店正式出版托夫勒的著作《第三次浪潮》。
同年10月,《讀書》雜志又開始介紹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的《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Megatrends,TenNewDirectionsTransformingOurLives)一書*奈斯比特1982年發(fā)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一書。他從10個方面論述了美國社會發(fā)展的趨勢,認為美國社會正在蛻變之中,目前正處于新舊交替的夾縫時期,正在進行無情的結構調整。他認為,美國最根本的變化是美國社會已變成“信息社會”。在這個根本變化的影響下,美國的基礎工業(yè)、美國各地區(qū)的發(fā)展前景以及貿易前景都將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并將影響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政治態(tài)度。他把美國今后10年看成關鍵性的變革和過渡時期,要求人們作好思想準備,迎接未來的全面信息時代。。與此同時,1983年5月,新華社副總編兼《經濟參考報》總編李琴在臺北《經濟日報》上看到了《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一書的相關內容,認為很有價值,將其介紹給《經濟參考報》副總編陸亨俊*參見李琴:《啟蒙中國新技術革命》,《經濟參考報》2011年7月1日。。6月14日和16日,《經濟參考報》四版頭條位置連續(xù)刊發(fā)了兩篇介紹《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一書內容的文章*陸亨俊晚年回憶:“我看了半個多月臺灣《經濟日報》的連載后,感到還是提出不少重要的觀點,不過翻譯得不好,文字很別扭,但又沒有原文可以核校,而且臺灣把‘信息’都譯成‘資訊’。所以我決定取其要點加以改寫成《從工業(yè)社會到信息社會》?!崩钋伲骸秵⒚芍袊录夹g革命》,《經濟參考報》2011年7月1日。。文章見報后,國務院領導辦公室來電話對這一主題表示關注,同時詢問《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一書國內有沒有譯本。于是,報社編輯部迅速決定要加大對新產業(yè)革命的報道力度。
據統(tǒng)計,從1983年6月至當年年底,《經濟參考報》發(fā)表的有關新技術革命的報道達300多篇,并由此獲得當年全國好新聞特別獎*1983年10月4日,《經濟參考報》刊登了自行翻譯的《大趨勢》一書的《結論》上篇——《一個奇妙的時代》。當日下午,陸亨俊就接到了從新華社社長室轉過來的索書電話。電話是從陳云的辦公室打來的。李琴:《啟蒙中國新技術革命》,《經濟參考報》2011年7月1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報社還破格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針對托夫勒專訪的評論員文章《能否跳過某些傳統(tǒng)工業(yè)的發(fā)展階段》。由于媒體人的敏銳,這兩本在西方國家引起較大影響的書僅僅在國外出版一兩年后就被國人所知曉*《第三次浪潮》 1980年在美國出版,1983年3月在中國出版?!洞筅厔荩焊淖兾覀兩畹氖畟€新方向》1982年在美國出版,1984年在中國出版。。由此,在新技術革命觀念啟蒙方面,中國正式開啟了與世界同步相融的歷史進程。
作為《經濟參考報》的負責人,陸亨俊覺得除了在報紙上進行宣傳之外,非常有必要將有關情況向中央領導報告,于是以“內參清樣”的形式,分別將奈斯比特的《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和日本松田米津的《信息社會》的內容,以及新華社駐美、日記者的有關采訪報道,包括對《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的采訪等材料進行整理后上報中央。這份報告很快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
自1978年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開始,中共高層一直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對“如何正確處理科技與經濟的關系”“科技如何轉化為生產力”等問題進行著深入的探索與思考。隨著認識的深化與明晰,中共在隨后的幾年間陸續(xù)提出“科技必須與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政策指南——科學技術白皮書(第一號)》,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6年,第308—309頁?!罢麄€科學技術事業(yè)發(fā)展的重點應當是為經濟建設服務”*馬洪、朱麗蘭:《中國改革全書1978到1991年(科技體制改革卷)》,大連出版社,1992年,第170頁。等一系列觀點。尤其是面對中共十二大所提出“力爭在20世紀末實現工農業(yè)總產值翻兩番”的經濟振興目標,中央領導人認為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才有實現目標的把握,并進一步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技術工作要面向經濟建設”的重要認識*《中國科學技術政策指南——科學技術白皮書(第一號)》,第282頁。。這標志著中共高層已經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提高到國家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科技視為經濟發(fā)展的推動力*參見〔美〕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著,呂鵬等譯,李康校:《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4頁。。在此背景之下,陸亨俊上報的聚焦西方科技發(fā)展的材料正好切合了當時領導人的主要關注點*參見吳明瑜口述、楊小林整理:《科學政策研究三十年——吳明瑜口述自傳》,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05頁。。
