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遂濤
讀完林筱聆的中篇小說《吃歲》,我的腦中不由得浮現(xiàn)出雨果的一句詩:“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庇浀米x中學(xué)時追一部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里面常出現(xiàn)這句話,印象深刻,也深為震動。年歲漸長,漸漸意識到這不過是詩人的期許,現(xiàn)實中蠅營狗茍的人何其之多,其心靈怎比得過海洋和天空的寬闊?
可是,如果一個人能夠不斷提升自己,打開自己的心靈,其寬闊又豈是海洋和天空所能比擬的?
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林筱聆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個被怨恨堵住了心胸的“父親”形象。按照小說里的說法,是仇恨在他的身體上切開了一道縫,“再多的美好和幸福都會從那道縫里一點點漏掉?!?/p>
這個父親嗜酒,脾氣暴躁,盡管經(jīng)營茶園取得了成功,可是對往事的耿耿于懷讓他無法獲得片刻的安寧和幸福。怨恨像毒蛇一樣纏繞著他,隨著他從青年步入中年,直至進入老年,且像窖藏過的老酒,愈來愈濃烈。
讀小說的時候,我忍不住也會質(zhì)疑,如果只是小說中提到的那兩個原因,父親至于那么難以釋懷嗎?因為與父親相對應(yīng)的,是“叔父”的包容。知道父親身世真相前的叔父,發(fā)現(xiàn)太祖母在抓鬮決定誰考大學(xué)這件事上作弊后,應(yīng)該有更多的怨恨和不滿,可是小說中寫到他并沒有,他的包容心來自哪里?
我這么寫,猛然發(fā)現(xiàn)沒讀完小說的讀者可能會看得一頭霧水。一頭霧水就對了,這就是我想達到的效果。因為林筱聆在小說中也很善于這樣做,這就叫作設(shè)置懸念。
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設(shè)置懸念無疑是最討巧的一種方法,但是要設(shè)置得好并不容易。但很顯然林筱聆成功了。
在小說的開頭,第一句話,林筱聆就“啪”地甩出了一個大包袱,也給整篇小說打下了感情基調(diào)。她是這樣寫的:“父親踩斷了他祖母我太祖母的一條腿,但他沒有絲毫悔意——至少我在電話里沒有聽出來。”父親踩斷了祖母的腿,為何沒有絲毫悔意?而且這個祖母,也就是“我”的太祖母,看下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她是一個快100歲的老太太,1.48米的身高,不足70斤的體重,“而人高馬大的父親足足抵得上兩個太祖母的重量”。光看這些介紹,我們的心里怕就會不由得一沉,心中怕也會像小說中的“我”一樣仿佛聽到骨頭“嘎嘣”一聲響??墒歉赣H為什么仍會沒有悔意?
父親的解釋是“她一個快100歲的老太太,都10點了還不去睡覺,還來管我喝酒,管我和你媽的事。她管得了嗎?”父親顯得滿不在乎且理直氣壯。讀到這里,我想起常聽到的一句閩南俗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在閩南出生長大的妻子解釋說,在閩南,老人的地位很高,吃飯時老人不上桌,誰都不能上桌,老人不先動筷,沒人敢動筷??墒呛茱@然,林筱聆筆下的主人公雖然也是閩南人,這個近100歲的老壽星卻并未能享受到“家中一寶”的地位和應(yīng)有的尊重。
這是為什么?還有,父親說的“我和你媽的事”是指什么事?有必要預(yù)先說明,在后文中父親再次類似強調(diào)地提到“和你媽的事”,可是始終未說明究竟是什么事,讓我的期待落了個空。我后來想了想,也許只是普通的家庭矛盾,所以沒必要說明;或者這個矛盾也跟太祖母有關(guān),但只需暗示即可?
