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江蘇省徐州市教育教學研究室語文教研員、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近年來,成尚榮、陸志平等專家學者將于永正語文教學思想凝練為“兒童的語文”,這是對于老師豐富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與教育理念的準確概括。在長期的教育生涯中,于老師緊緊圍繞“兒童”與“語文”這兩個核心元素,用大量鮮活的教育實踐,詮釋了對兒童生命成長的真誠關注以及對母語教育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本文嘗試概括出“兒童的語文”教學思想的四個要素——“情”“趣”“養(yǎng)”“范”,以期深入探尋于永正教學思想的核心與實踐路徑。
“情”是于永正“兒童的語文”教學思想的根本和命脈。于老師的五重教學法,第一便是“重情趣”。他說:“我說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說感情。它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
于老師對學生的情,如涓涓細流,綿長深厚。早在讀書時期,他就立下要“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的教育誓言,并用一輩子的堅守、全身心的努力去踐行。
“蹲下來看學生”是對愛最形象的描摹。于老師說:“蹲下來看學生,許多幼稚可笑的東西,便會覺得不幼稚,不可笑;許多錯的東西,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痹谟诶蠋煹慕逃适轮?,遲到的學生因為勇敢地“報告”而得到鼓勵;打架學生的矛盾被“二位好漢,大戰(zhàn)十幾個回合也未分勝負,是不是歇歇再戰(zhàn)”的幽默話語輕松化解;連讀八遍才將課文讀流利的女生、總是混淆同音字“向”和“像”的學生總能得到老師的耐心等待和悉心指導……只有蹲下來,才能真正用兒童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只有認同兒童的頑皮好奇,才能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讀懂他們的思維言語,尊重他們的千差萬別。
“教了五十多年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是于老師愛學生的至高境界。于老師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曾經(jīng)是孩子,他不僅尊重理解學生,更真誠地向?qū)W生學習,復歸嬰兒,永葆童心。哲學家尼采說,在“精神的永恒的輪回”中,兒童是起點,也是終點。于老師回歸天性,無功利心、充滿好奇、富于創(chuàng)造的“孩子氣”和兒童形成了和諧的共振,教育因此變得很簡單。李贄認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庇诶蠋熡靡活w赤子童心,創(chuàng)造了“兒童的語文”的教學化境。
于老師對語文教學情有獨鐘且癡迷終生,以致達到“此也忘,彼也忘,唯教學不忘;這也能,那也能,教語文最能”(張慶語)的境界。于老師說:“不愛語文教學當然教不好語文——這且不說,要緊的是上課要有情。這里面也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關注教材,二是關注學生?!庇诶蠋熅哂懈叱奈谋窘庾x能力,擁有“一眼看穿”“一語道破”的本領,能透過文字,讀出文本內(nèi)在的意蘊。在《秋天的懷念》一文的教學中,他帶著學生讀出了藏在“躲”“擋”“笑”等字眼背后的母愛;在《在仙臺》中,他從看似最普通的“星期六”一詞,啟迪學生發(fā)現(xiàn)藤野先生認真細致的品格……于老師尤為推崇朗讀,他說:“把課文讀得通暢,讀出恰當?shù)恼Z氣,讀得入情入境,可以說是一種享受,是語文教學的升華。語文所承載的一切,也會隨之融入學生的血脈?!彼睦首x聲情并茂,感人至深,《小稻秧脫險記》《秋天的懷念》《愛如茉莉》……以讀帶講,以讀促悟,神奇地打開了學生感悟的大門。于老師還愛寫作,愛寫下水文……在教學時,于老師總是帶著真誠和睿智,為學生提供真學習、真成長、和諧圓融的學習情境。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興趣是兒童學習最直接、最持久的動力。于老師畢生倡導把課上得有意思,追求把課上得有趣味,讓學生愿意學,樂此不疲地學。
