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感于班級文化和家庭教育文化之間的誤解、沖突,無法真正實現(xiàn)“協(xié)同育人”而提出“班級全文化”的概念。作為一名班主任,如何在班級中落實全員育人,如何堅持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如何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帶著這些思索,筆者嘗試了“E班+E家”融合式的“班級全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E班+E家”融合式班級全文化建設主要由兩大板塊組成,“班”即班級文化,“家”即家庭教育文化,“E”即信息技術,即依托信息技術,溝通融合家庭和班級,通過兩個文化建設,致力于家校間的協(xié)同育人。其中“E”還寓意諧音版的“一班人、一家人”。
班級文化對學生具有教育功能、激勵功能和制約功能,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會對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班主任在文化建設上應遵循以下原則:
1.貼合至上。“適合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因此班主任應懂得放手,給學生和家長自主權,共同參與班級文化的建設。
2.理解至上。教師、學生、家長在共同提煉班級文化主題、設計班級文化樣態(tài)時,要充分了解家長和學生的想法,達成一致的理解。
3.共商至上。通過調(diào)查問卷了解學生在班級的真實困惑,讓學生共同商定班級究竟要打造什么樣的班級文化。利用家長會,探討家長的困惑,確定家長成長的目標、家庭文化建設的核心等。
1.依趣而建,多要素融合。因何選擇種植文化,因地制宜是首因。學校有一塊開心農(nóng)場,專供學生開心種植?!笆煜さ牡胤揭灿酗L景”,“熟悉的菜地也可以做德育”,這樣做既貼合學生的趣味,又符合《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堅持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要求。
2.每天四問,多維度感觸。有了依趣而建的活動,如何鞏固成果,如何讓班級文化建設不流于形式?班主任要學會并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的瞬時活動記憶得以留存?;诖?,筆者嘗試了“每天四問”(對應班級的文化追求:堅韌、團結、勤奮、誠實),利用每天午間的十分鐘讓學生對照一天的活動進行梳理、總結、反思。
3.每天回望,多角度鞏固。班主任要敢于、善于用痕跡回望理論來捏合細碎的活動記憶,再現(xiàn)活動的過程和收獲,讓每一個孩子都置身在班主任營造的班級文化中。這不僅符合當下孩子的信息趣味和回望心理,更因為這里有歡笑和淚水,更有一哄而笑后留下的美好。
1.搭建平臺:鼓勵家長自主積極參與。經(jīng)與幾位家長多次商討,筆者決定引入當下的“咖啡文化”,將活動取名為“專愛咖啡有約”。用“助人自助”的沙龍形式開展活動,引導家長由做一名“專業(yè)有愛”向做一名“專業(yè)會愛”的家長進發(fā)。
“混合媒介”時代的家庭教育促使家庭向生活中心回歸,有了生活中心的回歸,家庭教育的交流研討就不應該是泛泛而論,而應該因時因地制宜。筆者采用“饑餓營銷”的手段,限制名額,搶票參與,激發(fā)家長自主報名學習,讓有學習意愿的家長形成學習共同體。
2.求真解惑:鼓勵家長真切處著力?!翱Х扔屑s”已開展36期,主題有家中輔導小妙方、青春期女生家庭教育研討、青春期男生家庭教育研討、畢業(yè)生的心理與健康呵護、銜接小升初小常識、暑假家庭教育研討等。
源于家長需求的家庭教育主題,起于家長家庭教育困惑的主題羅列,家長真切地呈現(xiàn)出自身的所思、所感、所惑,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網(wǎng)絡時代當下,家長咖啡沙龍式的暢聊、接地氣的主題顯得難能可貴。
3.跟進評價:師生共同提升愛的能力。在“咖啡有約”活動中,家長們易形成瞬時感動記憶,如何讓瞬時感動記憶得以強化,進而轉化為實際行動?活動之初,筆者建議家長設置活動記錄員,及時整理,全體分享。一次“專愛咖啡有約”就有一次主題記錄,圖文并茂,生動詳實,學期末我們集結成冊,便于家長反復學習。
為鞏固“咖啡有約”成果,筆者又引入了“家庭教育心語漂流本”,讓參與活動后有感觸的家長寫心得體會,漂流本采用學生帶回、學生轉交的形式來進行。每周漂流本在三位家長間傳遞,教師相機跟進評價。而筆者也在一次次聆聽家長訴說中被震撼,讓筆者對“愛”的了解又多了一個維度。家長、班主任以及學生“愛”的意識在日積月累中有了加深,愛的能力也更強了。
“E班+E家”融合式班級全文化建設致力于以文化人,致力于網(wǎng)絡融合下的班級全文化德育的探索,倡導班級文化和家庭教育文化相濡交融,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接軌,多一些同頻共振,少一些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