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
摘 要:建構(gòu)主義是認知主義在20世紀末的進一步發(fā)展,弘揚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發(fā)展性是建構(gòu)主義教學觀的主旨。教學過程的重心不是教師,而是學生,這是學生的學習。學生是建構(gòu)知識的主體,而教師在學生主動建構(gòu)意義的過程中擔任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在建構(gòu)主義教學理念的基礎上發(fā)展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關(guān)鍵詞:教學改革;閱讀;課堂;實用;高效
隨著信息時代、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新課程改革的號角早已吹響,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實用可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踐著語文課堂改革。
一、必備的“青青草”
“青青草”指的是班級的微型圖書室。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單托一部國文教本是歷練不出語文水平的。因而在學校的圖書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創(chuàng)設班級圖書室既有必要又實用可行。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沃土。它不但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寫作能力。調(diào)查顯示:語文成績穩(wěn)居優(yōu)秀水平的學生喜歡并常讀課外書的占到了90%左右,教師有意安排學生在課內(nèi)讀課外書的僅為9.5%左右,而在家讀課外書的僅占8%左右。因而,語文教師在課內(nèi)開設閱讀課已勢在必行,以固定形式為學生提供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必要可行。動員每生籌集圖書一到兩(其中必含一本字詞典)問題不算太大,本班籌集圖書五十本也不算難事,總共五十冊圖書供本班師生閱讀查用,既經(jīng)濟又簡潔實用。老師能夠欣慰地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觀場面”。
二、當好“牧羊人”
教材、圖書是牧場,學生是羊群,教師是“牧師”。三者的核心是”羊群”。
1.要“牧”好每堂課的“綱”,尤其是教學目標。使它具有全面性、層次性、可行性。既要面向全體,又要照顧個別,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推進,共同提高。
2.要“牧”好教材、圖書。要準確地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潛心研究教材,要吃透教材,做到“懂”“透”“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找準向?qū)W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教材、處理教材,師生共同窮根究底地挖掘和延伸教材以外的問題。充分利用好“青青草”微型圖書室,為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知識面的拓展發(fā)揮作用。
3.要“牧”好教法改革。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運用了探究式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做到了精講精練,同時加強了學法指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放映西沙群島美麗的圖片,有碧藍的天空、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種各樣的魚、有趣的海龜、棲息在茂密樹林中的鳥,再配以悠揚的古錚音樂,讓學生在視覺、聽覺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學生帶進一個如詩如畫的情境;
4.要“牧”好學生。
不要以為“小學生”“小”,就把他們當作裝知識的容器,做作業(yè)的機器,分數(shù)的奴隸,其實他們有能力、有激情,要信任他們,鼓勵他們,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探究學習,他們是樂于研究,勤千動手的。在學習《翠鳥》、《杏兒熟了》等文時,讓他們通讀全文,每人自出五個討論題,之后分組分析解答,結(jié)果他們分析解答得有時候比老師好,令人不得不驚嘆“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了。使筆者深深體會到:“他們是有情感、有體驗、有獨立人格、有尊嚴、興趣及價值觀的生命個體,是潛藏著豐富的創(chuàng)新資源的生命個體”。不是只“應試”和“接受評定的對象”。筆者能引導,喚醒、幫助每一個學生有效地學習,使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等得到盡可能充分地發(fā)展。
師生關(guān)系寬松和諧,合作互動,磨合切磋,教學相長,切實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使語文課堂真正高效地運轉(zhuǎn)。
三、敢越“雷池”一步
課堂就是“雷池”。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可謂是足不出戶的閉門造車。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是人與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為廣泛,我們可以將語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用生活印證語文,筆者特意讓學生越這”雷池”,以培養(yǎng)和刺激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帶他們走進生活,體味生活,感悟生活,真正地理解生活,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課文、文章,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感人肺腑的習作來。因為“課文無非是例子,生活才是源泉”。比如,當我們學習《趙州橋》、《人民大會堂》后,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三單元的習作訓練是:先讓學生參觀當?shù)氐哪撤N建筑物,然后寫下來。我想,本地的”南湖大橋”是再合適不過的觀察實體,于是帶領學生觀常巍巍的拱橋,目睹干涸的河床,領略凋零的樹木……讓他們切身感受“天天河邊走,怎么不濕鞋”的隱隱痛楚!
四、共同“結(jié)網(wǎng)”
語文課堂改革,是師生靈活多樣、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處理文章的實踐活動,而學生作文是文章的雛形,因而教會學生作文是語文老師的重要職責。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除了教給學生作文的基本常識之外,老師必須寫下水作文。師生在同一道起跑線上,同堂同題作文,實彈演練,榜樣示范,共同“結(jié)網(wǎng)”,比速度、比質(zhì)量、比同異、找差距,從而起到一石擊起千層浪的作用。
總之,建構(gòu)主義的教學理論與語文新課程、語文新課標在理念上是相默契的,在實踐中自覺運用這些策略,能有效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提高將大有幫助,語文教學的改革也就能落在實處,新一代的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樹立起建構(gòu)主義的語文教學觀,這既是適應時代的需要,也是緊跟教育的主流。
參考文獻:
[1]石新華[1].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J].教師,2010,(17):26-27.
[2]馬占軍.小學語文閱讀建構(gòu)主義課堂教學初探[J].中華少年,2017,0(12):84-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