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玲,向葉平
(新疆伊犁州友誼醫(yī)院,新疆 伊寧 835000)
慢性心衰是心臟各種疾病發(fā)展末段的臨床綜合征,具有發(fā)病率較高,病情易反復,致死率較高等特點。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心累、水腫、運動功能減弱,呼吸困難頻發(fā)[1]。慢性心衰患者受上述癥狀的影響,體力、社會活動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患者極易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系列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護理干預對慢性心衰患者不良情緒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基于患者癥狀及情緒實施護理干預,護理針對性會更強[2]。本文對其在重癥心衰患者中實施效果進行探討。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重癥心衰患者86例,將其分為干預組(43例)和常規(guī)組(43例)。干預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50~81歲,平均年齡(65.86±6.14)歲;病程8個月~6年,平均病程(3.12±1.18)年。常規(guī)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51~84歲,平均年齡(64.97±6.32)歲;病程8個月~6年,平均病程(3.28±1.3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常規(guī)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干預組基于癥狀和情緒采取護理干預。
1.2.1 臨床癥狀干預:重癥心衰患者在活動后往往會出現(xiàn)心累、氣緊及水腫等臨床癥狀。實施常規(guī)藥物護理及飲食護理基礎上,并對患者飲水方式進行正確指導,觀察記錄患者每天尿量、痰液排出量及液體攝入量,對患者飲水量進行合理指導,促使其攝入和排出量保持平衡狀態(tài)。并指導患者進行適量活動鍛煉,活動不可超之過急,主要是在患者耐受范圍內指導患者在病床上進行四肢、呼吸運動、坐站、慢走等活動鍛煉。
1.2.2 情緒干預:患者由于病程較長,在此期間患者遭受疾病的痛苦折磨中極易出現(xiàn)各種不良情緒,因此應充分結合健康教育對患者實施情緒干預,健康教育干預可加強患者對疾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正確的認知,讓患者愿意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利于提升患者對疾病干預積極性,護理人員應認真聽取患者心理情緒的訴說,進一步了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對患者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家庭支持和社會關愛等干預消除患者內心的不良情緒。兩組患者均采取護理干預2周。
不良情緒指標評分:干預前及干預2周后采用SDS量表和HAMA量表正確評價患者抑郁和焦慮情緒,分值越高則表明不良情緒程度越嚴重。生活質量:采用MHL對患者生活質量各項指標進行評分,評分為0~2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
干預后,干預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常規(guī)組(P<0.05)。
干預組社會限制、體力限制、生理限制、情感評分等各項評分指標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
重癥心衰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活動后心累、氣緊及水腫等癥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系列不良情緒并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重癥心衰患者病情嚴重、患病時間較長、癥狀易反復發(fā)作,因此患者極易產生系列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對治療產生質疑,生活質量大大降低。護理干預對于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優(yōu)化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常規(guī)護理主要根據(jù)患者疾病實施干預,但未能注意到患者生理、心理變化情況,因此護理質量提升效果并不理想。對重癥心衰患者基于患者癥狀和情緒實施護理干預針對性更強,主要是根據(jù)患者癥狀和心理狀態(tài)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相比,該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和生活質量。癥狀護理和情緒護理是針對重癥心衰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重點內容,利于改善患者癥狀及其不良情緒[2-3]。
綜上所述,對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基于癥狀和情緒實施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和生活質量。
[1] 肖米新,葉青芳,王月楓,等.延續(xù)性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1):42-45.
[2] 張文英.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基于患者癥狀和情緒實施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50).
[3] 胡永瓊,鄧云霞.出院計劃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4):53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