1983年10月9日,國務院召集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等沿海城市和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國家科委、國家經委、國家計委、中國社科院、國防科工委等相關人士20人,以“應當注意研究世界新的產業(yè)革命和我們的對策”為題召開了小型座談會*據原國家科委副主任吳明瑜回憶:“就是中共中央十二屆二中全會的前夕,趙紫陽在中南海召集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三委,再加上社科院、國防科委的有關領導同志,開了一個會議。事先把他的一些想法告訴了當時社科院院長馬洪。那時候我在國家科委,他也讓他的秘書把材料給我看了。為什么要請社科院呢,因為涉及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一些觀點。參加這個座談會的,有社科院的馬洪,還有經濟學家浦山。國防科工委是聶總的女兒聶力參加,她當時在科工委擔任科技委員會主任。國家科委是我和林自新參加。計委當時參加會議的是甘子玉,后來實際工作中換了張壽,從交通大學調來的,是計委副主任。經委是副主任朱镕基??偣泊蟾庞?0多人,這么一個規(guī)模不太大的會議?!眳敲麒た谑觥钚×终恚骸犊茖W政策研究三十年——吳明瑜口述自傳》,第206頁。。在會上,國務院領導人結合國情對關注新產業(yè)革命的意義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強調了四個重點:第一,在本世紀末、下世紀初,或者幾十年之內,將會有這么一個新的情況,現在已經突破和將要突破的新技術,運用于生產,運用于社會,將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新的飛躍、新的變化,需要認真加以研究。第二,新的產業(yè)革命的興起對今后向“四化”進軍來說,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zhàn)。第三,面對“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有哪些我們可以不經過發(fā)達國家走過的道路,跳躍一些階段,直接采用新的成果,采取什么措施來實現。第四,沿海地區(qū)應該根據國際經濟技術發(fā)展的新趨勢來調整自己的產業(yè)結構,逐步建立和發(fā)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yè)。*趙紫陽:《應該注意研究世界新的產業(yè)革命和我們的對策》,《中國經貿導刊》1984年第1期。
為了保證研究深入進行,會議決定以“世界新的產業(yè)革命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關系”為題,由國務院和上海各成立一個小組,提出一個關于中國在新的世界形勢下取得發(fā)展機會的最佳方案。國務院組由馬洪(時任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牽頭,張壽(時任國家計委副主任)、朱镕基(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吳明瑜(時任國家科委委員)、聶力(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負責。上海組由上海市委負責,并一身二任,既研究全國,又聯系上海經濟區(qū)的發(fā)展進行研究*參見陳慎明主編:《新技術革命詞語匯釋》,氣象出版社,1985年,笫12頁。。11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對此給予較高評價。他指出:我們的同志當中,認真在追求新的現代化科學知識的人,并且把這些新知識同如何改變我國現狀聯系起來考察的人,一天一天多起來了,這是非常值得慶幸的大好信息。但是,我們必須嚴重地注意到,現在還確有更多的領導者,首先是某些做經濟工作的負責干部,對現代化的新的科學知識,基本上沒有多少興趣。有的人以內行自居,對世界上的新鮮事物根本不放在眼里,某些人甚至把當代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成果當做異端邪說,看成資本主義的糖衣炮彈。*《胡耀邦、趙紫陽要求廣大干部注意研究世界新的技術革命和我們的對策》,《人民日報》1984年6月25日。另外,他還談到從日本回來后,還要發(fā)表一點看法。
1983年11月5日,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組織召開了“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動員大會。1600多名來自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方面的專家學者和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會議。*馬洪:《抓住機會,迎接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的挑戰(zhàn)》,《迎接新的技術革命——新技術革命知識講座》上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第28頁。國務院副秘書長、技術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馬洪主持會議,國家科委主任方毅作了重要發(fā)言。他指出:我們的工作一方面要重視研究當前的科學技術工作;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未來,看到整個世界的發(fā)展趨勢。我國經濟發(fā)展能否跳過某些傳統(tǒng)工業(yè)的發(fā)展階段,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他要求社會科學工作者和自然科學工作者積極參加“新的產業(yè)革命及我國的對策”的研究,提出一些有見解的意見,供中央和國務院決策時參考。*《研究“新產業(yè)革命”和我國對策》,《解放日報》1983年11月15日。會議對世界新產業(yè)革命展開了初步討論,并對即將召開的“新的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討論會進行了部署。
