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00松原市中醫(yī)院
李景華,主任中醫(yī)師,松原市中醫(yī)院副院長。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普巡講專家,國家第6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指導老師,吉林省第1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指導老師,吉林省和松原市名中醫(yī),松原市高級專家。李景華主任醫(yī)師在學術上崇尚仲景,善于運用經(jīng)方治病,在理論上提出了“痰瘀內阻、百病由生”的學術觀點,尤其善于治療肝脾胃病、糖尿病、腎病等多種內科疾病,具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在跟師過程中,老師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療效顯著,現(xiàn)將其經(jīng)驗總結如下。
李老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中醫(yī)“胃脘痛”“嘈雜”“噯氣”“反酸”等疾病的范疇。該病的病因主要是寒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體虛久病等,但臨床上以飲食傷胃最為常見。早在《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提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意思是飲食過量,就要損傷腸胃,這就指出了脾胃病的常見病因,強調了飲食失節(jié)的致病因素。所以說導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是飲食過量,胃納過盛,脾運不及,日久則宿食停滯,胃失和降,氣機郁阻;過食生冷,或食后受涼,寒積胃脘;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或飲烈酒,以致濕熱中阻,或宿食不化,郁而化熱,使胃失和降,氣機滯阻;饑飽失常,以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曰久損及脾胃等因素。
李老師認為,慢性胃炎的病機特點為外寒或飲食生冷,致寒積胃脘,其疼痛日久,寒邪可郁而化熱,可致胃熱證,若因熱而痛,復因生冷過度,以致寒熱不調,二者挾雜,互結胃脘,其結果是導致脾胃的功能失常,脾失運化,使脾失升清,胃失和降,胃失濡養(yǎng)。所以在治療上,只有寒溫并調才可以達到目的。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本條論述的是小柴胡誤下后3種不同的轉歸。傷寒五六日,證見“嘔而發(fā)熱”是邪傳少陽的表現(xiàn)。膽熱犯胃,胃氣上逆,熱郁膽腑,膽熱外發(fā),所以出現(xiàn)嘔吐、發(fā)熱癥狀,這就具備了柴胡證的特征。從此段經(jīng)文分析,少陽病癥有兩種熱型:一則當寒邪在經(jīng)的時候,正邪交爭,互有進退,則見往來寒熱;二則當膽腑郁熱時,因邪氣已經(jīng)化熱,所以又見持續(xù)發(fā)熱。但對于小柴胡湯證,按道理講應該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但醫(yī)者用他藥下之,此為誤治。誤下之后,可能出現(xiàn)3種不同的情況:一為誤下后,患者正氣雖然受到挫傷,但病癥還沒有變化,小柴胡湯證仍在,治療上仍然應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服藥之后,有可能出現(xiàn)“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的戰(zhàn)汗的表現(xiàn)。二為誤下后成結胸證,邪氣入里化熱,熱邪與有形痰水結于胸膈,出現(xiàn)了心下滿而硬痛,按之石硬的大結胸證,治療上應該用大陷胸湯瀉熱逐水。三為誤下后成痞證,脾胃之氣受損,導致中焦斡旋失司,樞機不利,氣機痞塞,會出現(xiàn)心下脹滿而不痛的心下痞證[1]。如果進一步加重會出現(xiàn)升降紊亂,寒熱錯雜,還可以見到嘔吐、腸鳴、便溏或下利等癥狀。心下痞證的病變部位在中焦,而不是在少陽,所以不能用小柴胡湯治療,而應當用半夏瀉心湯,治以和中降逆,化痰消痞。
李景華主任醫(yī)師提出,這條經(jīng)文雖然講的是小柴胡湯證誤治后的3種不同的轉歸,實際上在提示小柴胡湯證、大結胸證和半夏瀉心湯證之間,應當注意鑒別比較。
李老師認為,半夏瀉心湯可以治療消化道疾病。還體現(xiàn)在《金匱要略》對關夏瀉心湯證的經(jīng)典描述?!皣I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本條原文明確地提示其中“心下痞”“但滿而不痛”“嘔”“腸鳴”是本方方證識別的關鍵。由此可知,本方證有上、中、下三部位表現(xiàn),即上嘔、中痞、下腸鳴,病變在整個胃腸道。嘔吐是本方證的主要特征,往往患者見飲食物無食欲,或有惡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進食不久以后,上腹部發(fā)脹,或者消化液反流。所謂痞,表現(xiàn)為上腹部不適,但按壓后并不是硬滿如石,相反很軟。腸鳴,多伴有大便次數(shù)增加,或不成形等。三者之中,又以痞為必見。所以,半夏瀉心湯治療胃脘部滿悶不適、按之沒有抵抗感、食欲不振,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瀉、腸鳴等癥狀。
