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華銀
許多年來,課堂成為廣為詬病的焦點。自從經濟學的“效率”概念被引入教學研究,一些教師和所謂的“專家”早已對其不斷升級:有效、高效、優(yōu)效。以分數為唯一考量指標的“應試教學”課堂,正像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市場”,不“應市”,不講求效率,又如何有生命呢?于是,這樣的功利實用到極點的課堂教學,正像常人之于極端的商業(yè)化環(huán)境,之于唯利是圖、不顧一切的商家,學生不喜歡,教師不喜歡。但也就是在這樣的教育應試的濃烈氛圍中,還是有教師有堅守,有功力,有情懷和境界,在有效促進了學生智力水平和應試能力提升的同時,仍然在思維和理性、能力和素養(yǎng),特別是德行和人文情懷的層面給學生以充分的引領和教導,并以此贏得學生的敬愛和尊崇。
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現象。正好像當下的市場化,不少人在這樣的逐利過程中,逐利環(huán)境里,逐利思維和行動中,早已消磨了精神,迷失了自我,但還是有一些卓越者,堅守良知,聽從內心,或成為儒商,或成為富于家國情懷的企業(yè)家。
這不由人不深思教師和教師工作的價值問題。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好功課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的立足之本,是影響教師威信的最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教書是指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文化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發(fā)展學生的潛能。育人是指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和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教師的行為,對學生進行外顯的或潛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要實現這樣的職責和價值,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又需要哪些基本的素養(yǎng)呢?在筆者看來,教師最為重要的素養(yǎng)是教學素養(yǎng)和教育素養(yǎng)。
首先,與“教書”的職責相關聯的,體現為教師專業(yè)特點的是教學素養(yǎng)。它指按照學科知能特點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采取合適的手段和方法的教給學生學科知識和能力的素養(yǎng)。對于教師而言,這樣的教學素養(yǎng)的高低優(yōu)劣取決于兩個元素。一個是教師具有的所教學科的知識,這里的知識包含能力因素。比如數學教師的數學知識、物理教師的物理知識、語文教師的語文知識等;比如語文教師的語文知識就包括一般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這里的能力就包含閱讀、寫作等諸多能力。一個是教師依據學科知識特點和學生學習本學科知識的特點,組織實施教學以及語言表達、學習進修和進行教學研究的能力。這后者一般被認為是教師之為教師的關鍵,這一能力被作為教師教學水平的決定因素。教學素養(yǎng)實際是教師專業(yè)之所以成為專業(yè)的關鍵元素,一言以蔽之,“教”的能力,是所謂“教師專業(yè)”之“專業(yè)”區(qū)別于其他職業(yè)的標志。
其次,所謂“教育素養(yǎng)”,是指教師為了實現育人目標所應該具有的、集中體現為人文道德知識、能力、行為并指引被教育對象向善、求真和審美的能力。主要包括道德素養(yǎng)和心理素養(yǎng)。
道德素養(yǎng),是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要求,盡管作為公民和社會成員,都強調道德力量和道德精神,但包括公務員和醫(yī)衛(wèi)工作者在內的國家公職人員,與教師相比,在道德問題上有著不同的標準,教師的道德要求應該遠遠高于一般公職人員。多年前,筆者就曾經在很多場合反復強調教師就不是一般的“人”,對于教師僅僅要求守住道德底線是遠遠不夠的,廣大教育工作者就是應該不斷提高道德的底線,這應該成為每一教育工作者一輩子的不懈的追求。道理非常簡單,因為我們面對的、服務的對象是“孩子”,不是醫(yī)生和公務人員面對的成人。孩子與教師之間永遠都不可能對等和公平,在這方面,盡管不斷有名義上的強調,但從無實質性的兌現;面對可能的暴力——包括語言暴力和肢體暴力,學生幾乎無以反抗。于是從保護孩子尊嚴和安全的角度,我們對教師道德提出高要求,實際是保護我們的子女和我們自己。就教師道德而言,它包括四種道德,一是對待教育事業(yè)的道德——熱愛教育;二是對待學生的道德——熱愛學生;三是對待自己的道德——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對待教師集體的道德——團結同事,集體協作。在這四類道德中,最為核心的是對待學生的道德,這是所有道德的核心。
教師的心理素養(yǎng),具體表現為具有廣泛的興趣、愉快的心情、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以及自我調控能力。對于教師心理素養(yǎng)的強調,正是基于教師擔當著培養(yǎng)全人的重任,而未來公民的內心強大、心理健康、情緒穩(wěn)定等涉及心理的諸多性格品質精神迫切需要教師用自己的優(yōu)質的心理素養(yǎng)來加以引領、指導和發(fā)展。實際上,現實中的不少教師,由于種種因素,特別是生活生存的壓力、教育應試績效超乎尋常的壓力,導致情緒、情感乃至心理失衡,直至出現心理亞健康甚或心理疾病的情況。這是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花大力氣、動大手術予以解決。
