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增
【摘要】目的 針藥相須治療頸椎病,結(jié)合臨床辯證用藥,療效顯著。方法 本組頸椎病患者50例,都經(jīng)過臨安市各大醫(yī)院治療乏效者,筆者采用針藥相須為用,針刺、拔罐、艾灸大椎、陶道諸穴,加之辯證分型用藥,設(shè)15天為一療程,并設(shè)定經(jīng)臨安市各大醫(yī)院治療乏效為對照,肯定其治療效果。結(jié)果 50例頸椎病患者經(jīng)1~2個療程的治療,無效者僅2例。有效率為96%,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針藥相須,辯證用藥,能迅速改善臨床癥狀。
【關(guān)鍵詞】頸椎病;辯證論治;針藥相須
【中圖分類號】R68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1..02
1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臨床從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集本市各大醫(yī)院治療頸椎病乏效者50例。其病案記錄完整,處方立法齊全,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20歲,其中20歲至50歲40例,51歲以上僅10例;病程最長30年,最短5天;反復發(fā)作者45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文獻[1],臨床病例均經(jīng)大醫(yī)院CT和核磁共振檢查證實:(1)頸椎間盤突出或膨出;(2)頸椎退行性病理改變、頸椎反曲;(3)有椎基底動脈缺血征存在,以眩暈為主或有猝倒病史。
1.3 方法
1.3.1 中醫(yī)辯證分型
(1)氣滯血瘀型:由于外傷所致,脈絡(luò)破損,血液瘀滯;或病程日久,外邪留滯;或脾胃虛弱,久治不愈,氣血不足,血行無力,導致氣血瘀滯脈中。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頭、頸、肩、背及肢體疼痛、麻木,其痛多為刺痛,卻痛有定處并除按,以夜間為甚;嚴重者,可有手臂肌肉萎縮,肢端麻木,指甲凹陷,甲無光澤,皮膚干燥,時時發(fā)癢,甚者可有肢體拘攣、抽搐。全身癥狀可有頭昏眼花,視力模糊,少寐健忘,胸悶不適,甚者可有疼痛不安,面色少華等癥。望其舌,質(zhì)暗,邊有瘀斑;按其脈,多弦澀。本型多見于神經(jīng)根型的頸椎病,CT和核磁共振檢查可以證實,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經(jīng)脈,擬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桃仁、紅花、赤芍、川芎、路路通、白芷、羌活、柴胡、枳殼、炙甘草等;甚者可用化瘀除痹湯加減:當歸、川芎、紅花、劉寄奴、姜黃、路路通、羌活、白芷、威靈仙、桑枝、制南星、白芥子等;氣血不足,致氣滯血瘀者,可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當歸、赤芍、川芎、白芍、木瓜、地龍、桃仁、紅花、白芷、木香等。
(2)痰濕瘀阻型:本型是在氣滯血瘀的基礎(chǔ)上兼夾痰濕。臨床可見氣滯血瘀的癥狀外,還伴有痰濕體征,如頭昏目眩,心悸惡心,咳喘痰多,咽喉不利,胸悶脅脹,胃納不佳,大便溏瀉,肢體麻木,怠倦乏力,甚者神昏猝倒。舌脈兩證,可見舌體肥胖,苔滑白膩,脈多沉遲、濡弱。頸部可見,盼顧不利,頸肌緊張,活動受限,治擬去濕化痰,通絡(luò)散瘀。藥用導痰湯合四物湯加減:制半夏、陳皮、膽南星、枳實、茯苓、川芎、白芥子、當歸、赤芍、郁金等。如瘀重者,可加紫丹參、紅花、山甲粉;痰濕重者,加薏苡仁、蒼術(shù)。
(3)肝腎虧虛型:由于病程遷延,精血耗傷;或體質(zhì)差異,素陰虛液虧,均可導致“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肝”,從而形成虛痹。肝主筋,腎主骨,頸椎病實際上是筋骨為患,因而肝腎受累最著,這時已形成典型的本虛標實證。
