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郭瑞鋒
許多專家學者們認為可以從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語文實踐活動也是語文課程對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在《墨辨》中提出了三種知識,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是親身得來的,就是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師友或書本那里得來的;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在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中,一般重視聞知,親知是幾乎被完全揮于門外。說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過是從聞知那里推想出來的罷了?,F(xiàn)在,信息化時代下的學校里不僅重視聞知,強調親知,還大力倡導說知。我們知道健康是每個人及全社會生活的出發(fā)點,也就是教育的出發(fā)點。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做導向。所以,我們要積極利用各種有利的資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滲透。
人們常說只有親身體驗了,才會有心靈的火花。生活,是一面社會的鏡子。不經歷人世間的生離死別,怎能談人生?每個人不經歷生死的分離,對生命的可貴體驗深度就不同。父母親失去兒女,一夜間頭發(fā)全白,兒女失去父母哭得撕心裂肺,這樣的場景不是每個人從一開始就能明白得透徹。只有經歷了才會心痛,才會怨悔,甚至無奈。因此,沒有一個徹夜痛哭的夜晚,是不足以談人生的!我們可以結合如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感恩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教師節(jié)、醫(yī)師節(jié)、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以及國家公祭日等特殊的日子,讓學生真正去了解有這樣經歷的人,并分享他們的故事,這也是一種體驗。例如,我們把課堂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一位與小說《活著》的主人公徐福貴經歷相近的人,深入了解他,把他的故事分享給大家。還比如,2016年8月19日習總書記在“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上指示,自2018年起將每年的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yī)師節(jié)”。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習書記講話的主要內容,激起學生對醫(yī)生的崇敬之心,接著布置學生親身走近一個絕癥病人,主要了解病人與醫(yī)生的故事,并組織分享。這項活動讓學生去了解各種各樣得了絕癥的病人,有小到剛出世幾個月的嬰兒,有正值青春年少的年輕人,有大到90歲高齡的老人,有的人生命剛開始無任何體驗,有的人生命碩果累累,有的人生命正在奮斗的路上。由此,讓學生明白生命的可貴,病人的可敬,醫(yī)生的可親。從而體會醫(yī)生對生命的敬佑,病人對生命的渴望,懂得活得精彩是更重要的,懂得生命價值的意義,生命價值觀就這樣慢慢地滲透進去。正如冰心老人所說:“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p>
人們常說學會傾聽,也是一種好品質。傾聽別人的講述也是撞擊心靈的一種方式。當一個人傾聽別人的人生經歷時,內心也會感受到不一樣的人生。我們可以成立校園記者團,引導學生采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做出采訪記錄,寫出人物評論,出個班內宣傳報等,還可以組織一次以“高貴的靈魂”為主題的故事比賽。學生通過體驗以記者的身份來走近一位偉大的普通勞動者,來報道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感受平凡人的高貴靈魂,從而體會生命的崇高價值的含義,樹立自己的生命價值觀。例如,各地都有許多“時代楷模”“紅色的印記”等人和事,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深入了解周圍的“紅色的印記”“時代楷模”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受家鄉(xiāng)的人和事,傾聽他們的事跡,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寫文章來反思自己,認識這些具有革命犧牲精神,具有偉大楷模作用的人的生命價值觀,從而樹立自己的生命價值觀。還比如,利用母親節(jié)的契機要求學生體驗“生命降生”的活動。首先,了解自己當年出生的具體情景,讓媽媽講講“十月懷胎”的感受,其次,將和自己出生時重量相當?shù)呢撝匚锝壴诟共浚醋约耗艹惺艿臅r間進行體驗,并以照片、攝像或者日記等方式進行記錄。最后,可以邀請父母和學生一起參與班級的分享活動。學生聽著母親的講述,做著親身的體驗,感受著孕育一個生命的艱辛與神奇,感恩母愛偉大的同時,也感悟到自己生命的崇高與偉大。凡事當親耳聽親眼見,又加之講述者的聲情并茂的講述,就是一塊石頭也被悟化了,何況是一位激情滿懷的學生?由此可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感受對一個人是多么的重要。讓我們傾聽生命行走的聲音,感受來自于社會的感動,感悟出生命的崇高;讓我們擁有崇高的生命價值觀。
人們常說有視聽的“書籍”會給人帶來全身心的感受,而紀錄片就符合這樣的要求。我們可以與學生一起欣賞經典有影響力的紀錄片,分享感受,從而滲透生命價值觀的教育。例如,觀看并分享英國廣播公司(以下簡稱“BBC”)出品的精選紀錄片。BBC紀錄片分為三個系列的專題目錄,BBC自然、BBC文史和BBC科技。通過看BBC的紀錄片,我們可以追溯上下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欣賞從宇宙到地心深處的奇妙境界,尤其是超級精彩的畫面即使定格,也是一幅攝影佳作,還有精彩的解說,令人陶醉。這些紀錄片告訴學生,人類的星球是宇宙中最大的自然謎團,每一個孕育生命的獨立生態(tài)系統(tǒng)無時無刻不在孕育著生命。從一片雪花到星球引力,無不讓人感受到大自然之美背后的力量奧秘。為了揭開它們的秘密,我們需要逐一進行探索,解開相互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揭開生物的生存之道,揭示藏在自然界深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生命本身的關鍵性。
通過這些紀錄片里的內容,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生命發(fā)展史的角度解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學生去欣賞自然界的生命感情,人類的生命感情。生命中的許多事情是自然的,真實的,可靠的,無論處在怎樣的環(huán)境,只要有一絲生命的土壤,自然界和人類就能頑強地生存下去,生命是博大的,是不容忽視的。菩提樹充滿了禪機,蓮花透露出清高脫俗,菊花顯現(xiàn)出隱逸高潔。從各種生物和非生物那里,學生才會真正體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內涵。這正如冰心老人所說:“要記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笨傊怯脕韸^斗的。生命只有拼搏,才不會成為死湖、空殼。生命不止,奮斗不息!
