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微
為了進一步驗證新美洲星在大豆生產中的增產、增效作用,為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特安排大豆新美洲星應用效果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嫩江縣試驗地點位于縣農業(yè)科技示范園區(qū),處于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試驗地前茬玉米,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4%左右。當地主栽大豆品種黑河43。北安市試驗地點位于北安市農業(yè)科技園區(qū),土壤為薄層黑土,有機質含量59.6 g/kg,含堿解氮280.0 mg/kg、有效磷61.8 mg/kg、速效鉀202 mg/kg,pH值6.6,前茬大豆。賓縣試驗地點民和鄉(xiāng)紅光村創(chuàng)隆谷物合作社。試驗大豆品種為東農252。
1.2 試驗設計
1.2.1 嫩江縣試驗點。采用簡單對比法,不設重復,共設4個處理:拌種,降低播種量10%(A1);拌種,降低播種量10%,葉面噴施新美洲星(A2);不拌種,常規(guī)播種量,葉面噴施新美洲星(A3);以不拌種、常規(guī)播量作對照(CK1)。每個處理面積110 m2。拌種用量為新美洲星原液(不加水)450 mL/hm2拌大豆種子75 kg/hm2,當地常規(guī)播種量為90 kg/hm2。葉面噴施:分別于花期和鼓粒期各葉面噴施新美洲星1次,每次用新美洲星1 500 mL/hm2;每次在葉面噴施新美洲星的同時,所有處理另噴施2%濃度的尿素。
1.2.2 北安市試驗點。共設3個處理:新美洲星原液450 mL/hm2拌種75 kg/hm2,初花期和結莢期各葉面噴施1次新美洲星1 350 mL/hm2,結莢期施尿素4.95 kg/hm2(B1);新美洲星原液450 mL/hm2拌種75 kg/hm2,初花期、結莢期和鼓粒期各葉面噴施1次新美洲星1 350 mL/hm2,結莢期和鼓粒期施尿素4.95 kg/hm2(B2);空白對照區(qū),分別于花期和鼓粒期各葉面噴施1次與處理B2 等量清水或尿素液(CK2)。不設重復,每個處理8行區(qū),行長120 m??瞻讓φ諈^(qū)設計播種量36.8萬株/hm2,美洲星處理區(qū)播種量下調至34.5萬株/hm2。各處理間參試品種、播期、整地與施肥種類、數量、田間管理等措施一致。
1.2.3 賓縣試驗點。共設3個處理:拌種,降低播種量10%,于花期追施尿素75 kg/hm2。于花期、鼓粒期各葉面噴施新美洲星1 500 mL/hm2+2%濃度的尿素(C1);分別于花期和鼓粒期噴施常規(guī)葉面肥(C2);不拌種,常規(guī)播種量,分別于花期和鼓粒期各葉面噴施與處理C1等量2%濃度的尿素(CK3)。不設重復,各處理面積為546.67 m2(4條壟,壟長500 m,寬1.1 m)。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嫩江縣試驗地各處理生育進程只有成熟期略有差異,其他各生育時期均無差異,播種期、出苗期、開花期、黃熟期分別為5月17日、6月5日、7月9日、9月13日;噴施新美洲星的處理A2、A3的成熟期(9月27日)比未噴施處理A1、A4(9月24日)晚3 d,生育日數為115 d,比未噴施的112 d延長3 d。田間觀察大豆葉片顏色,噴施新美洲星處理的大豆葉更深綠,且進入黃熟期以后,綠色葉片比對照多20%左右,持綠期延長5~7 d,葉片功能期延長。
2.2 生物學性狀
于大豆成熟期收獲前,每個處理取5點,每點2 m2,調查各處理的生物學性狀。由表1可知,使用新美洲星處理的大豆株高、單株粒數、百粒重均比對照有所增加。
2.3 產量
經測產,使用新美洲星處理的大豆比對照增產8.5%~17.8%,其中拌種+葉噴處理增產顯著(表2)。
2.4 成本及效益分析
經分析,使用新美洲星的各處理純效益比空白對照增加448.5~933.6元/hm2,拌種+葉噴2~3次,投入產出比高(表3)。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新美洲星在大豆上使用,能夠增加大豆的株高、單株粒數、百粒重,提高大豆單產,增加大豆的純效益。從經濟角度考慮,以采用新美洲星拌種、播種量比當地常規(guī)播種量降低10%、大豆開花期和鼓粒期各葉面噴施1次,純效益最高,為新美洲星使用的最佳方案,建議擴大范圍進行田間示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