根據中央部署,國務院組“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第一次內部討論會于1983年11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協、高等院校、駐外使館、新聞單位、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和地方政府等單位的120多人參加了會議。*《“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討論會會議簡報》第1期(1983年11月24日),科技部科技促進發(fā)展研究中心《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軟課題檔案資料。會議強調從全局和戰(zhàn)略上研究問題,主要為下一階段如何提出具體對策提供理論指導,為期四天的會議與會人員集中討論了三個問題:(1)重點厘清“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的概念,認為此次革命不僅僅限于技術革命,而且正在或者將要引起產業(yè)結構、生產組織、管理體系以及社會形態(tài)的重大變化。(2)重點分析新產業(yè)和新技術在發(fā)達國家傳統(tǒng)工業(yè)中的具體應用、發(fā)展情況以及今后發(fā)展趨勢。(3)著重研究哪些技術可以不經過發(fā)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而直接采用其成果,以便抓緊時機,迎接挑戰(zhàn)。作為會議組織者,吳明瑜在會議結束時部署了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指出將分為四個方面來進行:(1)基礎性質的研究,包括對國外大量經濟資料的分析。(2)歷史的和國際的比較研究,尤其注意反思在中國起步較早的技術為什么后來卻落后于國外的原因。(3)綜合性的對策研究,著重分析哪些可以直接采用新的科技成果來發(fā)展經濟,并且思考高技術與全社會的技術改造和經濟發(fā)展的關系。(4)專業(yè)性對策研究,可仿效日本做法,集中精力抓單項或幾項,并提出國家應該采取特殊措施重視微型計算機的發(fā)展與應用。*《“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討論會結束時發(fā)言》(1983年11月27日), 科技部科技促進發(fā)展研究中心《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軟課題檔案資料。此外,會議還強調指出:與1956年《十二年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主要針對國防科技領域的發(fā)展思路不同,本次對策研究將把科技、經濟、社會三者融合起來,并從國家總體戰(zhàn)略的角度來考慮對策研究。*《“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討論會結束時發(fā)言》(1983年11月27日),科技部科技促進發(fā)展研究中心《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軟課題檔案資料。
同年12月,上海市科委組建了上海新技術革命戰(zhàn)略對策研究組,由馮之浚任總組長,方開炳任副總組長,并設立了總體、經濟、科技、情報和社會5個子研究組。對策研究組召集了13所大學、14個科研院所以及統(tǒng)計局、上海經濟中心的80余名專家,任務是結合上海市“七五”規(guī)劃的制定,探求在世界新技術革命發(fā)展的背景下上海高新技術及其產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與對策。*馮之浚:《新技術革命與上海對策研究的初探》,《迎接新的技術革命——新技術革命知識講座》上冊,第316頁。
12月3日,胡耀邦再次就迎接新技術革命作出批示:“現在主要困難是我們一大批經濟管理、技術干部缺乏現代化科學技術知識,有的同志又缺乏這方面的進取精神。對世界上最新科學知識,最新的先進技術,最新的科技動向,反應遲鈍,沒有每年每月每周去詢問、打聽、跟蹤的熱情?!?趙紫陽:《趙紫陽同志談“第四次產業(yè)革命”問題》,《圖書館》1984年第3期。12月8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根據胡耀邦的意見,全文轉發(fā)了國務院總理《應當注意研究世界新的技術革命和我們的對策》的重要講話,并在所加的按語寫道:希望各級黨委的負責同志,特別是做經濟工作的領導同志,用心看看。我們要考慮如何把這些現代化知識同我國現狀聯系來起來,加以研究和應用。那種對現代科學知識缺少興趣而以內行自居的態(tài)度,是對“四化”建設不利的。*趙紫陽:《應當注意研究世界新的技術革命和我們的對策——趙紫陽同志1983年10月9日在國務院召開的一次小型座談會上的講話》,《經濟工作通訊》1984年第1期。
按照第一次對策討論會的安排,一方面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有關部委、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高等院校分別就相關專業(yè)領域組織專家開展更為細致的研究。另一方面,對策研究小組完成了綜合對策討論稿的起草工作。緊接著,1984年1月,對策領導小組組織200多名專家討論了綜合對策,并分組起草了微電子和計算機對策、光纖通信對策等8項對策。*《迎接新的技術革命——新技術革命知識講座》,第28頁。3月13日,對策研究小組向中央領導人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就對策的基本思想和目標,新興技術、新興產業(yè)同傳統(tǒng)產業(yè)的關系,跳躍階段和縮短差距,怎樣改革,怎樣起步以及后續(xù)行動等問題作了匯報。3月16日,《紅旗》雜志發(fā)表了馬洪《抓住機會,迎接新的技術革命》一文。文章指出:“事實表明,原來比較落后的國家,如果實行恰當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和技術政策、產業(yè)政策,就有可能在后來發(fā)展中取得領先地位。我國現在雖然還比較落后,但決不意味著永遠落后?!?馬洪:《抓住機會,迎接新的技術革命》,《紅旗》1984年第6期。