其臨床主要癥狀有:頭昏眼花,耳鳴耳聾,頭腦脹痛,面紅而赤,口苦咽干,少寐多夢,急躁易怒,腰膝酸軟,一派陰虛陽亢證候,甚者,可有牽強拘攣,筋惕肉瞤,步履蹣跚,小便淋漓;更甚者,兩便失控,肢體癱瘓;望其舌,質(zhì)紅體瘦,苔凈(或少苔);按其脈,多弦細、弦澀、弦數(shù),治當滋水涵木,平肝熄風。方用虎潛丸加減:龜板、黃柏、知母、熟地、白芍、鎖陽、陳皮、木瓜、白芷等。如有頸部和肢體疼痛拘急者,可用芍藥甘草湯加減:白芍、木瓜、熟地、生甘草等,其效靈驗。
1.3.2 針灸
針灸大椎、陶道是治療本病的要穴,但是根據(jù)臨床癥狀還須加減施治。氣虛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章門以補氣(足三里可灸);血虛者,加膈俞、足三里以補氣生血;氣滯者,加期門、肝俞、行間以行氣止痛;痰瘀交阻者,加脾俞、章門、胃俞、中脘、豐隆、風池、內(nèi)關(guān)、膈俞,以健脾化痰濕;腎虛者,加太溪、腎俞、志室、關(guān)元(可灸)。臨床上常用俞募相配法,其中氣虛、血虛、腎虛者,施針時一般用補法。
關(guān)于補法:用徐疾結(jié)合捻轉(zhuǎn)提插補法1~2 min后,使氣到病所,間歇動留針20~30 min。
關(guān)于瀉法:用捻轉(zhuǎn)結(jié)合提插瀉法,同樣間歇動留針20~30 min。氣滯血瘀和痰瘀交阻者可用瀉法。臨床凡氣滯血瘀和痰瘀交阻型的患者針刺后,大椎、陶道兩穴可行拔罐療法,其療效顯著。氣虛、血虛、腎虛者可直接灸大椎穴1~2 min,同時可選擇性灸關(guān)元、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臨床可獲即刻效應。
2 結(jié) 果
一般經(jīng)1~2個療程的辯證論治及針藥相須為用,50例頸椎病患者,臨床治愈40例(臨床體征完全消失),6例顯效(臨床體征基本消失),2例有效(臨床體征明顯好轉(zhuǎn)),2例無效(體征無改善),有效率達96%。
3 典型病例分析
馬某,女,22歲,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王市鎮(zhèn)人。2012年5月14日初診。主訴:頸項不適連及肩背,從記憶開始就有,當體位不正時,便有惡心、頭昏、乏力等體征。近日,腰酸痛,帶下黃,有味,小腹作痛。望其舌,淡紅兼暗,苔薄黃;切其脈,沉細稍數(shù)(90次/分)。頸項不適是夙疾,帶下黃稠是新病。治當先標后本。辨證認為,似濕熱為患,仿止帶湯意(《世補齋·不謝方》)。Rp:茯苓、豬苓、車前子(包煎)、澤瀉、丹皮、川牛膝各10 g,旱蓮草、銀花、生山梔、黃柏、紅藤各6 g,綿茵陳、白茅根、蒲公英、土茯苓各15 g。3劑。
5月20日二診,帶下明顯好轉(zhuǎn),小腹已不痛。主訴:頭昏、乏力依然,續(xù)原方3劑。并囑去大醫(yī)院做頸部核磁共振檢查(MRI)。endprint
6月2日三診,帶下干凈,腰酸腹痛消失,市中醫(yī)院MRI示:C4-7,各頸椎體間盤膨出,硬膜囊受壓。辨證認為,舌轉(zhuǎn)淡紅而少苔,脈沉細緩,當從陰虛內(nèi)熱治。
(1)黃柏、知母、廣地龍各6 g,龜板、鱉甲、白芷、木瓜、赤芍、生葛根各10,炒白芍12 g,熟地15 g,(元胡、地鱉蟲各2 g、全蝎1 g)研吞。7劑(2)針灸:大椎拔罐、C3-7夾脊穴針刺(雙側(cè)用瀉法)。
6月8日四診,頸部感覺明顯好轉(zhuǎn),唯覺胸悶,心悸、少寐,考慮內(nèi)熱耗傷氣陰。
6月2日方(1)加麥冬、太子參、川石斛各10 g,合歡皮、柏子仁各6 g,銀花5 g,五味子3 g,3劑。
2)續(xù)針灸,大椎穴改用針刺。
至6月11日五診時,諸癥已消失,恒守原方5劑(6月8日方),續(xù)隔日一服,以鞏固療效。
至6月29日來訪,見臉色紅潤,體重增加5斤,納可,便通、夜安,胸悶、心悸一概消失,告臨床治愈。
按:本例首方,因患者腎氣不足,陰虛失守,胞脈空虛,濕邪乘虛而入,蘊而化熱,發(fā)為帶下,量多而有臭味,故以止帶湯加味治之而愈。三診時,核磁共振示(MRI):C4-7,各椎體膨出,硬膜囊受壓,卻舌已轉(zhuǎn)淡紅少苔,脈轉(zhuǎn)沉細緩。辨證認為,當從陰虛內(nèi)熱治,仿虎潛丸意,然虎骨在市場上已絕跡,故加全蝎、地鱉蟲等蟲類藥同樣取效。督脈為病,所謂“筋出槽,骨錯縫”,椎體間盤膨出,硬膜囊受壓,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交感神經(jīng)和椎動脈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故臨床表現(xiàn)為頭昏、乏力、惡心、胸悶、心悸等體征。