人們常說就算洗臉的一汪水也會淹死人,你信嗎?實際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有時候人會莫名其妙地死亡,不僅成年人,甚至就連在玩耍的孩子也會突然地在幾小時內死去。而這樣的悲劇并沒有引起更多人對生命的脆弱性的認識,只有親身經歷了才會相信瞬間一個鮮活的生命就失去了。我們可以圍繞“瞬間挽救生命”為主題的活動,組織學生搜索“瞬間挽救生命”的故事及方法,在班里分享做法及感受,尤其是讓學生知道一些醫(yī)學科技材料和儀器設備。我們可以讓學生把能買的材料帶一些在班里演示給同學看,也可以就一些儀器設備的原理講解給同學聽。例如,現(xiàn)在醫(yī)學上用于“挽救生命”的心肺復蘇儀。當同學們知道生命的脆弱后,我們組織學生學習心肺復蘇術。其次,組織學生心肺復蘇術的模擬比賽,讓學生參與實施挽救生命的整個過程,感受生命的脆弱性,最后,我們可以把心肺復蘇術的模擬實踐活動擴大到每位學生,并把它作為一項技能要求每位學生掌握,可以通過考核進行檢驗。學生參與了并實際操作了,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內心對生命的感悟會不禁而畏。生命的脆弱性會根深蒂固地進入思想里,生命價值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進行著。學生們想想自己每天睜眼還能看著今天的太陽依然升起是多么的幸福呀,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內在的幸福,懂得要珍愛生命,熱愛生活。一朵花便是一個生命;一粒沙,便是一個世界;一次輪回,便是一段人生故事的新開始。生命的覺醒便在當下。
人們常說一個人從小長到大不易,每個人的出生就是一個奇跡,而每個人的人生又是一個傳奇。一個人只有一個心臟,卻有兩個心房。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歷險的經歷也有多次。我們可以利用社會的公共資源,如森林動物園、植物館、社會福利院等,組織學生走進這些場所,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悟,自然會感受到生態(tài)保護和休閑文化對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感受到生命的可畏。如我們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慰問老人。學生通過了解敬老院的老人,尤其是耄耋而又硬朗的高壽老人,感受生命的可畏。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兒童福利院,再看看生活在那里的孩子們,聽聽那里的保健醫(yī)生對孩子們突發(fā)威脅生命的事的具體做法。學生了解了老人經過無數(shù)次生命的險境還好好地活著,小孩隨時都會發(fā)生東西卡在喉嚨,一秒鐘喪失生命的可怕,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生命確實值得敬畏,更加懂得活著不易、活著真好,漸漸有好好活著、善待生命的意識。其長此以往,他們對生命的認識逐漸加深,生命價值觀也就越來越成熟。心中寬容多一些,腳下的路便更廣闊一些;眼底的淡然多一些,生活中的美妙便會多一些。人生因淡然而清雅,生命因寬容而博大。
人們常說畫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是不是跟真的一樣。人們在體驗生命的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出生命的奇跡。公園里灌木叢俯仰生姿,形態(tài)各異;博物館里蠟像人物栩栩如生。這些是人們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生命活力”創(chuàng)意大賽。比如,我們利用廢舊品做成各種玩教具、工藝品、書簽、生活用品等,從而賦予這些東西新的生命。還比如,利用學生身邊的環(huán)境,進行創(chuàng)意泥塑大賽、創(chuàng)意樹葉粘貼畫大賽、創(chuàng)意堆雪人比賽等實踐活動。如“創(chuàng)意堆雪人”比賽中,參賽同學們不懼嚴寒,從雕塑、雕刻、上色到裝飾每一個步驟都做得一絲不茍、細致入微,創(chuàng)作的作品,造型獨特,充滿智慧和生命的活力。冰雪精靈誕生在校園內的草坪上、花壇里、操場上、教室外的許多角落里。每件作品都讓人耳目一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冬日的校園因這些精靈的出現(xiàn)頓時沸騰了起來,師生們都忘卻了寒冷,利用課間紛紛駐足觀看,合影留念,歡笑聲打破了雪覆蓋的銀白色世界。校園在寒冷中不再單調,而且增添了不少童真童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堆雪人”活動中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學會互相合作,體驗實踐的快樂,既收獲了成長和樂趣,又感受到了生命消融、歸化,而又不悲傷的旋律。他們懂得了只有歷經了冬天的嚴寒,賞玩了冬天的雪景,才能走進一個陽光明媚,萬紫千紅的春天!生命就像一棵成長的樹,經歷了早春的破殼、盛夏的炙烤、深秋的寧靜、嚴冬的消融,才會迎來新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