1984年3月24日至30日,國務院組“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第二次對策討論會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各部委、中科院、社科院、有關省市的領導、專家、學者約270多人參加討論。*《“ 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 討論會會議簡報》 第1期 (1983年11月24日), 科技部科技促進發(fā)展研究中心《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軟課題檔案資料。本次會議開始由務虛轉向務實,著重對《新的技術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的匯報提綱》,以及《關于傳統(tǒng)工業(yè)技術進步的對策》《關于加速發(fā)展微電子和計算機產業(yè)的對策》《關于加速建設和發(fā)展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的對策》《關于加速光導纖維通信技術發(fā)展的對策》《關于發(fā)展新材料技術的對策》《關于發(fā)展航天技術產業(yè)的對策》《關于發(fā)展生物技術的對策》《關于發(fā)展機械電子技術的對策》等 8項具體對策的起草稿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與修改。相對于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具有三個特點:(1)參會人員的涉及面進一步拓寬。例如,武漢市在第一次會議時并不是應邀參會單位,但到第二次會議時就接到了參會通知。(2)與會代表對關于科技和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如何相互促進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非常深入的討論,涵蓋了體制改革、國民教育、引進人才、建立智密區(qū)等諸多領域。(3)相對于第一次會議的嚴格保密要求,這次會議對外公開,開始形成政府主導討論與民間自發(fā)研討協同推進的局面。
1984年3月30日,國務院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擴大會議,各部委負責人共70余人聽取了對策小組的匯報。1984年5月20日,《新的技術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的匯報提綱》(以下簡稱《匯報提綱》),連同8項具體對策的附件,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全國?!秴R報提綱》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著重對世界新產業(yè)革命的形勢和中國現有國情進行具體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礎上,第二部分首先提出了對策的總目標是“促進實現十二大提出的經濟發(fā)展任務,并為四個現代化的高度發(fā)展奠定基礎”,并從9個方面闡述了對策的基本內容。第三部分指出了技術發(fā)展的5個重點方向:第一,利用世界新的技術革命成果,加速中國傳統(tǒng)產業(yè)的技術進步;第二,把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yè)列為經濟建設的一個戰(zhàn)略重點;第三,重點是抓信息材料、能源材料和特殊條件下使用的結構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第四,積極發(fā)展航天技術、核技術和海洋工程;第五,逐步建立起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生物技術新產業(yè)。第四部分提出了制定技術和經濟密切結合的專項規(guī)劃、試行管理體制改革、試辦新興技術新興產業(yè)密集的小經濟區(qū)、實行扶持發(fā)展的經濟政策、允許集體和個體經營新興產業(yè)、持續(xù)研究對策等10項必要政策與措施。*《新的技術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的匯報提綱》(1984年4月28日),科技部科技促進發(fā)展研究中心《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軟課題檔案資料。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匯報提綱》的通知還指出:“各級領導干部必須以高度的熱情,跟蹤、了解、研究當代科技發(fā)展的最新動向,并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聯系起來思考問題,絕不能對世界上新的發(fā)現、新的發(fā)明、新的變化閉目塞聽?!?《國務院關于印發(fā)〈新的技術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的匯報提綱〉的通知》(1984年4月28日),科技部科技促進發(fā)展研究中心《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研究》軟課題檔案資料。至此,政府層面主導的對策研究告一段落。這次對策討論對于中國隨后出臺的一系列科技戰(zhàn)略政策,包括一些具體的規(guī)劃如《十五年(1986—2000年)科技規(guī)劃》《“七五”科技發(fā)展計劃》都產生了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自1984年初,在中央領導的積極倡導與帶動下,各地區(qū)、各政府部門開始結合自身情況就新技術革命條件下經濟社會如何發(fā)展展開一系列的對策研討。各學術團體和行業(yè)協會也開始利用各種集會、專題研討會、講習班、座談會等形式參與討論如何應對世界新技術革命。
