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俊
每一位教師在職業(yè)生涯中或多或少都曾遇到過學生的“挑釁”,如果教師應對不佳,很有可能激化矛盾,造成師生關(guān)系的惡化,甚至可能出現(xiàn)不可控的極端局面。筆者認為,學生“挑釁”的背后一定有其特定的情感訴求,教師要能夠正確區(qū)分學生的挑釁行為,進而采取合理的應對策略。
日常教育過程中,有一些學生會突然“爆發(fā)”,與教師產(chǎn)生直接沖突,如爭吵、摔門而去等?!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挑釁”的定義是:“借端生事,企圖引起戰(zhàn)爭和沖突。”借端生事,意味著學生在“挑釁”時,其心理存在兩種狀態(tài):長期的情緒積累和暫時的情緒爆發(fā)。學生心中長期積聚負面情緒,可能來自教師,也可能來自家庭和人際交往等其他方面。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突如其來的外在刺激下,人會產(chǎn)生勃然大怒、欣喜若狂等情緒反應。在這樣的激情狀態(tài)下,人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一些沖動性行為,即“過激行為”。面對這樣的狀況,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克制情緒,冷靜面對。作為成年人,教師必須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因為在激動的情緒狀態(tài)下很有可能采取一些極端的應對措施和方法。因此,面對學生的“挑釁”,教師最好不要立刻處理,應等心情平復之后,再和學生溝通。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學生偶然的情緒過激,教師應該就事論事,不能上綱上線,也不能因此否定學生的品行及人格。教師應該要做到換位思考,滿足學生一些合理的訴求。
3.事后溝通,打開心結(ji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許學生的“挑釁”行為只是一時的過激行為,但是學生選擇的挑釁對象往往是自己不喜歡的老師,這種不喜歡可能是因為性格差異,也可能是因為師生交流不暢而產(chǎn)生了誤解。所以,在“挑釁”事件發(fā)生后,師生之間的及時溝通非常重要。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一種來自學生的“挑釁”并不是單純的情緒過激,而是因為性格、氣質(zhì)、成長方式的影響,他們喜歡采用“對立”乃至“對抗”的方式處理問題。針對這種類型學生的挑釁行為,教師需要慎重應對。
1.掌握學生的個性特質(zhì)。學生不僅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主體,因此任何教育措施必須圍繞學生展開,教師采取的任何教育措施都必須從了解學生的個性特質(zhì)入手。《論語·先進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孔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待子路和冉有,啟示我們對于沖動易躁性格的學生需要“以柔克剛”,而對于性格內(nèi)向或怯懦的學生則需要肯定和鼓勵。
2.關(guān)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降低損失的最佳措施。教師應該及時關(guān)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當然,在必要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和學校心理教師及一些心理輔導機構(gòu)配合,對出現(xiàn)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和治療。
3.加強家校溝通和協(xié)作。學生的行為方式也與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學校教育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和配合。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來,在教師、家長、學生三者的良性互動中形成教育合力,促進三者加深對彼此的認識,縮小在具體問題上的認知差異,最終達到共贏的局面。
隨著時代變遷,不同的學生群體在認知結(jié)構(gòu)、行為模式上存在較大差異。而這種情形導致的學生挑釁行為卻容易被教師忽略,或者容易被教師視為個體學生的一種情緒應激。但是兩者之間卻有著區(qū)別,換言之,在相似的情境下也許換一個學生仍然會產(chǎn)生一樣的后果,因為整個群體的認知會影響學生個體的性格和心理狀態(tài)。如現(xiàn)在的男女生的交往尺度遠超他(她)們的父輩,“男閨蜜”“女漢子”成為一種正常的存在,假如此時教師因為學生之間出現(xiàn)一些親密行為就認為他們早戀了,這可能會引起部分學生的不滿,從而引發(fā)“挑釁”行為的出現(xiàn)。故而學生一旦和教師就某些問題出現(xiàn)認知差異時,教師的工作就難以開展了。這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兩點:
1.尊重學生,平等交流。假如班級里絕大部分學生因為一件事對教師不理解,甚至暗暗跟老師較勁,那么教師就要反思雙方是否在認知方面出現(xiàn)了差異。此時教師切不可以教師的“權(quán)威”壓制學生,這樣往往會導致學生進一步的挑釁。其實換位思考,班級里發(fā)生的很多事情并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教師應該靜下心來聽聽學生們的意見,思考下學生們這么想這么做的理由。尊重、同理心是良好溝通的開始,當學生把教師當作自己人的時候,挑釁教師的概率就大大減小了。
2.巧妙引導,理性認知。尊重學生絕不等于教師要完全依照學生的思維模式處理問題,在遇到學生不理解、不配合教師時,教師應該善于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展示出來,讓學生判斷、評價,進而對學生加以引導。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經(jīng)歷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們應該讓學生知道:真正的自主不是固執(zhí)己見,恰恰相反,而是能夠吸納別人中肯的意見來不斷完善自我。當下的學生在其成長過程較少遇到挫折,故而他們處理問題時更多地從自我出發(fā),對于一些行為可能引發(fā)的后果考慮不周到,這都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幫助學生理性看待周圍的人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