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鼎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秘書長,美國紐約商務出版社特聘副總編,香港《華人月刊》《澳門文藝》特聘副總編,美國“汪曾祺世界華文小小說獎”終評委,蒲松齡文學獎(微型小說)評委會副主任等,在《人民文學》《香港文學》等海內外報刊發(fā)表過3000多篇作品,出版、主編過數(shù)百本作品集。作品譯成9種外語入選多種教材,曾獲冰心兒童圖書獎、葉圣陶文學獎等300余個獎項。
夢莉是泰國比較活躍的華文作家之一,第一次見夢莉她便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來,夢莉接任泰國華文作家協(xié)會會長后,先后獲贈了她的作品集《煙湖更添一段愁》《在月光下砌座小塔》《人在天涯》《片片晚霞點點帆》《心祭》《相逢猶如在夢中》《夢莉文集》《在水之濱》等。
夢莉的集子我不敢說全部細讀過,但我都翻閱過,整體感覺是她的散文清新、樸實,真情實感,寫現(xiàn)實,寫生活,寫心緒,寫情感。讀之輕松、愉悅,品之雋永、有味,藉此能了解泰國的風土人情,泰國華人的生存狀態(tài)、心路歷程,等等。
我很欣賞《我家的“小院長”》的寫法,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把家中四千金中的次女小燕介紹給了讀者。這是一個真實的形象,高尚的形象,更是一個難忘的形象。
小燕與大部分孩子一樣,到了青春期,都有叛逆的心理,往往依著自己對世界、對社會的認知,做出自己的決定,不愿聽父母的話。小燕有數(shù)學天賦,原本可以輕輕松松考入大學的數(shù)學系,發(fā)揮其特長,但大學預科即將畢業(yè)的一個暑假的一次自發(fā)的“支教”,竟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因為是在山區(qū),在邊遠地區(qū),缺醫(yī)少藥,山區(qū)婦女比耶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這使小燕大受刺激,耿耿于懷,最后決定放棄數(shù)學特長,改為讀醫(yī)學,以拯救更多像比耶那樣的病人。而且大學畢業(yè)后,還主動到窮鄉(xiāng)僻壤去行醫(yī),這是什么精神,這是白求恩式的精神?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啊。
后來,小燕做了院長,但在母親的眼中,她還是孩子,稱之為“小院長”。做了院長,躋身于中產階級了,而且她本身就是“富二代”,但小燕卻沒有丁點兒的嬌生慣養(yǎng),甘愿拋棄舒適與安逸,做事認真,生活簡樸,也許在某些人眼中有點傻,但她活得很自在、很充實。泰國是個佛教之國,小燕是個有信仰、有追求的人,這樣的人,在中國,就是雷鋒式的好醫(yī)生、好院長。讀這樣的作品,給人滿滿的正能量。
《在月光下砌座小塔》屬于回憶性散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的孩子的童年無憂無慮、快快樂樂,有的孩子的童年饑寒交迫、苦難不斷,但童年的生活不管是開心是艱辛,都會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留下永難忘懷的印象,對情感豐富、諸事敏感的作家來說,更是如此。夢莉的童年應該是美好的。她出生于泰國,卻在三歲時到了中國的潮汕地區(qū),所以她的童年回憶,更多的是來自中國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秋,在中國是個古老的節(jié)日,夢莉的家鄉(xiāng)有撿磚瓦搭小塔的習俗,這習俗稱之為“燒瓦窯”。“燒瓦窯”起源于元末,相傳為了反抗元代統(tǒng)治者,抗元志士在中秋前夕,讓回娘家的兒媳帶書冊糕(江浙滬一帶的月餅),在月餅的底下墊上一張紙,實際上是傳遞起義的信息,相約晚上以瓦窯點火為起義信號,推翻異族入侵者??嘣丫玫臐h族百姓,偷偷響應,為了不被發(fā)現(xiàn),往往讓孩子們撿磚瓦搭小塔,在塔里面填塞木頭之類的易燃物,到時點燃,就成了火塔,起義的信號就此發(fā)了出去。后來又發(fā)展成向火塔撒鹽,鹽含有鈉,燃燒時會產生藍色的火焰,這樣就有了審美的功效。另一說,加鹽燃燒后,可驅除家里的螞蟻、臭蟲、跳蚤、蟑螂等小蟲。再后來這習俗帶有祈禱來年豐收的成分,反正算一種地方風土人情吧。
中國農村的房子幾乎清一色磚木結構,一般大人是嚴禁孩子玩火的,但在中秋,搭塔燒塔時,是得到大人默許的,甚至是鼓勵的,這對孩子們來說是放縱天性的好機會,用時下的話說,玩得很嗨。
夢莉在童年時,似乎有點野丫頭的味道,她與男孩子們一起撿磚瓦,搭磚瓦塔,無拘無束,痛痛快快。但總有惡作劇的男孩,乘機搗蛋。有一次,夢莉的小塔被調皮的男孩把大鞭炮丟進了小塔,小塔轟然倒塌。大人們也許很難理解孩子們的心情,在大人看來一座自搭的磚瓦塔,過了中秋早晚要拆的,有點無所謂,但在孩子們心里,那是自己的建筑,自己的心血,自己的業(yè)績,輕易被毀,心痛啊。
多少年過去了,作者還記憶猶新,可見當年的傷感多深。但時過境遷,人到中年的夢莉,回憶這些童年往事,沒有怨恨,唯覺有趣。心態(tài)完全變了,這就是一種成長。這樣的散文,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讀之親切,讀之感悟良多。
《在水之濱》系典型的散文題目、散文寫法。泰國的湄南河相當于中國的長江、黃河,可稱之為母親河,在泰國民眾的心目中,有舉足輕重的分量。這篇散文,實際上抒寫了夢莉多年來與湄南河割不斷的情感與割不斷的緣分,而這個“緣”,竟一度是“苦緣”。為什么?因為她家雖然在河邊,卻只是個家庭婦女,被家務牽絆,外出的機會極少極少,她甚至認為家像個“鳥籠”,她也就像只籠中的鳥兒,她渴望飛出鳥籠,自自由由地飛翔在湄南河上。這樣的生活整整十年,或多或少有些單調、沉悶、壓抑、難熬。好在這樣的生活不是永久。
終于搬家,還是在湄南河畔,只是換了河段而已。后來又幾次的遷居,都沒有離開湄南河,可見真的是與湄南河有緣。在夢莉的筆下,湄南河是條沉默的河、偉大的河。臨近家附近新建的大橋,在夢莉眼中,幻化為“鵲橋”。 夢莉在寫湄南河,也在寫自己心中的“河”,想象著自己的心河上也有一道小小的“鵲橋”。
作為散文,這一篇寫的線條相對粗了些,細節(jié)少了些。實話實說,我更喜歡《我家的“小院長”》 《在月光下砌座小塔》這樣的散文。
夢莉寫過很多散文,這只是其中的三篇。夢莉寫自己的散文,也實現(xiàn)著自己的文學夢。作為泰國華文文壇的領軍人物,我們期待讀到夢莉最新最美的作品。
責任編輯 寧炳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