有趣味的課堂首先是童心自在的課堂。于老師喜歡“是師非師,是課非課”的教學狀態(tài),既有老師的學識風范,又不端高高在上的師者架子;既學有所獲,又無固化的成人思維和強行統(tǒng)一的機械制約。教師以學習伙伴加導師的身份,用游戲化、情境化、活動化的方式開展教學;以良好的心境接納學生,用幽默詼諧的言行調(diào)節(jié)兒童的行為,調(diào)試兒童的情緒;當童心擁有了安全感、積極的情緒,自然能以充沛的熱情參與學習、主動成長。印象最深刻的一課是《狐貍和烏鴉》,于老師和學生一起演課本劇,于老師扮演狐貍,用椅子當作狐貍的樹洞,一個小男生扮演烏鴉,站在椅子上。當“烏鴉”嘴里的“肉”掉到地上時,“狐貍”叼起來就向外跑。學生大叫:“您不能向外跑!”于老師問:“我向哪兒跑?”學生說:“您得往椅子下鉆!”“為什么?”“因為您的洞在大樹底下!”全班學生哈哈大笑。于老師說:“我光顧高興,忘記我的家在哪里了。”全班學生又一次捧腹大笑。這樣的課堂,童心躍動,妙趣橫生,師生共樂,令人向往。
有趣味的課堂還是童心生長的課堂。學生學習興趣的持久保持來自其獲得的成長感、成就感。于老師認為,教師要教出恍然大悟才有意思,學生要學有所獲才有意思,當學生“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體驗到不斷成長的快樂時,才能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趣味。所以,于老師教學時會選取教學點,如《祖父的園子》中“帽”字的正確寫法,“童年趣事”的讀寫結合,《林沖棒打洪教頭》中“讓”的多層次解讀,《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對課題的三次探究等等,這都是在引導學生在“設疑—求知—滿足”的動態(tài)平衡中,不斷體驗恍然大悟之感,品嘗學有所獲之味,并由此形成深層的學習興趣和持續(xù)的學習動力。
于老師說,兒童的語文是“涵養(yǎng)”的語文,重在積累?!昂B(yǎng)”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一個解釋為蓄積并保持(水分)。于老師用水分涵養(yǎng)來比喻語文學習的日積月累、厚積薄發(fā),以象取意,不僅生動形象,更有滋養(yǎng)蘊涵的意味。于老師的“涵養(yǎng)說”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從《易經(jīng)》中的漸、升兩卦,到諸子百家的言說,都有強調(diào)積累的論述。中國人重積累的傳統(tǒng)綿延數(shù)千年,影響和造就了無數(shù)讀書人。于老師的“涵養(yǎng)說”繼承了母語學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文化自信和對教育的堅守,同時又擁有獨特的兒童視角和豐富的內(nèi)涵,值得我們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于老師認為“多大的人,干多大的事”,語文教學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他深諳語文教學之道,同時理解兒童的需要。他說,兒童學習語文最為重要的“涵養(yǎng)”內(nèi)容,簡單說來,就是張慶老師提出的“七字訣”:識(識字)、寫(寫字)、讀(讀書)、背(背誦)、說(說話)、作(習作)、習(習慣)。而重中之重是寫字、讀書和背誦。綜觀于老師的近百個課例,寫字、朗讀、背誦和寫作等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也是于老師教學最鮮明的標識和最大的亮點。
于老師不僅注重學生語言基礎的涵養(yǎng)和積累,還注重學生生活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積累。這表現(xiàn)了于老師基于兒童生活的大語文觀。語文學習依賴于生活經(jīng)驗和感受的積累,葉圣陶先生說:“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庇诶蠋煄е鴮W生去果園參觀,到郊外踏青;一片吃剩的面包都可以作為交際的話題,一盆瓜葉菊也能變成寫作的好素材……學生只有在真實情境中,留心觀察,真切體驗,積淀一定的生活閱歷、生活感受,才能更好地學習語文,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于老師的“涵養(yǎng)說”還包含“慢”的意味,他說:“學語文是個慢功,是個長期訓練、積累的過程?!