1984年3月10日,為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關于對干部進行新技術革命知識教育的指示精神,由中央組織部、勞動人事部、國家科委、中國科協、中直機關黨委和中央國家機關黨委6個單位聯合為中央和國家機關司局級以上干部舉辦了“新技術革命知識講座”。時任國家科委主任方毅主持開學典禮,作了動員講話。整個講座分兩個階段開展:第一階段從1984年3月10日開始到5月中旬結束;第二階段從1984年8月2日開始到10月5日結束。在兩個階段的講座中,20名專家學者聯系國際經濟形勢和中國國情,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世界新技術革命產生的背景、特征、影響和發(fā)展趨勢;介紹了當今世界若干新學科、新技術和新產業(yè)的發(fā)展概況和基本知識,分析了中國可能采取的對策。中直機關和國家機關2000多名司局長以上干部參加了主課堂的聽課(包括部長級干部100多人)。全國大約有100萬名干部收聽或收看這個講座的錄音、錄像。*張敏求:《新技術革命知識講座結束》,《人民日報》1984年10月6日。為了使講座內容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兩個階段的講座講稿經整理后編成《迎接新的技術革命——新技術革命知識講座》一書,分上、下兩冊,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該書以142萬冊的發(fā)行量進入1984年中國十大暢銷書之列。同年6月2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注意研究世界新的技術革命和對策、把握時機迎頭趕上振興經濟繁榮社會》一文,把全國范圍內的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進一步推向高潮。
隨著講座內容的廣泛傳播以及各級政府層面倡導的宣講活動的開展,一些最初只在領導干部層和專家中傳播的新思想、新觀念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傳播開來,形成了大眾廣泛參與的全國性對策大討論。具體而言:其一,盡管政府主導在“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整個“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的進程是由政府和學術界協同推進的,知識精英的廣泛參與使得對策研討由最初的技術層面迅速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延伸至各個層面的思考。不少專家學者紛紛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從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哲學、法學等角度切入,對于此次新技術革命可能引發(fā)的社會變革與人類發(fā)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其二,全國各大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參考消息》《經濟日報》等從傳播中央指示精神的高度發(fā)表了大量關于介紹世界新產業(yè)革命浪潮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fā)達國家社會經濟發(fā)展情況的文章和報道。不少行業(yè)和地方媒體還結合本行業(yè)和本地區(qū)的具體情況在報紙上開辟專欄,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深入討論。例如,中共武漢市委的機關報《長江日報》曾于1984年10月開辟“關于試辦東湖技術密集經濟小區(qū)” 的專欄進行討論。其三,全國各大出版社自1984年至1988年翻譯出版了世界新產業(yè)革命相關專著160余冊*根據筆者對1984年至1988年間中國國家圖書館中文藏書數據庫檢索結果的統(tǒng)計。。有關情況大體分為4類:第一類是一些出版社在此期間集中翻譯出版了一系列國外關于世界新產業(yè)革命的著作,如《第三次浪潮》《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后工業(yè)社會》《未來的沖擊》等。第二類是各相關研究機構在廣泛研究世界新產業(yè)革命及國外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了一批較具參考價值與學術價值的資料,如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的《技術經濟參考資料》、中國科學技術情報所的《科學技術參考資料快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的《新技術革命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等。第三類是不少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一批當時學者研究新產業(yè)革命與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相關學術專著,如《新技術革命與管理現代化》《新技術革命與經濟科學》《新技術革命與軍事通訊》《世界新技術革命與我國大西北開發(fā)》等。第四類是一些出版社應廣大讀者要求出版了一些通俗易懂地介紹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科普類讀物,如科學出版社的《新技術革命叢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的《世界新技術革命淺說》、科學普及出版社的《世界新技術革命小辭典》等。其四,全國各學術期刊結合學術界開展新技術革命對策研討,在1984年至1988年間累計發(fā)表文章達到1380余篇*根據筆者對1984年至1988年間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結果的統(tǒng)計。,如《科學·經濟·社會》《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未來與發(fā)展》《世界經濟文匯》《社會科學》等期刊均開辟專欄發(fā)表了大量關于新技術革命的學術文章。這些都為當時社會各界了解世界新產業(yè)革命情況以及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濟社會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浪潮》在被列入“領導干部必讀書目”之后,其發(fā)行量出現“井噴式”增長,很快達到數百萬冊。不少人在后來回憶時曾講道很多當今中國互聯網行業(yè)的領頭人,當年都受過托夫勒書的影響。
