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菁菁
朝飛暮卷,云霞翠軒,坐在大巴上初訪紹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汩汩渠水,以及遠方薄霧中綿延的黛色群山。此刻的紹興與江南許多小城的樣貌如出一轍。 提及江南,我經(jīng)常會想起鸞歌鳳舞、商賈云集的秦淮河畔,在那里笑聲與歌聲交織;有時我也會想到一條煙雨空蒙的小巷,在那里相思與遺憾纏綿。似乎世間所有最快樂與最悲傷的事都凝結在江南。
當我從車上下來,親自用雙腳丈量紹興的土地時,我逐漸領悟到良辰美景之外回轉在城內的簡樸而復古的韻味。越城區(qū)的長寬約莫不過十里,四條環(huán)城大街將它包裹起來。其間,隱藏在濃郁樹冠中的有魯迅故里、秋瑾故居、沈園等一處處名勝古跡,臨近水渠的地方,白墻黑瓦的民居疏疏落落,幾條烏篷船泊在岸邊,穿著拖鞋的老人正在河邊搓衣服。
紹興有別于其他江南古城的,便是繾綣在城里的深厚的人文氣息。許是上古時期大禹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這方水土,抑或是越王勾踐建都紹興臥薪嘗膽,使這里人杰地靈??v覽華夏五千年,不論是吟詩弄墨的風流雅客,還是胸懷天下的鐵血志士,皆曾薈萃于此,正如毛主席所言“鑒湖越臺名士鄉(xiāng)”。
城區(qū)不遠處便是人煙稀少的山脈,漫山遍野都被植物染上了翠色的墨汁,腳下每一株綻放的小花都是一個娟秀靈動的生命。滿眼的“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讓人仿佛感受到東晉的謝靈運徜徉于鐘靈毓秀的山水之中,松花釀酒春水煮茶,山水詩派應運而生。我們身著漢服于蘭亭曲水處飲酒賦詩,在樹蔭下用毛筆在石磯上恣情書寫,想必當年王羲之也是在這山中水畔大宴賓客,微醺中信筆揮毫,一闋《蘭亭集序》流傳千古,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文人的造訪,使山中風景皆流淌著靈秀的悠悠古韻,而文人也正因遇到了此山此景才吟誦出那些千古名句。紹興城邊,人與地的交融孕育出了古代文學的累累碩果。
時光跨越了千年,紹興城仍不改芳華。辛亥革命前后,這里依舊是英雄的故鄉(xiāng)。游覽前,從魯迅筆下的烏篷船、烏氈帽、烏干菜等意象中,我領略到了紹興獨特的風土人情。先生著《吶喊》時已然游歷過仙臺、東京、北京等地,而小說的字里行間仍流露著濃濃紹興味兒,從咸亨酒店的茴香豆到魯鎮(zhèn)的社戲,足見故鄉(xiāng)情結已扎根于先生心底。探訪魯迅故里,從井然有序的深木色家具中不難看出先生嚴謹莊重的家風,百草園如往昔般朝氣蓬勃,松軟的菜地中長著一排排圓乎乎的菜,我不禁脫口而出:“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三味書屋的竹門內,正中的牌匾下面便是那肥大的梅花鹿的畫像,刻著“早”字的書桌靜立在書房中。魯迅生在紹興,長在紹興,為父親買藥,刻苦讀書,肩負起家庭的重擔,后來這種責任感逐漸演變成深厚的家國情懷。最終,魯迅成為景區(qū)門前那四個渾厚有力的金色大字——民族脊梁的代表。同時,他也把紹興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與魯迅同時期的還有“鑒湖女俠”秋瑾。故居和暢堂是她曾經(jīng)生活、學習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從日本留學歸來后,秋瑾應邀主持紹興大通學堂,為民主革命培養(yǎng)人才。想當年,秋瑾就是在這座白墻黑瓦的住宅內夙興夜寐,伏案攻讀經(jīng)史書籍,奮筆寫下憂國言志的詩文。生長在紹興,革命的一腔熱血在紹興翻涌凝聚,最終也在紹興古軒亭口從容就義。她在提審供詞中寫下流傳百年的遺墨“秋風秋雨愁煞人”,她的一身俠骨和剛烈的民族氣節(jié)長留紹興,經(jīng)久不衰。
紹興不但有江南如夢如詩般的浪漫,更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名流志士。它在時代的風雨中歷盡滄桑,卻依舊頷首靜默,深沉不語。烏篷船仍在溝渠里擺蕩,紹興是名士心中永遠的故鄉(xiā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