虎潛丸加減用藥,其意在于因肝腎陰虧,精血不足,使其精血充沛,骨有所養(yǎng),腎水充足,肝陽下潛,頭昏、胸悶、心悸等癥狀隨之消失;加上與活血涼血及益氣安神藥同用,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變和恢復椎體間軟組織的彈性,促進炎性病灶的吸收和水腫的消失?!搬標幭囗殹睘橛?,同樣功不可沒。大椎穴針刺拔罐能使郁熱散、經(jīng)絡(luò)通、氣血行,醫(yī)圣張仲景曰“頸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jié)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筆者認為,針刺C3-T1夾脊穴,其理和大椎穴一樣,達到通經(jīng)活血,有“血行風自滅”的效應,故其效靈驗。
4 討 論
辯證論治始終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離開了這一原則,中醫(yī)將失去存在的價值。
從西醫(yī)角度看,氣滯血瘀的頸椎病和痹證沒有本質(zhì)上的差異,多見于神經(jīng)根型的頸椎病,癥狀以痛為主;痰瘀交阻型的頸椎病,多見于椎動脈和交感神經(jīng)型的頸椎病,在氣滯血瘀型的基礎(chǔ)上還增加了頭昏目眩,心悸及猝倒等癥狀;肝腎虧虛型的頸椎病,以筋脈失養(yǎng),肢體不協(xié)調(diào)為主要癥狀,如肢體顫抖,頭重腳輕,二便失控甚至癱瘓等癥狀,臨床表現(xiàn)為腱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陽性等體征存在。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很多,如中藥、手法、針灸、理療、手術(shù)等,今筆者提倡“針藥相須,內(nèi)外合治”的治療方法,其效甚佳。其實“針藥相須,內(nèi)外合治”自古有之。古人云:“醫(yī)不三世,不服其藥”。所謂三世者,“一曰《針灸》,二曰《神農(nóng)本草》,三曰《素女脈訣》?!睹}訣》所以察證,《本草》所以辯藥,《針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言醫(yī)[2]”。明代醫(yī)家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一書中更是直言,治療頸椎疾病,取大椎、陶道兩穴。陶道: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陽、督脈之會,“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瘈瘲,恍惚不樂[3]”。大椎: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躲~人》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年為壯?!爸鞣蚊浝邼M,嘔吐上氣,五勞七傷,乏力,溫虐痎虐,氣注背膊拘急,頸項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骨熱,前板齒燥[4]?!痹谂R床實踐,為盡快 減輕病人的痛苦,維持較好的治療效果,筆者在治療頸椎病時,采用了“針藥相須,內(nèi)外合治”的綜合治療手段,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今供臨床醫(yī)療同行驗證。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分會.眩暈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0,43(5):369-372.
[2] 段逸山,趙輝賢.醫(yī)古文[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1986:87.
[3] 明·楊繼洲著.針灸大成·第一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3:274.
[4] 明·楊繼洲著.針灸大成·第一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3:274.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