“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是自中共高層發(fā)起組織的,初期具有明顯的政府運作和強力主導,后期逐漸形成了自覺主導與自發(fā)勢力、政府與民間、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互推進的發(fā)展態(tài)勢,由此新技術革命相關思潮在全國范圍內獲得了廣泛傳播。相較于政府高層主導的對策研討而言,全國范圍內的對策研討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就對策討論的主體看,從各級領導干部到專家學者、從青年學生到生產第一線人員都廣泛而熱烈地參與了這次討論。雖然討論的主題是針對新技術革命,但是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表現出了空前的參與熱情,不少學者從經濟發(fā)展、體制改革等角度對于中國的未來發(fā)展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和看法。從對策研討形式看,涵蓋了集會、專題研討會、講習班、座談會、出版刊物、宣講團以及邀請國外有關專家作報告等多種形式。在此期間,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由中國科協倡導、組織的現代管理知識講師團。他們曾深入到中央各部委和全國十幾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向各級領導干部和社會各界人士講授新技術革命知識,受到當地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廣大干部群眾的熱烈歡迎。*參見盧繼傳:《“智囊團”慷慨解“囊”、“決策人”虛心求“策”,中國科協現代管理知識講師團講課深受各地領導干部歡迎》,《人民日報》1985年4月19日。從對策討論的領域來看,高層主導的對策研究通常只涉及關乎國家發(fā)展的重大領域和關鍵行業(yè),而全國范圍內的對策研討幾乎涉及工業(yè)、情報、教育、醫(yī)藥等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甚至不少學者對勞動力就業(yè)問題、領導者的工作方式等問題也進行了具體的探討。雖然在大討論開始時,社會上和黨內對此曾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新產業(yè)革命的說法不科學,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甚至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有人認為帝國主義正是“垂死的、腐朽的”的時候,怎么還出現了“朝陽產業(yè)”?這簡直是美化帝國主義,是搞“精神污染”;有人認為新產業(yè)革命夸大了計算機的神奇作用,簡直是異端邪說;等等。但是,隨著大討論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深刻地認識到:世界上正在興起的這次新技術革命浪潮將會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
“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是改革開放初期,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zhàn),在中共高層的組織和號召下開展的一場全國范圍內的對策大討論。其演進歷程具有從政府主導到政府與學界協同推進再到大眾廣泛參與逐步波及的特征,并于1984年下半年到1985年達到高潮。80年代,整個中國開始了與世界經濟接軌、融合、同步發(fā)展的進程。在改革開放的起步上,“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為后續(xù)改革進程的推進發(fā)揮了重要的先導作用。
第一,“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開啟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主動應對世界新產業(yè)革命的挑戰(zhàn)的起點。此后30多年間,密切關注世界產業(yè)革命發(fā)展動態(tài),準確研判世界科技經濟大勢成為改革開放一以貫之的主題。特別是在兩次討論會上,與會人員較為系統(tǒng)地探討了高新科技及其產業(yè)在中國應該如何發(fā)展的問題,極大增強了中國政府和科技界對高新技術研發(fā)的重視和高新科技產業(yè)發(fā)展的認識。雖然,現在不少人在反思這次對策討論中提到:由于在當時沒有更大范圍內發(fā)動科學界、學術界進行深入的討論,使得我們對于當時世界高新科技及其產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估計不足。但是從后來的歷史發(fā)展來看,中央對于世界高科技產業(yè)發(fā)展的應對還是非常準確與敏銳的。*原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景安曾評論道:“現在看來,由于中國當時就做了戰(zhàn)略部署,我們沒有落后。抓住新技術革命,我們大大地發(fā)展了中國的新技術,我們和國外的差距大大縮短?!?周熙檀、傅利:《解密中國高新區(qū)》,《科學時報》2011年07月25日。1986年,由四位科學家提出的“863”計劃之所以在短短幾天內得到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的迅速批示,正是因為中央領導人自“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后一直持續(xù)關注世界新技術革命和產業(yè)的發(fā)展動向,并不斷深化認識的結果。*筆者對原國家科委副主任、“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吳明瑜的訪談(2017年9月21日)。
