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卓
水稻白葉枯病是水稻上主要病害之一,也是一種檢疫性病害,對水稻危害性很大。白葉枯病主要發(fā)生于葉片及葉鞘上。初起在葉緣產生半透明黃色小斑,以后沿葉緣一側或兩側或沿中脈發(fā)展成波紋狀的黃綠或灰綠色病斑;病部與健部分界線明顯;數(shù)日后病斑轉為灰白色,并向內卷曲,遠望一片枯槁色,故稱白葉枯病。
1.發(fā)病特點
白葉枯病病原是一種黃單胞桿菌,菌體兩端鈍圓,短桿狀極生單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為好氣菌,最適宜溫度為28~30℃。水稻發(fā)病后,引起葉片干枯、秕實率增加、米質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減產10%~30%,嚴重的減產達50%以上。凋萎型白葉枯病造成死叢的現(xiàn)象,損失更甚。發(fā)病輕重主要視品種的易感性、氣候條件和水稻的孕穗至抽穗期是否處理適宜而定。稻草和谷殼中存活的病菌,隨流水傳播到秧苗。稻根的分泌物可吸引周圍的病原,細菌向根際聚集,然后從根部、莖基和葉片的傷口或葉片的水孔浸入,到達維管束,在導管中大量增殖,一般引起典型的癥狀。如果只沿中脈侵入,則引起中脈型癥狀。侵入到維管束的病菌大量增殖并擴展到其他部位,形成系統(tǒng)性感染。初次侵染稻田的菌量都比較少,且由于溫度低,繁殖速度慢,所以除南方稻區(qū)的后季稻外,一般在秧田苗期不表現(xiàn)癥狀。
2.環(huán)境條件
水稻白葉枯病發(fā)生流行的前提,首先是要有足夠的菌源,至于流行程度的輕重則受氣候、水肥管理、品種感病性等多種因素影響。
2.1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條件中,肥水對白葉枯病的影響最大,氮肥施用過多、過遲,造成適宜發(fā)病的小氣候,并有利于病菌的生長增殖。在氮素適量時,增施磷鉀肥可減輕發(fā)病原體。大田串灌、漫灌都能直接促使病害傳播,而長期浸泡在深水中的稻株,對發(fā)病影響更大,這主要是田間濕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深灌并能增加土壤有毒物質的積累,促使稻株抗病力下降,拔節(jié)后深灌發(fā)病更嚴重。因此,適時適度烤田對防治白葉枯病非常重要。
2.2水稻的抗病性
水稻品種間對白葉枯病的抗病性存在很大的差異,一般秈稻抗病性最弱,粳稻較強,糯稻最抗病。
2.2.1早、中、晚稻的抗性不同,早稻感病最高,晚稻最低。抗病品種的抗性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從抗性品種中進行系統(tǒng)選育可以得到高產抗病的品種。
2.2.2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抗病力也不同,幼穗分泌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一般分蘗以前比較抗病。苗齡越小越抗病。同一品種苗期表現(xiàn)的抗病性大多與成株期抗病性呈正相關。在植株形態(tài)上,葉面較窄、挺直的品種,往往抗病性較強。凡稻株上葉片水孔數(shù)較多的較易感病,感病品種的總氮量尤其是游離氨基酸含量高,還原糖含量低,碳氮比例小,多元酚類物質少,抗病品種正相反。
3.預測 預報
3.1設立大田預測圃觀察病期
在常發(fā)病田塊,選擇低洼肥沃的田塊,種植當?shù)赜写硇缘母胁∑贩N及主要栽培稻種,多施氮肥和長期灌溉,制造適于發(fā)病條件。在常年發(fā)病始期勤檢查,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對急性型病斑出現(xiàn)(病葉上菌膿較多可按雨量、雨日、暴風等)情況進行預報。
3.2用噬菌體檢測田間菌量
稻田水中的噬菌體消長與病菌的消長是一致的,即病菌開始繁殖增加,噬菌體也隨之上升,病菌數(shù)量減少,噬菌體也隨之降低。如定期測定稻田水及稻株中的噬菌體的消長,則能了解白葉枯病的動態(tài),及時指導防治。
4.防治方法
4.1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用水,在施肥上應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及巧施穗肥,要氮磷鉀綜合施用,以增強植株抗病力。要做好渠系配套、排灌分家、淺水勤灌。
4.2化學防治
水稻拔節(jié)后,對感病品種要即早檢查,如發(fā)現(xiàn)發(fā)病中心,應立即施藥防治;感病品種稻田在大風雨后要施藥。發(fā)病初期,對稻苗噴20%氟硅唑咪鮮胺800~1000倍液,注意觀察變化視病情可隔5-7天施一次。發(fā)病中期,20%氟硅唑咪鮮胺1000倍液+2%氨基寡糖素1200倍液, 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