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琦
摘要:《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等學校的公共必修課,而高校體育特長生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應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與創(chuàng)新性。為此,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現(xiàn)狀進行了相關分析,提出了基于MOOC的混合教學模式,以提高課程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體育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8)01-0156-02
Abstract:Basic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s a public compuls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c for physical major should be unique and innovativ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Basic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t proposed a hybri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OOC,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physical major;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methods
1 概述
目前,我國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機教育普遍實施“三個層次”的教學方式,即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結合專業(yè)的計算機應用[1]。而體育專業(yè)學生的文化課中只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因課時有限未再進一步學習計算機技術基礎及結合自身專業(yè)的計算機應用。體特生的文化知識相對薄弱,且學生的計算機水平也參差不齊,這給課程的教學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我們應該結合體特生自身的特點來定制課程教學策略,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方法,學到終生受益的知識。
2 體育專業(yè)計算機教學現(xiàn)狀
前幾年,我校體育專業(yè)的學生與其他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采用一樣的教學模式學習計算機基礎,但學生接收能力差,學習效果甚微?,F(xiàn)階段體特生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現(xiàn)狀如下:
2.1 學生文化課薄弱,掌握計算機的水平不一
體特生在高中和大學階段多忙于體能訓練和參加比賽,學習文化課的時間較少,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差,并不重視文化課。另外,由于地域性的差異,學生的興趣點不同等因素,體特生對計算機基本知識的掌握水平參差不齊。
2.2 教學內(nèi)容相對滯后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wǎng)絡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信息傳播速度的不斷加快,需要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授內(nèi)容也要與時俱進并改革創(chuàng)新[2]。但是,目前學生所使用的教材中許多內(nèi)容過于陳舊,未能緊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這使學生喪失了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
2.3 教學形式較為單一
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授課模式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學形式基本上采取的是“課堂教學+學生實訓”教學模式[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了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在課上講解知識點,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這不僅使學生自主思考、討論研究的時間減少,也無法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由于教學模式和場地的限制,師生互動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大大降低。
3 體育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
根據(jù)以上我校體育專業(yè)學生的計算機教學現(xiàn)狀,現(xiàn)有的計算機教學方式并不適用于體育專業(yè)的學生。因此,我們結合體育學生的特色與新興的教學資源,進行了長期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并得出一些適合體育專業(yè)學生計算機教學的方法,具體如下:
3.1 分析體育專業(yè)學生教學需求
體育專業(yè)的文化課教學計劃中計算機的學習只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因教學課時有限,未再深入學習計算機技術基礎和結合專業(yè)的計算機應用這兩門課。因此,我們需要把這“三個層次”的學習整合到一個學期內(nèi)完成。另外,我們的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內(nèi)容,還要了解時下最新的軟硬件信息,結合學生的專業(yè)需求及時教授給學生,使學生跟上信息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3.2 采用基于MOOC的混合教學模式