第二,“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使得中國政府進一步從國家戰(zhàn)略角度深入探討科技、經濟、社會三者的關系,并再次確立了科學技術在國家經濟振興中的戰(zhàn)略地位。雖然國家領導人在1982年10月就已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技術工作要面向經濟建設”的重要認識,但在當時社會各界對此還有不少質疑*對此,原國家科委主任宋健曾回憶和總結道: “科技體制改革并不像今天人們想象得那么簡單。當時很多人尚不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深遠意義,對中央提出的‘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方針存有疑慮。有些科學家認為科學的使命是認識世界,屬于哲學,高于政治、經濟、文化,怎么能‘必須面向經濟’?同時,經濟工作戰(zhàn)線上的很多同志也對科技如何進入經濟不甚了了?!焙涨邸⒊鸱接?《宋健: 科技體制改革的探索之路》,《科技日報》2009 年8 月21 日。。經過一系列討論,與會專家已深刻認識到:“現代技術革命作為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促使一些發(fā)達工業(yè)化國家出現了經濟結構生產組織與社會結構的顯著變革?!睔v時半年的對策討論從科技、經濟、社會三個方面深入地研究了科技與經濟發(fā)展的問題,提出了要制定技術、經濟與社會密切結合的規(guī)劃,為國家領導人的認識進一步轉化為中央決策層的共識并寫入《中共中央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起了很好的支持作用。*筆者對原國家科委副主任、“新的世界產業(yè)革命與我國對策”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吳明瑜的訪談(2017年9月21日)。此后,中國科技體制改革雖然歷經多次調整,但是一以貫之的靈魂便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第三,“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是政府層面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較為集中深入地探討體制改革問題的重要事件。雖然在此之前,政府與學界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開始反思舊體制的弊端,并且在不同范圍內進行過討論,但是在政府高層組織的會議中進行系統(tǒng)探討尚屬首次?!秴R報提綱》不僅在對策的基本內容中指出“加快新興產業(yè)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作為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并且在特殊政策中明確提出“試行管理體制改革”“試辦新興技術新興產業(yè)密集的小經濟區(qū)”“允許集體和個體經營新興產業(yè)”“為新興產業(yè)建立專門的投資公司,向地方企業(yè)和個人發(fā)行股票”等一系列關于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秴R報提綱》雖然沒有深入到具體執(zhí)行層面,但是為后續(xù)的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凝聚共識的作用。
第四,“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是在中共高層倡導和推動下,最初旨在研究迎接新技術革命的對策,后期在演進過程中事實上開啟了社會各界全面了解世界新技術革命發(fā)展態(tài)勢及西方社會經濟發(fā)展模式的過程。這對于剛剛結束封閉狀態(tài)的中國,意義十分重大。在80年代改革開放剛起步的時期,對加速發(fā)展的期待和“文化大革命”的反思都使得“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在中共高層的推動下迅速成為沖破長期以來思想禁錮的一個突破口。當時國人知識框架中沒有的詞匯,如“新技術革命”“信息革命”“信息技術”等,迅速成為當時社會流行的詞匯,給大家?guī)碛^念上的巨大沖擊。正如有人回憶說:“這幾個字是我們原來的知識框架中沒有的東西,給我們帶來了觀念上的沖擊,成為一時的流行用語。”*樊洪業(yè):《應該記下這段被消解和掩蔽的歷史》(2013年12月20日),長城企業(yè)戰(zhàn)略研究所未刊文稿??v觀歷史,可以發(fā)現,任何一次大的社會變革,都是以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為先導。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曾說: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的轉變在于思想意識。此次大討論實際上是中國捕捉住了迎接世界新產業(yè)革命挑戰(zhàn)的機會,讓社會各界在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之后又一次“睜眼看世界”,*方新:《新技術革命對策大討論是一場睜眼看世界的思想解放運動》(2013年12月20日),長城企業(yè)戰(zhàn)略研究所未刊文稿。這就為后續(xù)改革開放的推進起到很好的先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