上面我們從一般意義上論述了當下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但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問題實際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它總是與一定的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階段和狀態(tài)相關聯,與一定的社會、時代對于教師價值、功能的要求相一致。為此,我們有必要從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角度談談面向未來的教師素養(yǎng)。
這就要求我們來研究社會時代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首先看政治、社會領域。這許多年來,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革,特別是伴著市場化的步伐,世道人心發(fā)生了許多變化。教育自難以超越社會時代而“獨完”,應試之風愈演愈烈,家教市場越做越大,分數、應試、升學,成為學生、家長和社會對于教育的全部理解和追求,這嚴重損傷了教育的品質,扭曲了教育的價值,并進而綁架了學校和整個教育。由此引發(fā)的學校問題特別是師德師風問題早已引起高層的關注。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教育“立德樹人”的口號,習近平同志其后在多種場合對于教師、好教師、教師隊伍建設等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念和意見。其中,關于好教師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標準,引發(fā)社會廣泛的熱議并已形成廣泛的共識。2018年5月2日與北大師生座談時,習近平同志又強調,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要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yǎng)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由此可以看到,未來教師最為重要的工作就應該在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這也是由學校德育工作、學生道德養(yǎng)成的規(guī)律決定的。與智育有別,德育工作是一項極為特殊的教育工作。學科知識,書本知識,生活技能,言說和交際能力,是可以通過“教”來實現的。但道德的養(yǎng)成則不然。區(qū)別于知識的“教”,道德之“育”,是需要育人者的虔誠耐心、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的,也就是說,摒棄說教,做給被育的人看,是“育”的最為本質的特征。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比缃竦牡掠ぷ髡咧校环Φ滦懈呱姓?,給學生以終身的教益和影響,不僅是經師,而且是人師。但是我們也看到許多異常,一個熱衷“家教”者,可以給學生談無私奉獻的崇高;一個行為不檢點者,可以要求學生如何循規(guī)蹈矩;一個缺少責任感的人,卻要求學生學習和工作心無旁騖。指望這樣的教師培育學生的道德,豈不是緣木求魚?這也正是學校德育工作成效不彰的癥結之所在。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教育工作者對于“立德樹人”的理解有部分的偏狹。他們將“立德”與“樹人”的重心確定為教育的對象——學生?!皹淙恕弊允桥囵B(yǎng)造就學生,但立德是不是主要就學生而言的呢?從上述總書記的多次講話中我們就可以知道,“立德”問題首先應該是指向教師、教育工作者的。如今教育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有沒有對于學生教之以德,而在于樹人者、育人者自身的德行如何,有沒有首先修身立德。理論界的認識和判斷模糊,恰恰是教育實踐領域特別是實踐主體自身道德問題的集中反映。由此而言,教師的道德素養(yǎng)的修煉,已然是未來教師成長和發(fā)展的最為重要的必修課。
我們再來看科技進步對于社會生活和教育生活的影響。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互聯網對于教育的改變。
由于互聯網功能的不斷延伸和不斷增強,今天究竟還有多少“知識”和“信息”還需要第三方“轉告”?無限平臺、海量資源、極速傳輸(獲?。┖徒柚F代科技的數據處理方式,幾乎可以真正實現“秀才不出門”,仍然能“盡知天下事”?,F實中很多學生和社會成員手機片刻不能離手;公共場所中90%的人總是處在手機閱讀狀態(tài);家庭和社區(qū)乃至一般的公共場所,電腦和網絡幾乎是基本的“標配”。對于小學高年級以上的學生而言,純粹介紹和講解知識點的課堂里,教師已經少有手段和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也正是當下大量的中小學教師甚至大學教師面臨的尷尬和艱難。傳統(tǒng)的信息發(fā)布、知識介紹、一般意義上的知能和技能教學,在課堂中很難吊起學生的胃口。一句話,只要學生能通過電腦和網絡搜索到的內容,只要學生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他們就很少有耐心聽著他人進行“講解”。所以在很多課堂上,你會不時聽到教師對學生進行提醒和警告:同學們,請集中注意力,這一個知識點很重要,大家一定得掌握牢靠,這是中(高)考必考的!言之鄭重,言之懇切,但其中的無奈和無助,也是顯而易見的。
這就表明,幾乎無所不能的網絡對于實體學校、學校中的教學和學習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予以改變。你會發(fā)現,電腦和手機越來越成為學習和教育資源的載體,具有越來越多越來越成熟的學習工具的功能。是不是可以說,如今只要擁有電腦,任何一個家庭和社區(qū)都可以是學校?是不是可以說,傳統(tǒng)的“講”和“說”也即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師的“教”的功能很多已經或者正在被互聯網顛覆和取代?
