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三附屬小學 郭 蓓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使學生準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并擁有靈活且準確運用的能力。其關鍵基礎在于學生需要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基礎詞匯;不管是對世界的感知,還是開展相應的思維活動,都離不開詞語。由此,教師應立足于文本,準確把握有效的詞語訓練點,并結合多元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感知詞語,靈活運用詞語。在當前的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基本訓練緊扣字詞句段而展開,特別是字詞教學,具有極為關鍵的基礎作用,是其他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石。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平面推移”的策略引導學生溝通字詞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促進學生對文本中字詞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學《槐鄉(xiāng)五月》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字詞的。
師:在今天的這堂課中,老師將會為你們介紹一個鄉(xiāng)村,在這個看似普通的鄉(xiāng)村中種植著很多的槐樹,每年5月的時候,槐樹上開滿了潔白的槐花,人們便把它叫做“槐鄉(xiāng)”。(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槐鄉(xiāng)視頻,并相機板書槐鄉(xiāng)。)“槐”實際上就是“洋槐”,(槐鄉(xiāng)視頻聚焦于一棵洋槐樹,教師相機板書洋槐、槐樹)每逢夏初,洋槐樹開花,它的花朵被稱為槐花。(多媒體聚焦于槐花視頻并板書槐花。)大片的槐樹,盛放的槐花,這是怎樣一個優(yōu)美的場景,是不是名副其實的“槐鄉(xiāng)”呢?
學生們紛紛贊嘆:是!
師:那么,接下來大家可以跟隨老師讀一讀板書的這幾個詞:
槐鄉(xiāng) 洋槐 槐樹 槐花
上述教學案例中,針對文本中出現(xiàn)的成串的相似詞匯,筆者采用了“平面推移”的教學策略。在多媒體的幫助下,逐漸從槐鄉(xiāng)推移到洋槐,再從洋槐轉移至槐樹,最后聚焦于槐花,以槐樹、槐花之美拓展至槐鄉(xiāng)的美。筆者將這些詞語形成一個板塊,借助具有直觀形象性的多媒體演示,使詞與詞之間形成明顯的聯(lián)系,將教學推向高潮。
即使是相同的詞語,如果放置于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中所表達的情感自然會有所不同。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比較推敲的手法對詞語展開比對和評析,既能夠幫助學生揣摩作者用詞的精準,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更深入、更透徹地把握表達內(nèi)涵、感悟文本。
例如,《桂花雨》這篇課文的 “浸”就是這樣一個值得反復推敲和品味的詞語。
師:朗讀下面這個句子,你認為其中的哪個詞語能夠為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中”)
生:讓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浸”。
師:一般情況下,我們描述花的香氣都會使用“飄”這個詞,為什么作者在這里沒有用“飄”,而選擇使用了“浸”呢?
接下來,筆者出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句子,第一句就是文本中的原句,第二句就是將原句子中的“浸”替換為“飄”,引導學生比對領悟。
出示: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中。
生:在第二句中使用了“飄”字,仿佛只能聞到桂花的香味兒;而如果使用“浸”字,就能夠使人感受到處處彌漫著花香。
師:假如你也是琦君的一個鄰居,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生:桂花的香味實在是太濃郁了,真想摘一些下來泡茶喝!
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緊扣重點詞匯 “浸”展開教學,并選擇換詞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自主比對,使學生可以將目光聚焦于這個獨特的動詞上,使他們可以充分體會到“浸”所表達的濃度之深、時間之久,充分感受到語言運用的精妙和藝術性,感悟文本之美。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基礎提升”的策略促進學生對字詞的整合化理解,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例如,在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字詞的。
師:在本堂課開始之前,讓我們先聽寫幾組詞語吧!
(1)自由自在 悠閑 蟬
(2)舉起前爪 橫著身子 螳螂
(3)正要啄食 伸長脖子 黃雀
(4)瞄準 拿著彈子 侍奉關玉的少年
師:看來大家的熱情真的很高??!那么,我給大家獎勵一組詞語吧:
不堪設想 隱伏禍患 恍然大悟
接下來,教師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之前聽寫的五組詞句,讓學生自主比對和更正。
師: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請大家打開課本,我們先不閱讀課文,首先仔細觀察文本中的插圖,結合我們之前聽寫的五組詞語,嘗試講一講你心中的《螳螂捕蟬》是怎樣一個故事?
在上述案例中,筆者首先提出的是文本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了解和掌握的相關詞匯,并綜合這些詞匯完成對《螳螂捕蟬》這一故事的講述,所使用的是“基礎提升”的教學策略。雖然這個故事表面上看似簡單,但是其中卻飽含深刻的寓意,怎樣講好這一故事才是教學的重點所在。為了幫助學生深入透徹的理解故事中的關鍵詞匯,教師首先對這部分詞匯進行了梳理以及整合,在課堂開始之前基于這些詞匯展開聽寫,通過自主比對,逐漸拓展至句,之后再由句及段展開訓練,由此實現(xiàn)了詞語教學、句段理解以及文本欣賞的有機融合,既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詞匯學習情境,同時也有效地拓展了教學的廣度,充分發(fā)掘了教學的深度。
總之,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如果字詞的學習不夠穩(wěn)定、不夠扎實,自然不可能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展開更深層面的探討,一切如同水中月,鏡中花。所以,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以及文本內(nèi)容,恰當選擇充滿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手段,這樣才能夠真正保障詞語學習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