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啟發(fā)式教學就是帶著學生從已知探索未知的教學方式。找出學生的已知部分,針對設計出問題,通過預習反饋的方式就能使學生達到未知領域。語文教學中批注、復述、舉例、摘要、對比、討論以及各種語言活動都具有啟發(fā)的功效,而“問”是啟發(fā)最重要的形式。真正踐行啟發(fā)式教學,就必須堅持多用歸納法,盡量少用演繹法的原則。
關鍵詞:啟發(fā)式教學;問;歸納法
一、 啟發(fā)式教學的含義
啟發(fā),就是從已知到未知、從所學到將學,詳細地說,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從已知摸索出未知、從所學探討出將學的一種學習方法。怎樣從已知到未知、從所學到將學呢?關鍵是要搞好預習。一般以為,預習就是讓學生看看書,把明天要學的翻上幾遍,而學生大多也就是隨便翻翻,瞄上幾眼而已;而我以為,要預習,就要充分預習。充分預習,就不僅僅停留在字詞上,而是要有針對性、目的性。一句話,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這就是,讓學生帶著一兩個關鍵性的問題去看書,去做作業(yè),反饋回來,經(jīng)過批改,對學生的情況了然于胸,而后再上課堂,往下延伸。這個問題不但應該是學生憑借自身的努力能夠完成的(即已知,或者是以前所學過的),而且必須是憑借這個問題能夠完成文章的重點(即未知,或者說是將要學的)。舉例來說,《孔乙己》一文的重點是“體會精巧含蓄的布局”,可以針對性地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魯迅是如何用短短的三千字寫出孔乙己悲慘的一生。學生有答側面描寫的,有答鋪墊的,有答第一人稱寫法的。把學生所知所寫的加以綜合并落實到文中,不就正是文章的重點?這樣,學生不但理解掌握得深刻,而且確實啟發(fā)了學生的智力。又比如本課,如果直接講科舉制的毒害,學生一般很難理解;如果這樣設計問題:在當時的社會中,孔乙己處于一種什么地位,學生都能答出備受欺凌、嘲笑,從而就可以追問: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這樣的社會地位,學生的回答幾乎是異口同聲。由此看來,要想上課啟發(fā)得法,首要在于扎扎實實地搞好預習;而要搞好預習,關鍵在于巧妙地找出哪是學生的已知部分(而且在每一篇課文中必然存在著),從而憑借這個已知達到未知。而從已知達到未知,就是最佳的啟發(fā)。正如楊振寧先生所說的學習方法,一類跟著導游參觀城市,所獲一定不多,一類自己拿著地圖尋找領略城市風光,所得必然多多,而讓學生自己抓住已知走向未知也必定能夠欣賞到無窮的美景。
二、 “問”的關鍵
學問,學問,學在于問,教也在于問。問是啟發(fā)最主要的形式。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問,一種是教師啟發(fā)誘導學生來問。
先談教師問。有些老師也在問,但他問的多是常規(guī)性的問題,最愛問的是“對不對”“是不是”。這恐怕就不是問,因為根本無啟發(fā)可言。更多的老師則是機械地、對號入座式的提問。先把答案告訴學生,然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處、找根據(jù)。這種問法與其說是啟智,不如說是抹殺。更為嚴重的是大多數(shù)的老師所采取的問答方式是一問一答,忘記了大部分的學生。而我所說的教師問,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為一問多答,二為問一問而關全篇。所謂一問多答,是指通過全體學生筆答、教師巡視點撥擇優(yōu)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訓練的問答形式,從而改變仿佛是為某幾人而上課的舊局面。實踐證明,這種方式確實打破了個別人“獨霸天下”而使“三國鼎立”乃至形成“五胡十六國”的新局面。一言以蔽之,優(yōu)秀的學生必然會增多。所謂問一問而關全篇,是指所提的問題必須要有思考價值,并且能夠通過這個問題進而理解全篇課文的重點難點。舉例來說,《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的重點是“體會結構特點”,如果照直講,就是劃分段落層次;而若這樣設計問題:為什么這篇小說特別吸引人,學生極感興趣,眾說紛紜,老師趁勢引導學生留意“兩次似緊而松”的結構安排,點出“問、救、打”的情節(jié)發(fā)展,小說的重點迎刃而解??梢哉f,問一個關鍵的問題,勝過十分鐘的口干舌燥。問能關涉全篇,講課必定能夠事半功倍,舉重若輕。所以說,教師問的首要任務在于精心設計問題。
再談教師啟發(fā)學生來問。它不同于學生的自由提問;學生的自由提問固然不錯,但通過教師示范啟發(fā)誘導學生來問,效果會更好。舉例來說,在講授《〈還鄉(xiāng)夢〉自序》時,先讓學生針對第一段自由提問,學生只能問一些知識性的問題,而當老師示范后,學生所提的問題都和語文相關,并且有些問題超出了課后的練習。顯然,教師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示范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問,誠如李政道先生所言,學問,是學問,不是學答。
問是啟發(fā)最主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手段都具有啟發(fā)的功效。如批注,可使學生邊看邊想;如復述,讓學生學習分析整理;如聯(lián)想,讓學生自己往下引申;如舉例,讓學生去舉一反三;如對比,讓他們自己選擇比較;如摘要,由他們自己去歸納總結;如討論,讓他們暢所欲言,“高談闊論”,拓展思維;如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像辯論會、演講會、課本劇,無不使學生提高能力,開啟智力,等等,老師都應經(jīng)常性地全面靈活使用。當然,對于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篇目,必須使用不同的方法,需要因材施教。
三、 一條根本性的原則
楊振寧先生在《談學習方法》一文中說道,中國人的學習方法是演繹法,美國人的學習方法是歸納法。兩種方法的優(yōu)劣已經(jīng)為人熟知,但到現(xiàn)在,很多人抱住舊的傳統(tǒng)不放手,并沒有引以為戒。要想真正實行啟發(fā)式教學,就必須時時、處處記住這條根本性原則:多用歸納法,少用演繹法。在講每一篇文章時,都應記住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而不是從概念開始,從答案開始。在講每一個單元時,都應先講課文,后講單元知識,不能為圖省事,先把知識講完,利于自己上課。比如在學完三篇戲劇后,由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戲劇的共性,那簡直就是水到渠成。要想真正使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千萬要記住:用歸納法來啟發(fā)學生。
從以上四個方面對啟發(fā)式教學所作的探討發(fā)現(xiàn),如何搞好啟發(fā)式教學,關鍵還在于理解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個教學思想。讓學生充分預習,一問多答,對學生施以多種形式的訓練,不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費心找出學生的已知,精心準備解決重點的一問,時時記掛著用歸納法啟發(fā)學生,不正是“以教師為主導”嗎?
作者簡介:
武敬芝,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銀川二十四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