假想一下,未來有一天,當學生在家里或者在任何可以獨立學習的地方,學習完了自己設定或者教師規(guī)定的各門學科的知識,匯集到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室,一個教師還可以像當初一樣,按照精心設計好了的教案,一板一眼地實施教學嗎?顯然不能。帶著通過網絡等各種可能的路徑、工具和方法自學而產生的千奇百怪的問題和疑惑,學生最需要的不是有條不紊的知識講解、任務完成,而是教師對他們各自的極具個性化的問題和困難的指導、幫助和解決。這也就意味著,卓越的學科素養(yǎng)成為未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最為重要的目標。
體現科技進步對教育影響的第二點是人工智能對于教育的改變。這許多年來,網絡與人工智能的聯姻,使得人類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有幾個問題不能不提到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值得我們深度思考。比如,現代工具的操作和使用究竟需要怎樣的知識基礎和條件?經歷數千年文明建構起來的科學大廈,各門學科和科學的知識系統(tǒng)、體系,真的牢不可破、堅不可摧?一個孩子真的需要經歷12年乃至更多時間的學校學習、訓練和培養(yǎng)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
當有專家預言,最遲到2045年前后,人工智能將全面擁有人類智能甚或全面超越人類智能。這樣的表達何其危言聳聽,不禁讓人毛骨悚然。但我們更多地需要從這些“危言”中獲得警醒,尋找人類命運更好的方向和出路。比如,當如此的挑戰(zhàn)即將來臨的時候,我們人類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比如,作為決定人類命運的基礎性也是關鍵性元素的教育,我們可以在傳統(tǒng)和現實已成的定勢中融入怎樣的因子,做出怎樣的改變?
要研討這些問題,其出發(fā)點必須落在人工智能身上。未來挑戰(zhàn)人類、與人類并存的人工智能,未來新型“物種”,其“智能”究竟從何而來?試想,人類將二氧化硅制成晶片,再由晶片組合成集成電路,進而借助科學的工具和手段,寫入程序和思路,這些全靠人類管控的“技術活”,怎么就造就出一類敢于挑戰(zhàn)人類權威的“忘恩負義”之徒的呢?
原來,人工智能尤其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早已不可以用簡單的“電腦”思維來理解。人工智能的“學習”,如今幾乎可以說,已經初步實現了對于人類學習的超越。它的學習越來越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跨界”。成功打敗圍棋九段高手的機器人AlphaGo,絕不僅僅學習了圍棋的技術和藝術,它一定學習了各類棋類博弈的技術,甚至各類體育競技項目的技術和藝術。二是“整合”。在獲取各類技術、策略和方法之后,人工智能的“智能”系統(tǒng)自身就會自動開始梳理分類,融會貫通。三是“增值”。在此基礎上,通過思維的突破和跨越,實現新的創(chuàng)造。
試想,當人機并存,我們人類如何與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和創(chuàng)新能力超常的一群“類人”抗衡?就教育而言,就教育主體的教師而言,要教育和培養(yǎng)出可以抗衡未來人工智能的未來學生、未來人,就必須致力于學生思維力、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而要培養(yǎng)出學生的思維力、思維品質,首先教師自身得具有卓越的思維。
在即將開啟的新一輪高中教育教學改革中,首提“核心素養(yǎng)”,并將此作為引領和調控未來教育發(fā)展尤其是學生發(fā)展的目標系統(tǒng)。而其中,“科學精神”就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茖W精神又內含“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三項內容。筆者以為這正是瞄準了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未來世界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綜上,現實教育和未來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有很多,而從基本面而言,師德、學科知能、思維力可能是最為關鍵的三類素養(yǎng)。它們從何而來?筆者以為,還是得從行政推動、專業(yè)引領和發(fā)展主體的教師的主動求進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