當前我校計算機教學普遍采用“課堂教學+學生實訓”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很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內(nèi)容上,結合我們對學生情況的調(diào)研,通過增加與體育專業(yè)相關的案例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主動學習更多的計算機技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結合新時期的信息大背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考慮到微課、網(wǎng)絡學習的資源條件,經(jīng)過多方面的探討和嘗試,在教學模式上我們主要采用“課堂教學+學生實訓+MOOC學習”的混合模式進行教學,即以“課堂教學+學生實訓”為主,以“MOOC學習”為輔,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的知識結構有其特性,知識點多且連貫性不強,非常適合用任務驅動法,我們可以將各個章節(jié)分解成多個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掌握相應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結合體育專業(yè)的特點來調(diào)整各部分的教學案例。例如,第三章Word2010:課堂上由老師介紹Word的基本操作,課后讓學生制作一份自己的個人簡歷,對自己過去進行總結并規(guī)劃未來,使學生了解利用Word可以快速生成電子簡歷;第四章Excel2010:課堂上由老師介紹Excel的基本操作,課后由學生完成一份成績統(tǒng)計的表格,需要列出大學課程名稱和成績,求和、求平均值、評等級以及工作表的格式化,練習素材來自學生自己的真實成績;第五章PowerPoint2010:本章把制作“個人風采”為主題的幻燈片作為一個大任務來完成PowerPoint講授,體特生經(jīng)常參加各種比賽,保存著大量照片和視頻,讓他們以此為素材來制作幻燈片能大大提高他們的操作積極性;第六章Access數(shù)據(jù)庫管理系統(tǒng):本章讓學生建立三個表(學生檔案、學生成績、課程表)來查詢成績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仍以學生自身學習的課程為素材,使學生通過數(shù)據(jù)庫管理系統(tǒng)定義和操縱數(shù)據(jù);第八章計算機平面設計:用電腦進行圖像處理的用途越來越廣,本章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是以自己比賽時的照片為素材,用Photoshop軟件制作一張體育賽事的海報,使學生初步了解平面設計;第九章C語言入門:講授基本語法后,我們通過讓學生編寫一個體育游戲程序來提高學生對編程語言的興趣。由此,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完成課堂作業(yè),進而掌握知識點。endprint
MOOC學習是指學生利用MOOC網(wǎng)站里的資源庫進行自主學習,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規(guī)模開放式網(wǎng)絡課程,是以網(wǎng)絡和移動技術為支撐,以課程與教學論為理論基礎,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而進行在線學習的網(wǎng)絡課程[4]。MOOC學習作為一種新型在線教育模式,目前很受歡迎。平臺上所有的知識點都被分割成小的模塊進行講解,每個模塊互相獨立且大部分知識點可以在15分鐘內(nèi)完成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知識點多且連貫性不強的特點正好適合使用MOOC學習。另外,學生在MOOC平臺上可以自主調(diào)整學習進度及目標,滿足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同時,MOOC平臺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設備進行學習,拓展了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習的時間和途徑,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不過MOOC在線學習,需要學習者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按時完成課程學習內(nèi)容,多數(shù)學習者在遇到學習困難或興趣降低時就會退出學習。因此,自主學習并不是指學生漫無目的的自學或隨時放棄學習,教師應該通過設置單元小測來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并提出相應的學習建議,學生可以根據(jù)建議及時調(diào)整學習進度和目標。為彌補MOOC學習存在的不足,我們采用了傳統(tǒng)教學和MOOC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教師有效的引導和監(jiān)督使得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完成整個學習活動。在基于MOOC的混合學習模式下,我們實現(xiàn)了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的有機融合與統(tǒng)一,從而較為高效地完成《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
3.3 改革考核方式
我們需要一種科學的考核方式來進行計算機教學效果的評價。科學的考核方式是一項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jù),它有利于客觀評價教學方法是否可行,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應用能力??茖W的考核方式具有導向作用,由此,我們能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合理全面的評價。我們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考核分為三部分:平時小測,占總成績20%,用于檢查學生MOOC學習的完成情況;課堂作業(yè),占總成績40%,用于考察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該比例的提高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且作業(yè)素材皆來自學生自身,可降低學生間抄襲的可能性;期末考試,占總成績40%,用于考察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程度。
4 總結
在計算機技術蓬勃發(fā)展的今天,計算機應用能力已成為衡量大學生業(yè)務能力與素質的主要標準[5]。每門學科的教學都有其特點,尤其是體育專業(yè)的計算機教學。教師必須以專業(yè)應用為導向由淺入深,結合體育學生的特點不斷探索實踐新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運用計算機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程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的宗旨。
參考文獻:
[1] 黃保和.計算機應用基礎[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2] 陳芝芬.《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33):194,178.
[3] 陳美霞.淺議衛(wèi)生專業(y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方法[J].福建電腦,2017(7):180-181.
[4] 李瑩.基于MOOC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混合教學模式探究與分析[J]. 生物技術與計算機科學研究,2017(1):419-410.
[5] 汪汝. 應用型本科“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研究[J].無線互聯(lián)科技,2017(15):97-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