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香
中式英語Chinglish,一直被視作英文學習里的老大難。這不,在為某品牌拍攝的宣傳片中,趙麗穎就中招了。
And you,what would you do for love?
這句話里的單詞乍一看都很簡單,可趙麗穎的發(fā)音卻明顯是中式英語范兒,整體聽下來就是下面醬似的效果:俺的油,窩特屋丟肚佛辣舞?
這不是趙麗穎第一次被群嘲“土”了,此前因為穿衣土、造型土、身材土等都招了不少黑,而這次,涉及Chinglish這個自從中國人學英語開始,就一直被討論的話題,更是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熱議。
的確,像趙麗穎一樣“口音太重”導致的說英文不洋氣,一直是Chinglish受人詬病的最大問題。這一方面,其實和我們的英語教育環(huán)境有關(guān)。
各種花里胡哨的虛擬語態(tài)、過去式、現(xiàn)在式、定語從句用來應付考試,大家都只是一個勁兒地往死里背單詞,雖然詞匯量一測輕輕松松四五千那都不是事,可單詞發(fā)音卻全是靠備注漢字記下來的,比如good morning姑的毛寧,ponderous胖得若死。
發(fā)音不標準顯得Chinglish,可用力過猛、發(fā)音太過標準同樣會顯得Chinglish。
因為和英倫腔比起來,中國人說英語很容易受追求字正腔圓的中文語調(diào)影響,把每個單詞都說得十分清楚,卻不知道怎么斷句。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人唱英文歌,尤其是英文快歌,經(jīng)常是怎么學都跟不上人家的節(jié)奏,一句歌詞明明有and或者will卻很快就唱過去了好像壓根沒發(fā)音?其實就是輕重不分的問題。
年初在聯(lián)合國代表中國青少年發(fā)言的王源就是一個例子。非英文母語環(huán)境下長大的他明顯難逃中國式英語的怪圈:“this is a”被讀成“賊死,一死,餓”,全程更是沒有連讀,因而視頻流出后被不少人質(zhì)疑英語太土。其實王源整段發(fā)言也算得上是臺風落落大方,從其他與會人員的反應也能看出,大家都聽懂了這位中國年輕人在說什么。在這種大場面上能說得這么流利、清晰、讓人聽得懂,著實沒有什么糾結(jié)一兩個單詞的發(fā)音夠不夠英倫腔的必要。
如果你聽過潘基文的英文發(fā)言更會發(fā)現(xiàn),再銷魂的口音也不耽誤他勝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甚至還成為其人格魅力的一部分。雖然嘲諷他們口音的人不理解,但其中的道理十分簡單:
語言是為了溝通,“說什么”永遠比“怎么說”更重要。
這并不是鼓勵口語不好的人放棄自己,說好英語在當下肯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梢粋€事實是:很多嘲諷同胞發(fā)音不好的人,自己壓根兒無法流利使用這門語言。
他們一邊拼命打擊他人練習的積極性,眼高手低地每天嘲笑這個不夠標準、那個不夠原汁原味;一邊對自己的地道英文發(fā)音自以為是,在最低級入門的發(fā)音和語法方面自我麻痹、裹足不前。
自以為發(fā)音好=效果好,可真到用英語的時候便只會一個個蹦單詞,根本沒有流利純熟的自由交流和表達能力;有的人更是害怕因為口音不純正被人笑話,就越來越不敢開口說話。
說到底,大家拼命學英語這么多年,目的就是擁有一條能獲取更多文化養(yǎng)分和訊息資源的橋梁,而不是一副讓自己被其桎梏、失去自由的枷鎖。
沒必要互相炫耀,更沒必要互相歧視,整天追求著誰壓過誰一頭。
卻忘了勇敢大聲地說出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讓語言回到溝通的本來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