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歸來,來不及摘下花頭巾、斗笠,翻倒小茶簍,茶葉在250~300℃高溫的大鐵鍋里受熱卷曲,迅速戴上手套,快速翻炒,等其軟化出鍋,揉捻。再通過機器干燥后,就可品嘗自己做的茶了。喝完,自己動手,在茶杯刻上喜歡的圖案、文字,包好,帶走。如果想了解更多,掃下茶杯底部的二維碼……
27歲的劉睿登,帶著游客完成“手工炒茶DIY”,看著他們心滿意足,他也開心地笑了。劉睿登與父親劉向群,在宜蘭縣冬山鄉(xiāng)中山村經營一家“祥語有機農場”,而一年前,他還在臺北做著一份設計的工作。在宜蘭,像劉睿登這樣返鄉(xiāng)或者下鄉(xiāng)務農,用他們的新思維,繼續(xù)深耕這片祖祖輩輩摯愛的土地的年輕人,還不少。
農歷過年后,劉睿登從臺北回到宜蘭務農。雖然薪水也不差,但是“要看人家臉色”,劉睿登說還是家里自由。但是父親劉向群很認真地跟他說了一句話:“回來就回來,但是一定要把心帶回來,不要混日子!”
劉向群的“祥語茶園”已經有36年歷史。在劉向群父親那一代,主要是茶葉的生產、加工,到他這一代,轉型為休閑觀光。
“希望兒子可以把家族事業(yè),帶向什么樣的新路子上?”對此問題,劉向群表示,兒子首先要用心,才能做出符合客人期待的茶。他也希望借由自己的嫻熟技術與豐富經驗,加上兒子的新思維、新觀念,設計出新產品、新流程,吸引更多游客。
目前,劉睿登已慢慢接手茶園的管理、農場各種DIY的導覽等,逐漸學習成長中。他說,自己以前學的是資訊管理,在他看來,臺灣茶葉的制作、品質都不錯,未來如何將品牌繼續(xù)向國際上推廣,是他努力的一個方向,而利用互聯網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另外,同樣是年輕人,探究、了解年輕消費群的習慣和想法,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茶,也是劉睿登的研究課題。
來到宜蘭冬山鄉(xiāng)順安村,一進入一個舊谷倉改裝成的“菇鍋美食體驗館”,就會被一個戴眼鏡、伸著紅心舌頭的卡通香菇吸引,接著是室內的懷舊風格,扎稻草、磚頭砌的廚房灶、稻谷脫殼的礱谷機、爆米香機。
爆米香是許多人兒時最愛,在這里,自己動手,先把稻谷脫殼成糙米,再是精米,然后放進爆米香機用火烤后,就有香噴噴的爆米香吃了。如果加上熬制的糖水,利用模型還可以把爆米香做成心形的,一份不錯的伴手禮就完成了?!肮藉伱朗丑w驗館”負責人簡佩平說,這片心形爆米香DIY費用275元新臺幣(約60元人民幣)。許多父母會帶小孩來玩親子體驗,在互動中傳達情感。
作為一名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青年,簡佩平不愿再靠傳統(tǒng)簡單地賣農產品,而是要用活潑的形式讓游客駐足體驗農業(yè)。她認為將“學習”放在行程里,比單純走馬觀花的觀光更有意義,也提高了農業(yè)的價值。同時能幫助青年再認識土地,吸引在外青年返鄉(xiāng)服務,“我們現在這里的員工,年齡在30~40歲之間,好些就是返鄉(xiāng)青年?!?/p>
楊振義也是一名返鄉(xiāng)的青年,目前擔任臺灣休閑農業(yè)發(fā)展協會市場行銷部經理,與眾多農場有著密切合作。他特別介紹了一位“卓媽媽”,宜蘭知名的頭城農場創(chuàng)辦人卓陳明,雖然已經78歲了,但她的思想卻是“新世代”的。
40年前,卓媽媽因緣際會來到宜蘭買下了農場所在的土地,開始了她的“田園夢”。在不被看好、第一年投了500萬元新臺幣三年就賠光的情況下,還能咬牙幾十年堅持下來,趕上臺灣休閑農業(yè)的開始,才有今天的光景。而老太太超前的國際視野,更為人稱道。她把兩個兒子都送出去留學,“就算回來當農民,農民也要有國際觀”。她說,國際化是擋不住的趨勢,現在又把孫輩中的兩人送到澳洲留學了。
卓媽媽的大兒子卓志宏原本在捷運公司上班,在媽媽的影響下,返回山林,轉型進軍住宿與酒莊,為農場開拓一片新天地?!安还苁裁礃拥漠a業(yè),都需要‘新血’的加入?!弊恐竞杲榻B,現在農場的青年員工比例高,平均年齡25歲,他們農場也常和一些學校合作,每當工讀生來實習,就會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吸引他們留下來,發(fā)揮他們的不同專業(yè),吸引多元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