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紅
(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 泰州 225500)
上腔靜脈綜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指的是一組通過上腔靜脈回流至右心房的血流遭到阻礙,以此形成相互影響的癥候群,屬于腫瘤疾病常見的急癥類型,其中又以肺癌(lung cancer)為主,在既往研究中顯示超過80%,且肺癌與上腔靜脈綜合征合并發(fā)生率高達4.2%左右[1]。經合并后的腫瘤急癥,若無法迅速診斷并治療,可因腦部缺氧、喉水腫的嚴重并發(fā)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病例適應證包括小細胞肺癌、肺腺癌、上腔靜脈嚴重阻塞、病變存在縱隔外淋巴結轉移等。現階段相對常見治療方案,如順鉑(DDP)+足葉乙苷(VP-16)方案,在近年來的報道中指出,特別對于上腔靜脈嚴重阻塞,且對患者生命構成威脅的患者采用化學方案治療具有安全、療效迅速等優(yōu)勢。相比較放射治療而言,由于早期病灶局部組織存在明顯水腫、充血等表現,因此放射治療可能導致病人氣道狹窄,加重患者呼吸困難,此外,接受放射治療后,病人瘤體組織可見明顯血管纖維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化學治療藥物的有效吸收,甚至可能引起靜脈血栓的機化,導致化學治療無效。
此方式主要適用于對化學治療敏感性不足,局限于胸腔部位的肺鱗癌。放射治療靶區(qū)處于上腔靜脈阻塞部位的腫瘤病灶區(qū)域,治療期間的放射治療野設計以腫瘤病灶、肺門、縱隔、臨接肺實質病變、雙鎖骨淋巴結外流區(qū)域等為主,并避開脊髓,預防放射性截癱等負性事件。事實上現階段射野精度偏高以3-DCRT放射治療表現突出,因此在近年來的報道中顯示,更利于腫瘤受量,可獲得更加滿意的腫瘤病灶局部控制率。
聯合治療主要為“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適應證主要針對腫瘤病灶較大,且存在遠處轉移傾向者,并對患者耐受力提出要求。肺癌合并SVCS患者其腫瘤病灶生長表現較快,加上分化差,對于放化療治療方式敏感性更高,因此以放化學治療的綜合方案有助于發(fā)揮出減癥治療、病因治療效果,比較常見的治療方案為先行1~2周期的化學治療方案,隨后展開放射治療,后期搭配3~4周期的化學治療,由此綜合治療降低病灶的遠處轉移,進一步提升病灶的局部控制率[2]。
在腫瘤晚期患者中,多見伴有凝血功能與纖溶功能異常,隨著上強靜脈受壓,引起機體血液瘀滯,易形成血栓、彌散性血管凝血。低分子肝素鈣以其持續(xù)、快速抗血栓效用,可有效改善患者機體血流動力學,預防出血等并發(fā)癥,通過抑制癌細胞侵襲血管內膜,利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而對于靜脈中確診血栓形成者,需結合尿激酶完成溶栓治療。
此方式治療適應證在于患者對化學治療敏感性不高,靜脈回流障礙、上腔靜脈阻塞發(fā)展快等患者。在局部麻醉下完成經皮腔內上腔靜脈支架植入術完成治療。
護理評估在于早期識別SVCS的可能性,通過對可能發(fā)生的高?;颊吲R床表現實時監(jiān)護,達到預防作用。具體監(jiān)護體現在,持續(xù)評估病人神經系統(tǒng)、心肺、體征等方面,了解患者體液量,嚴密控制液體的攝入量,避免水腫形成或加重。此外對于接受胸腔放化療患者應做好不良反應評估,如食管炎、吞咽困難等,并以此做好相應的干預措施。
肺癌合并SVCS者臨床表現突出在上腔靜脈阻塞,氣道痙攣,并伴有程度不一的喉頭淤血水腫征象,可導致明顯進行性呼吸困難征象,因此臨床護理應嚴格依據醫(yī)囑予以激素治療,減輕喉頭水腫樣,并定時提醒、協助患者正確咳嗽或摳背排痰。施護期間應重視患者主訴,調整舒適體位,減輕患者焦慮、消除或減緩頭頸部水腫,以此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日常應重視對患者眼角膜的保護,及時清理其眼球周邊分泌物,并加強病人面部、頸部、雙上肢皮膚顏色,做好靜脈壓力的有效評估,此外,除了必要的穿刺外,應減少、避免不必要的上肢抽血、輸液,為建立側支循環(huán)贏取時間[3]。在護理操作期間強調護理人員手法輕柔,減少對病人皮膚的“蹭、拖、拉”等刺激,預防皮膚破潰。
頸動脈竇遭到受壓,加上多因素引起的惡心、嘔吐、咳嗽,可導致病人迷走神經發(fā)生性一場在增高,臨床表現在暈厥等方面,特別在化學治療期間,應重視超過Ⅱ度的惡心嘔吐征象,護理期間避免患者頸部過度的受壓、屈曲[4]。加上護理期間對其生理、心理上的對癥干預,保持患者身心放松。
肺癌在我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發(fā)生率與致死率呈逐年增高,已然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當前的治療手段仍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方案完成,雖然麻醉學、外科手術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很大程度上擴展了肺癌合并SVCS的治療適應證,但仍不可忽視此合并癥的治療復雜性。因此持續(xù)的研究、尋求更具療效的治療方式意義重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肺癌合并SVCS除了依賴于精細的治療技巧外,嫻熟、科學、合理的護理模式是保證療效收益、治療安全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