薄梆B(yǎng)”需要順應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包容兒童的錯誤,靜待兒童的自我成長?!梆B(yǎng)”還需要有“熏”的耐性,“磨”的韌性。于老師總是帶著學生走進生活,走進閱讀,記誦經(jīng)典,多動筆墨,養(yǎng)成習慣?!傲晳T”是“養(yǎng)”的終極目標,“一旦‘熏’到成‘自然’的程度,就意味著成功”。于老師倡導并踐行手把手地教,實打?qū)嵉亟?,日復一日地教的主張。在課堂上,他不厭其煩地輔導學生反復朗讀,直到讀通讀順為止;他一筆一畫地指導學生寫字,直到寫規(guī)范、美觀才罷。
“生活是花,語文是根”,“涵養(yǎng)”的語文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升能力、發(fā)展情感,養(yǎng)成習慣,為學生帶來受益終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盧梭說:“在達到理智年齡以前,孩子們不能接受觀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币虼?,兒童學習語文最好的方式是模仿,教師教學最有效的路徑是示范,是“跟我讀,跟我寫”。于老師認為:“在語文教學中,示范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和巨大的作用?!?/p>
教師首先要有示范的意識和底氣?!秾W記》有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庇诶蠋熣J為,當一位教師敢于說“我就是語文”的時候,語文教學就會變得很簡單。所以,于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在練“本領”上下功夫:練“聲情并茂”的朗讀功夫,練“有章有法”的寫字功夫,練“文從意到”的寫作功夫,練“一眼看穿”的品味功夫。即使在患重病期間,只要身體情況允許,于老師就筆耕不輟,撰寫了數(shù)萬字的文章;他還勤于揮墨,書法作品日臻純熟;他錄下的音頻《豬八戒吃西瓜》繪聲繪色,讓人忍俊不禁,《第一次抱母親》情真意切,令人動容。于漪老師說:“真正的教師有真東西,而且能把真東西教給學生?!庇诶蠋煋碛姓Z文的真功夫,所以他總是教給學生真本事。
教師還要有因時因事所需、靈活多樣的示范方法。研讀于老師的課例會發(fā)現(xiàn),幾乎每堂課都會出現(xiàn)寫字示范、理解示范、朗讀示范、表達示范。同時,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的不同、年級的不同,示范的方式也不一樣。以朗讀示范為例,“低年級一開始就范讀,必須‘先入為主’,必須‘抱著走’。中高年級則讓學生先‘嘗試’,師生再交流?!薄稙貘f喝水》一課,從讀準字音,到按照標點、段落讀好停頓,再到帶著表情讀,于老師用了五次范讀,一次領讀。在四年級《給予樹》一課的教學中,于老師在學生讀的基礎上這樣示范:“讀書要像說話那么自然,眼睛要看準,不要著急?!睂τ陔y讀的長句子,他依然會領讀。高年級的朗讀則要更加深入,如《愛如茉莉》一課,于老師和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母女二人的對話,通過示范啟發(fā)學生:“讀好了對話,就讀懂了人物的內(nèi)心?!爆F(xiàn)在許多教師不范讀、不范寫、更不寫“下水文”,總是糾纏于分析課文、講授知識,這使得語文教學在煩瑣分析、高耗低效的困境中掙扎了許多年。讓鮮活生動、帶著情感、充滿感染力的示范指導回歸語文課堂,像于老師那樣敢于說“我就是語文”,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正道。
“情”“趣”“養(yǎng)”“范”是于永正老師“兒童的語文”教學思想中極為關鍵的要素。教兒童學語文,“情”是根基,“趣”是動力,“養(yǎng)”是目標內(nèi)容,“范”是重要方式。當然,這只是我的一點粗淺的認識。于老師雖然永遠地離開了講臺,但他的實踐經(jīng)驗與教育論述將永載教育史冊,他豐富鮮活的課例與著述是一個取之不竭的寶庫,等待著更多的小語人更加深入地研讀、傳承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