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40年前的1978年12月,從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開始,我國建立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yè)生產方式,農業(yè)生產、農村面貌、農民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從統(tǒng)計數據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存收入遠遠高于農村居民人均存收入。
一、我省農民收入現狀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我省農民收入正朝著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不再局限于務農收入,農民的家庭收入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仍有較大的提高空間,部分農民家庭收入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我省農民總體來說主要依靠一下四大類收入:
1、經營性收入也稱農業(yè)收入,主要源自種、養(yǎng)殖業(yè)的生產、加工和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63.11%、63.54%、54.31%;
2、工資性收入即務工性收入,主要源自農民外出打工收入,占比分別為20.93%、20.25%、20.54%;
3、財產性收入,主要源自農民出租自家的宅基地、房產、土地機械等的收入,占比分別為0.049%、0.047%、0.048%;
4、 轉移性收入,包括在農業(yè)補貼、養(yǎng)老低保、臨時救助等,占比分別為11.059%、11.48%、20.31%。
從上面占比分析,農村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經營性收入和務工性收入。
二、影響農民收入因素分析
1、就業(yè)因素,很多農民把土地租給種田大戶、租賃公司,涌向勞動力市場從事低技術工作,然而中小企業(yè)、服務業(yè)等文化、技術要求較低的產業(yè)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經濟形勢不樂觀的背景下,就業(yè)需求也隨之下降。
2、農業(yè)效益低,我省糧食生產的“十二連增”, 對于農民收入的提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然而, 糧食增產后農民增收面臨的問題依然突出。一方面,由于我省糧食深加工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糧食大量進口,擠占了糧食市場,農民議價意識和能力有限,加大了糧食售價大幅提高的難度。
3、能力不足,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綜合素質較差。市場對非熟練工人的需求是有限的,這就限制了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yè)機會的獲取和工資的提高。
三、農民收入內生動力機制存在的問題
1、農民素質差、文化低、技術水平落后,受教育程度、綜合素質制約其掌握技能、技術的能力,剩余勞動力不能快速有效的適應市場需求,只能從事低收入、高強度的勞動。
2、視野狹窄,缺少吃苦耐勞精神,不缺吃少穿就是生活目標是廣大農民普遍的想法和普遍的生活態(tài)度。
3、缺少帶頭人,無人引領,廣大農村一般以一家一戶為主體經濟形式,富,富一個家族;窮,窮一個姓氏。
4、缺少政府的教育宣傳和引領,政府對農民在養(yǎng)殖、種植技術的培養(yǎng)上、專業(yè)技能的培訓上、法律知識的普及上,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遠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四、農民收入內生動力機制對策與建議
1、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就要從整體上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將職業(yè)技術培訓納入農村中、小學教育體系,從小培養(yǎng)各種技能,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尤其加強培養(yǎng)養(yǎng)殖技術、種植技術以及農用機械的興趣。
2、 讓農民見識廣闊,就要利用互聯網、電影、電視等宣傳工具讓廣大農民獲取更多信息,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升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和水平。
3、轉變小富即安,孩子老婆熱炕頭的落后思想和守舊觀念,增強農民吃苦耐勞精神,提升農民致富的信心。
4、獎勵引領農民致富的帶頭人,在政策、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優(yōu)惠。
5、加大政府宣傳力度,普及法律、法規(guī)知識。
農民增收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社會大變革的今天尤其復雜,農民的內生動力是增加農民收入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來自自身的需求、沒有自己的需要致富是無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