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慶,匡君君
(中航通飛華南飛機工業(yè)有限公司,廣東珠海519040)
現在市場競爭主體,已經從以往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的競爭轉向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公司作為一個新生飛機制造企業(yè),供應鏈管理好壞成為公司能否順利、快速發(fā)展的關鍵要素。
供應鏈是企業(yè)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料開始,到半成品、成品,最后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貨商、制造商、銷售商、用戶連成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是企業(yè)基礎管理的整合及前向(供貨商)和后向(客戶)管理的延伸,企業(yè)基礎管理影響企業(yè)內部供應鏈管理,前向和后向管理關聯外部供應鏈管理[1]。
企業(yè)內部供應鏈管理包括供、產、銷、財務成本、質量、技術、庫存、人力資源、決策支持管理等內容。企業(yè)內部供應鏈管理的好壞直接反映了企業(yè)管理水平的高低、決策速度的快慢[2]。
在型號研制中,以項目總師負責總體統籌協調,生產部門下達生產計劃,采購等部門配合完成各項物資采購訂貨,而生產車間則依據生產計劃開展物料申請、裝配生產工作。
由于信息化手段的限制,生產計劃信息、需求信息、采購信息以及庫存信息無法實現實時共享,導致生產計劃變更無法及時得到響應,各類信息無法進行動態(tài)回饋,造成人員待工和管理成本增加,生產計劃與采購計劃脫節(jié)、現場物料需求與庫房供應難協調矛盾較為嚴重。
①生產準備周期長,往返取物料及物料短缺常導致空閑待工。工人依據主管工藝給的配套物料清單去庫房核實,如果有相應物料,則填寫領料單領用;如果沒有則無法領取,導致一項物料配套往返折騰多次,導致生產延緩。②庫房管理手段落后,賬物不符,易造成物料供給短缺,影響生產計劃決策和生產指令編制,造成計劃可執(zhí)行率低,加工工藝無法實現。③無法有效跟蹤車間物流進程及工序進度,生產響應能力低。生產車間同庫房中信息流通不暢、彼此信息隔斷,沒有形成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導致現場不了解庫房、庫房無法跟蹤現場進度。④被動的供給模式容易造成物料管理混亂、生產浪費、延誤加工,影響整個車間物流敏捷性和經濟性。
供應鏈管理強調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業(yè)關鍵業(yè)務上,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非核心業(yè)務由合作企業(yè)完成[3],依據公司目前的現實條件以及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必然存在著業(yè)務外包,以在研某通用飛機為例,所涉及的外包業(yè)務主要包括:原材料、標準件、成品采購,成型/膠接/裝配工裝訂貨,金屬件、透明件等外協。
2.2.1 原材料、標準件、裝機成品采購
該款機型所用原材料、標準件以及成品絕大部分采用國外標準,必然要求采購部門通過國內代理商或尋求國際合作獲得服務。尋求國際合作、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尚未成熟,需要彼此建立互信,在設計、生產、競爭策略等方面達到良好的協調。同時,因該機型處在研制階段,存在物料種類多、需求量少的情況,對采購周期和成本角度都是很大挑戰(zhàn)。
2.2.2 外協外包業(yè)務
復材零部件制造業(yè)務是公司發(fā)展的核心業(yè)務,配套的工裝設計制造則作為非核心業(yè)務委托供貨商完成。其他金屬零組件以及玻璃非金屬零組件的制造均由供貨商完成制造工作。對于外包供貨商的質量管控、交付進度管控,對于新生飛機制造企業(yè)是一大難題。
2.2.3 問題分析研究
從供貨商選擇準入、工藝能力鑒定到合格供貨商工藝過程控制、產品質量控制等整個外部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存在問題如下:
①周期控制問題。第一,采購物料交付進度不理想,尤其制造周期長、重要程度高、市場獲取能力差的關鍵物料經常脫期。造成對生產線的物料供應不及時,不及時供應的物料占總采購物料數量比例較高。第二,原材料、標準件、成附件采購因涉及到的標準種類多、采購數量少、有些是難采購項目,同大部分的國際供貨商又是第一次進行業(yè)務合作,沒有建立互利互信的合作伙伴關系,導致該部分采購任務難以推進。第三,對于工藝裝備,因前期飛機產品數模遲遲未定型,使得后續(xù)工裝設計拖延了周期;試制、試裝過程或在后續(xù)生產過程中暴露的工裝返修或返廠問題較為普遍。第四,因外協加工零部件供貨商在其原材料采購、標準件采購以及零件制造過程中存在次級供貨商管理協調難等問題使得外協加工嚴重阻礙了研制周期。②成本管控問題。第一,由于民用飛機研制特殊性,要求供貨商必須具備一定的資質,供貨商范圍就相對狹小,在價格談判中處于劣勢,討價還價能力弱。第二,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往往缺乏應變策略與應變能力,時間成本不斷超越采購可控成本,導致整體采購成本居高不下。
飛機研制階段,針對存在的問題,需要公司不斷改進和優(yōu)化供應鏈管理策略。
企業(yè)各層計劃的編制需要準確的信息資源,基礎數據、業(yè)務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完整性是計劃編制、調整、控制的基礎[4]。主進度計劃編制要基于項目總體安排或訂單要求合理制定;裝配排產計劃編制的信息來源包括:主進度計劃(交付時間)、MBOM(品種、數量、架次有效性)、工藝路線(工序配套、作業(yè)時間);采購計劃編制的信息來源包括:零件生產計劃(零件投產時間)、MBOM、物料的現有庫存(收、發(fā)、報廢數量)、已經下達的采購申請和采購訂單。各計劃的制定應該建立在企業(yè)良好的信息數據管控基礎上,通過實時共享有效的信息數據,確保企業(yè)信息供應鏈可以快速、及時、準確地反映物資供應鏈的狀態(tài)。
對于外部供應鏈的管理,最為重要的是同供貨商建立長期合作理念,以達到優(yōu)化成本和緩解交付壓力的局面。
①讓供貨商了解企業(yè)的生產程序和生產能力,使供貨商能夠清楚地知道企業(yè)需要產品或原材料的期限、質量和數量;向供貨商提供自己的經營計劃、經營策略及其相應的措施,使供貨商明確企業(yè)的希望,以使自己能隨時達到公司要求的目標;②企業(yè)與供貨商要明確雙方的責任,并各自向對方負責,使雙方明確共同的利益所在,并為此而團結一致,雙方共同為型號的成本和成功負責,以達到雙贏的目的。
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企業(yè)資源管理系統,實現采購與供貨商管理、產品庫存管理等有效管控、實施更新,合理地配置公司的有限資源。
建立ERP系統客戶訂單錄入和預測支持功能、物料需求計劃展開功能、產品庫存管理功能,能實現來自車間和采購部門的超期預警功能。建立采購與供貨商管理系統,實現對供貨商信息的全面實時掌控,在減少資金占用的前提下保障材料、零部件、成品等原料保質保量準時到位。
本文通過分析公司內外的供應鏈管理,詳細分析了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制造技術還必須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在先進的管理模式下才能在生產中充分發(fā)揮作用,將生產、物料系統在不同層面上有機地聯系起來,從系統化的角度出發(fā)去設計、分析、研究和改進原料供應過程,開發(fā)貫通生產、計劃和倉儲的系統,全力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