他還提出,中醫(yī)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半夏瀉心湯屬于治法中八法之一的“和法”,是一個和解劑,是和法中的和解腸胃法。半夏瀉心湯是由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把和解少陽之劑,變成調和寒熱之方。因為半夏瀉心湯是治療以胃腸為主的疾病,無往來寒熱無半表證,所以去除柴胡和生姜這兩味具有解表通外的藥物,而加上黃連和干姜這一對相反相成的藥物,黃連苦寒,具有清瀉胃火的作用,這與西醫(yī)認為黃連有抗菌消炎也是一致的,干姜暖胃散寒,輔助脾胃之氣。
李老師指出,有胃炎的患者,從臨床表現(xiàn)看也是錯綜復雜,既有表現(xiàn)為胃脘部脹滿、打嗝、反酸等胃氣不降癥狀;也有以胃脘部怕涼、不敢吃涼東西、食欲不振等脾胃虛寒癥狀;還有以胃脘部不適、嘈雜、大便溏泄等肝胃不和為主;多數(shù)更有既有大便一日數(shù)次,不成形,還有胃熱喜食冷飲、口臭,伴有胃脘部脹滿疼痛這種寒熱錯雜的征象。
純用寒涼將進一步更傷胃氣,純用溫藥,會助長邪氣。此時只有調和陰陽寒熱,寒熱并用,用溫藥以輔助脾胃之氣,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用苦寒瀉火的藥物以祛除病邪,恢復正氣,最終達到陰陽調和、寒熱和解,胃病必除。
李景華主任醫(yī)師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寒熱錯雜的慢性胃炎,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處方:姜半夏15 g,黃芩15 g,干姜10 g,黨參10 g,炙甘草10 g,黃連10 g,大棗12枚。水煎服。
方解:方中以辛溫之半夏為君藥,既能散結除痞,又能降逆止嘔。同時用干姜之辛熱以溫中散寒,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泄熱開痞,共同為臣藥。以上四藥相伍,具有寒熱平調,辛開苦降之用。然而寒熱互結,又由于脾胃虛弱而運化失常,氣機的升降發(fā)生障礙,故方中又以人參、大棗之甘溫益氣,以補脾虛,與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恢復脾胃升降氣機的功能。用甘草補脾和中而調和諸藥。全方寒熱并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
患者出現(xiàn)如痞滿較甚,去大棗以防其滯脾,加上枳實、生姜以理氣止嘔;納差,加焦三仙;兼兩脅脹痛加郁金、香附、川楝子;兼口苦口干選加山梔、龍膽草;泛酸噯氣者加瓦楞子、海螵蛸、浙貝母;兼腹脹者加木香、枳殼;有針刺樣痛者加丹參、三七粉;大便干者加生大黃等;如夾有水飲,或失眠,或心悸,加茯苓以化飲。如濕濁甚者,患者舌苔厚膩,口氣比較重,大便不通暢,這就要加藿香、佩蘭以化濕醒脾;如兼食滯者,出現(xiàn)噯腐吞酸,大便酸臭,加焦山楂、神曲以消食導滯。
李老師提出,半夏瀉心湯是辛開苦降、和胃消痞代表方。半夏瀉心湯所主在胃腸,其證特點是寒熱錯雜,可以看作胃腸炎癥的消炎劑與胃腸機能紊亂的調節(jié)劑。同時也指出,經(jīng)現(xiàn)代研究:本方對幽門螺桿菌有一定的抑殺作用[2],其單味主藥黃芩、黃連對幽門螺桿菌亦具有高度明顯藥敏作用,人參可改善機體的應激狀態(tài),增強機體對應激性刺激的抵抗力,甘草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促進胃黏膜分泌和延長胃上皮細胞的生存時間,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本方雖然在治療胃腸病時有較大優(yōu)勢,但是使用時要注意掌握適應證和注意事項,本方雖然有辛開苦降的作用,但是方中有人參、大棗等補益滯脾的藥物,對于實痞者不宜使用本方。因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應用。
經(jīng)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我們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胃部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有一定作用,臨床使用時只要掌握本病的寒熱錯雜特性,就可以放心使用。
陳某,男,52歲。2017年10月11日前來就診于李老師門診。
主訴:胃脘脹滿隱痛反復發(fā)作2年余。
患者既往有飲酒史20年,2年前出現(xiàn)胃脘部脹滿隱痛不適,2016年3月曾于吉林油田總院就診,做胃鏡檢查診斷為“胃潰瘍”,面積為1.0 cm×0.6 cm,碳14試驗陽性。并行根除幽門螺桿菌三聯(lián)療法和抑酸治療2個療程,仍間斷服用奧美拉唑,但癥狀仍有反復。就診時自覺胃脘脹滿不適,反酸、嘔惡時作,進食辛辣及冷食后諸癥加重,怕涼,飯后即自覺胃中脹滿不適,但能忍受;大便容易偏稀,氣味不重,小便正常。查:胃脘按之不痛,舌邊尖紅,苔黃膩,脈滑。中醫(yī)診斷:痞證(寒熱錯雜)、胃痛;西醫(yī)診斷:糜爛性胃炎、胃潰瘍。叮囑其停用現(xiàn)在服用藥物。擬半夏瀉心湯原方。處方:制半夏10 g,黃連10 g,干姜7.5 g,黃芩15 g,黨參15 g,炙甘草10 g,三七粉3 g,紅棗5枚。7劑,水煎早晚各1次口服。
二診(2017年10月18日):患者一般狀態(tài)較好,藥后即自覺諸癥明顯減輕,腹部隱痛未作,惡心減輕,腹脹噯氣時作。查:舌質淡紅,苔轉薄黃,脈滑。處方:原方黃連減至6 g,厚樸10 g,10劑。水煎服。藥后諸癥消失。隨訪2個月,患者病情穩(wěn)定,無任何主觀不適。
按:回顧患者的治療過程可知,本案是一例典型的半夏瀉心湯證。初診方證合拍,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