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需要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讀”的功效,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讀出詩歌意境,品味作品形象。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白居易《村夜》時,對其中的“霜草蒼蒼蟲切切”一句,可以反復讀,讀“蒼蒼”,可以讓學生在讀中想象霜草蒼蒼、草色茫茫的情景,秋色濃重的意味就讀出來了;讀“蟲切切”,可以在讀中想象秋夜里耳畔傳來的蟲鳴聲,秋夜寂靜的意味也就讀出來了;再反復讀“霜草蒼蒼蟲切切”,想象其景其聲,身處這樣的境界中,學生很容易感知到詩歌中秋夜的凄清、詩人的孤寂感??梢姡首x,反復讀,在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有利于讀出詩歌營造的意境,品味詩歌的形象。
“詩是無形畫”,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根據(jù)詩句想象畫面,讓詩人的形象在想象的描繪中變得豐潤起來,挖掘出詩歌的弦外之音。
在學習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下闋時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去描繪與詩歌內容相關的兩幅畫面——一幅是“偷”的特寫鏡頭:西風起了,山園里的梨呀、棗呀等果實都成熟了,金燦燦、紅撲撲的惹人喜愛,一群調皮貪吃的小孩子,手握著長長的竹竿,偷偷地撲打著樹上的梨和棗;另一幅是“看”的特寫鏡頭:別叫旁人去驚動了這些天真可愛的孩童們,詞人就倚在一邊靜靜地悠閑地看著孩子們……在這樣細致的想象和描繪中,學生自然就理解了詞人對孩童的保護喜愛和一個長者對孩子們的包容寬厚,也感受到詞人的恬淡、閑適。發(fā)揮聯(lián)想、想象,去描繪詩歌中的畫面,當然,這個畫面不是單一靜止的,而是豐富動態(tài)的,這樣,學生就能學會鑒賞詩歌,感受詩人心境。
古詩詞在追求意境時常常對遣詞用句千錘百煉,這便是所說的“煉字”“詩眼”,用心揣摩、用心感悟詩中的重要字詞,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而揣摩時展開聯(lián)想、想象,將煉字放回原句中體會所描述景象,可以達到精煉傳神、繪聲繪色、生動形象的鑒賞效果。
在教學王昌齡《從軍行(其二)》時,有學生認為詩人要表達的是對將士們的敬佩之情。這里顯然是學生理解發(fā)生了偏差。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推敲“總是”兩字——“總是關山舊別情”,《關山月》曲調名,傷離也;再回去看第一句“琵琶起舞換新聲”,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胡琴琵琶與羌笛,這種舞樂之景是歡愉的,而流露出的情感卻是邊愁別情。以樂景襯哀情,聽者深重的愁情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經過合理想象,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就不易發(fā)生曲解了。這時,不妨再推敲揣摩一下“邊愁”兩字,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邊塞,體驗征戍者的生活,感受征戍者的心理,這首詩歌中傳達的情感便很容易理解了。由此,引導學生在想象中揣摩感悟,在想象中與詩人對話,有利于對詩歌作品進一步的深入理解,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蘊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