然后林筱聆就把筆墨落在了“吃歲”的傳說上,按照這個傳說,本應(yīng)引人尊重、羨慕的“百歲人瑞”卻成了自私自利的偷吃子孫陽壽的惡魔。這其實是個十分有意思的人文課題,為什么在民間對同一種現(xiàn)象卻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道德評價?它基于什么矛盾的心理?“吃歲”的傳說無疑成了解釋“父親”粗魯行為的一把鑰匙,但是很顯然,這把鑰匙并不能打開真正的那把心鎖。
《吃歲》這篇小說表面上看是寫“太祖母”的,可著墨最多的卻是父親。在整篇小說中,幾乎只有父親是動的,他張揚、熱鬧、浮躁,跟他相比,其他人都像隱身暗處,顯得很安靜,但我們卻能分明感覺得到他們身上的暗波涌動。小說寫父親對太祖母的粗魯和敵意,寫父親對叔父的刻薄和不滿,寫父親無以掩飾的怨氣。父親的所有描寫幾乎都在明處,引導(dǎo)著小說蹣跚前行,中間林筱聆像織布時穿梭子一樣,穿插著寫了許多陳年舊事,將一塊小說之布織得明暗相間,條理分明,緊密結(jié)實。
叔父對父親的謙卑態(tài)度也成為小說中的一大懸念。已身為大學(xué)教授的他故意買大哥大討好父親,面對父親的搶白他卻無力應(yīng)對。出國留洋功成名就的他本為家族帶來了榮譽,為何卻得不到哥哥的首肯?他對太祖母的感情也與父親形成了鮮明對比。作為兄弟,他們的差異為何會如此之大?本可以在父親面前表現(xiàn)得更強勢的他為何卻總是一副委屈的樣子?他們之間到底有什么隱情?
如果知道了謎底,再回頭來看,會發(fā)現(xiàn)林筱聆在公布謎底之前已埋下相當(dāng)之多的伏筆,比如父親聽說叔父準備出國留學(xué),罵叔父:“你都舒服這么多年了還不夠,還要出國去享受?”“對于這個家,你永遠是一條寄生蟲!”(初看這些話你會疑心,這是不是父親不滿叔父的真正原因?因為父親接下來說:“憑什么你一直讀書,讀到上海,讀到現(xiàn)在還不夠,老子要在老家累死累活地給你賺學(xué)費?”)“如果當(dāng)年不是有人做了手腳,那現(xiàn)在了不起的是我,要出國的也會是我!”(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父親在抗拒祖父讓他當(dāng)小學(xué)老師的命令時說:“難道就因為我不是你親生的?!”(父親真的不是爺爺親生的?)觀音巖上的人對太祖母的夸贊和議論:“那個小腳玉啊,心比男人強大著呢,沒有她,宏啊他們家恐怕早就絕了,哪有可能現(xiàn)在這樣丁財兩旺?”(為什么沒有太祖母,王家會絕了?)“如果當(dāng)年霞啊不跟人跑了,跟宏啊結(jié)了婚,日子得好成什么樣?”(這里的霞啊是太祖母帶入“我們王家門”的“我”的二姑奶奶,“宏啊”是“我”的爺爺。難道二姑奶奶本要跟爺爺結(jié)婚?)還有太祖母對父親異乎尋常的愛,難道只因為他是“太祖母在同安車站撿到”的?(父親真的是撿來的嗎?為什么剛好是在同安車站?)還有,“叔父出生幾個月后,太祖母曾帶著父親再去過兩次同安。第一次只去了兩天,還是沒找到二姑奶奶。第二次去了一個星期時間,回來的時候,她的手里多了個盒子。”(太祖母找二姑奶奶為什么要帶著父親?)也正是這第二次去同安之后,父親對太祖母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的轉(zhuǎn)變,開始疏遠、漠視和敵意。(為什么?只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是撿來的嗎?)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绷煮泷鲈谶@里展現(xiàn)出了她強大的文學(xué)自信,她似乎確信自己掌握在手心里等著最后亮出的那張絕對是王牌,所以她在前面的敘述中顯得不疾不徐,游刃有余。她不時布下一些草灰蛇線,等著明眼人恍然大悟,也等著那些仍然蒙昧的普通讀者最后發(fā)出一聲“哇”的尖叫或者帶著贊美意味的暗嘆。
事實上從我的閱讀體驗上來看,她的目的達到了。但是在寫這篇評論文章時,我一直在猶豫,是否要把她精心設(shè)計的這個謎底泄露給讀者。我有些不忍,但是考慮到行文的需要,以及絕大多數(shù)讀者應(yīng)該都是看完小說后才會看到這篇評論,最重要的一點是,她這篇小說的價值絕對不會因為謎底被泄露而喪失,我決定還是適當(dāng)?shù)赝嘎兑恍冶WC,絕對不會是全部。
在小說的結(jié)尾,一切都得到了交代,得知真相的父親幡然醒悟。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父親的,“父親默默地把信遞給我,便低頭看他的茶杯。他的手指頭搭在杯沿,并沒有拿起,而是轉(zhuǎn)著,轉(zhuǎn)著,輕輕的。我瞥到他眼眶里的水位正在上升——他的淚點已經(jīng)降到了最低處?!边@樣一個父親形象與小說一開始展示的父親形象絕對迥異。也就是說,在這篇小說中,父親的情感得到了轉(zhuǎn)變和升華,作者也從而實現(xiàn)了她的目的——優(yōu)秀的作家都會樂衷于寫出一個動態(tài)的人,一個精神得到凈化的人。
我只是為小說中“父親”這個人物近乎一生的執(zhí)迷不悟以及靈魂長期忍受的痛苦和煎熬倍感遺憾。而這里隱藏著生活的另外一個悖論,因為涉及“我”的祖父(他在青年時代犯了一個不能在生前公開的錯誤),太祖母要求叔父只能在她和祖父母都去世后才能把秘密公開(從這里可以看明白,作者為何要在一開始就點出祖父母的死??此崎e筆,其實是絕對必要的交代)。但誰能想到,“吃歲”的太祖母竟然活得那么長久?以至于等到秘密可以公開時,“父親”已經(jīng)走完了他的大半生,開始進入暮年。
為什么父親不能通過人生閱歷的不斷豐富,自己開悟,自己懂得放下?相反,小說中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他的執(zhí)念越來越深。我一開始以為,作者想表現(xiàn)知識對心胸和眼界的影響,因為讀了大學(xué)的叔父就明顯比父親豁達,太祖母夸贊叔父的話也是:“我知道你有文化,你大度,你包容……”可是明明叔父是在高考結(jié)束前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難得的包容胸懷。這是為什么?難道只是因為人與人不同?我感到疑惑。
知道了謎底,再回頭看小說中的人物,你會驀然發(fā)現(xiàn),雖然著墨最多的是父親,但作者真正要寫的還是太祖母。太祖母實在是很典型的一個文學(xué)人物形象,她身體瘦小但心氣強硬,硬度堪比她標(biāo)志性的牙齒,使用百年居然仍在,“那發(fā)著白光的微黃即使經(jīng)過歲月的侵蝕,居然也看不見任何一個黑色斑點?!倍疫€可以吃花生米。她的性格甚至透著強悍。她剛進王家,第二個月,就率領(lǐng)一家大小下了巖,用僅有的一點小積蓄租下了街上的一家小店鋪。“第二年,祖父進了學(xué)堂?!边@體現(xiàn)的是她的開明。為了不讓王家絕后,她不顧親生女兒的感情,將剛剛兩歲的“父親”帶回了王家,以至于二姑奶奶因病抑郁而死。這又是她的殘忍。實際上,太祖母確實如觀音巖上的人所講,改變了這個她通過改嫁半途走進的家族。
“吃歲”是種殘忍的說法,它傳遞給人的是無邊的心理壓力和內(nèi)心愧疚,這種心理壓力足以壓垮一個普通人。但是很顯然,對于太祖母來說,這并不是她痛苦的真正來源?;畹瞄L壽本是一件幸運之事,但是在太祖母這里,變成了一種煎熬和折磨,內(nèi)心隱藏著難以言說的秘密的折磨,因此在最后,當(dāng)秘密道破,太祖母才會說出“這輩子,第一次有如此輕松的感覺”這樣的話。
讀到此,心中一震,淚花盈眶。
讀完整篇小說,你會發(fā)現(xiàn)林筱聆其實做了一件極其不易的事,她用一個小中篇的篇幅,寫出了一部長篇小說才能容納得下的百年家族史,里面有波折,有動蕩,有心酸,也有短暫的快樂。與家族史相照應(yīng)的,還有百年中國史。所以盡管篇幅小,天地卻如此開闊,歷史顯得如此久遠,直從裹小腳跨越到了開網(wǎng)店。這里有林筱聆的雄心和壯志。
可是林筱聆卻又表現(xiàn)得如此隱晦,她并不刻意突出那些歷史事件,歷史只在為家族故事服務(wù),是隱隱約約的背景。她知道哪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絕不喧賓奪主。因為對于閩南深山中的人家來說,自家的小日子永遠是眼前第一個看到的。
這還是其次,關(guān)鍵是她寫得如此輕盈又如此厚重,如此粗疏又如此綿密。
看不出技巧的技巧才是好的技巧。盡管我在前文談到她的一些技巧使用,實際上她寫得相當(dāng)自然,讓人不由得沉浸其中,有如置身江河湖水,隨之自然流動。
林筱聆寫了一個故事,卻又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讀罷長嘆,長嘆聲中的所感所想恐怕才是她真正追求的寫作的價值和意義。
事實上,我不得不說,林筱聆寫出了我近期一直想寫出的那種小說,既有很強的可讀性,又意蘊深厚,余味無窮。
責(zé)任編輯石華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