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欣芝田興斌*
?
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策略探究
韓欣芝1,2,田興斌2*
(1.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2.銅仁學院國際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
伴隨著全球“漢語熱”效應,國際漢語教師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具備什么樣能力的漢語教師才能滿足國家漢語教學市場的需求,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國際漢語教師必備技能之一,從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能力的界定,闡述了國際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所在,探討了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培養(yǎng)的策略,以期對當前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提出意見和建議。
國際漢語; 跨文化交際; 培養(yǎng)策略
全球化智庫(CCG)等機構發(fā)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7)》指出,2016年,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達到44.3萬人,較2015年增長11.3%,來華留學生同比增速再次達到兩位數(shù)[1]。目前,已有146個國家和地區(qū)設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課堂,各類學員累計達916萬人[2]。從這兩組數(shù)據(jù)中我們能看到國際漢語教師的需求量較大,那么國際漢語教師到底需要具備何種技能素質(zhì),才能滿足國際漢語教學市場的需求?《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yǎng)方案》明確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國際漢語教師的職業(yè)需求為目標,圍繞漢語教學能力、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建設以核心課程為主導、模塊拓展為補充、實踐訓練為重點的課程體系?!秶覞h語教師標準》(2012)指出,國家漢語教師應具備五種能力,即漢語教學基礎、漢語教學方法、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和職業(yè)道德與專業(yè)發(fā)展,其中跨文化交際標準包括具備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秶H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在“總目標”部分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習者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最終具備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由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策略、文化意識四方面組成,其中,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識與國際視野四部分[2]。從上述三個綱要性文件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在國際漢語教師培養(yǎng)和國際學生的培養(yǎng)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是授之于漁的人,在教育教學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因此,各綱領文件要求國際漢語教師要培養(yǎng)國際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也意味著要求國際漢語教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國際漢語教師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主要力量,唯有擁有較強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才能勝任國際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
在中國學術文獻網(wǎng)絡出版總庫中以“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主題查詢到7581篇文獻,以“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主題查詢到2690篇,占總數(shù)的35%。胡文仲[3]認為國際漢語教師應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教學水平,找到有效傳播漢語的切入點,面對各種文化差異應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這樣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效開展國際漢語推廣工作。彭軍[4]認為國際漢語教師的文化傳播能力和漢語教學能力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跨文化交際意愿進行調(diào)查分析,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增強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幾點措施。何淼[5]認為對外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當貫穿于思維與實踐,其應當具備的能力應當包含跨文化態(tài)度、跨文化意識、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敏感性。王永陽[6]提出了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第三空間模式,描述了國際漢語教師第三空間思維方式和視角過程,提出國家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文化身份構建。上述研究主要基于漢語傳播視角,多注重國際漢語教師對中華文化的知識儲備,對國際漢語教師如何適應國際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及國際漢語教師在海外教學的跨文化交際適應研究較少。
Byram[7]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四個方面內(nèi)容。趙愛國和姜雅明[8]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指非母語或第二語言的外語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行為能力。有關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不僅有理論層面的分析,也有實證方面的調(diào)查研究;前者通過文獻法對理論進行梳理對比提出相關看法,后者多通過實際案例、問卷、訪談法進行研究,定性分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nèi)涵。
近年來也有部分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構建做了相關研究,鐘華等[9]通過對跨文化交際相關理論進行研究,制定了跨文化交際能力自測量表(ICCSR)(下稱:自測量表),從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兩方面,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策略能力、技能、知識、態(tài)度、技能八項內(nèi)容對自測量表進行編制,通過對264名大學生進行測試,檢驗得出自測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高永晨[10]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的知行合一模式和建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知識系統(tǒng)和行為系統(tǒng),其知識系統(tǒng)包括知識、意識和思辨三個層面,行為系統(tǒng)包含態(tài)度、技能、策略三個層面。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的研究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定量研究奠定基礎,盡管自測量表是針對大學生制定的,但是在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方面可以從中借鑒一些經(jīng)驗,開展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從空間位置層面看,國際漢語教師由兩部分人員構成,一部分是在國內(nèi)教授外國學生漢語的教師,另一部分是在海外教授目的國學生學習漢語的教師。國際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當包括教師漢語的傳播能力和漢語教師的海外適應能力。這兩方面的能力與之前學者提出的跨文化能力和交際能力相對應。因此,從國際漢語教師的傳播和適應能力兩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1)樹立中國國際形象。隨著漢語在全球流行,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現(xiàn)在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已經(jīng)超過4000萬[11],2016年來華留學生的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44萬[12]。通過孔子學院外派的漢語教師志愿者數(shù)量也隨之增長,在國外擔任漢語教學的教師首先代表的是中國形象,其次是一名漢語教師的身份。根據(jù)心理學上的“第一印象效應”,國際漢語教師的形象很可能就是外國學生對中國人的整體印象。而教授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師與學生接觸頻繁,如同留學生在中國的“親人”,教師對留學生的熱情和關懷能夠讓他們產(chǎn)生“移情效應”,由此及彼覺得他的中國老師是這樣的,那么中國人整體都是溫暖而熱情的。因此一個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漢語教師,能恰如其分地處理好與學生交流時的文化沖突,秉承“以和為貴”的精神和海納百川的胸懷,能夠包容異文化,積極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好中國的國際形象。
(2)弘揚中國文化。胡文仲[3]將跨文化交際定義為不同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因此國際漢語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高永晨等學者[10]也指出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和語言之間的水乳交融關系,而文字是記錄文化的符號,教授漢語語言文字的同時也就是在傳播漢語文化。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边@清楚地指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國際漢語教師就是為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傳道授業(yè)解惑,其中傳道最初就指傳授儒家圣賢之道,漢語國際教育中“傳道”可理解為“傳播中國文化”。因此,國際漢語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漢語文化認同意識,讓學生辨別文化的差異,在自然狀態(tài)下接受文化差異,持包容的心態(tài)接受新的文化元素。而一名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強的教師能夠靈活地把握中華文化教學的“度”。他們首先對中華文化有著較為全面深刻的理解,當遇到異文化與中華文化有差異時,能保持較高的敏感度,并且通過一些對比的方法講授文化的差異,或者抱學習的心態(tài),向學生學習,深入了解學生母語國文化內(nèi)涵,認可學生母語國文化的同時,告知中國文化與之差異的一些原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提升語言文化的傳播效果。
(3)活躍課堂氣氛。課堂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一個載體,目前國內(nèi)的教學理念逐漸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中心”的實踐式教學。國際漢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用漢語進行溝通和交流,漢語作為一門技能教學也需要對語言進行操練,“學以致用”也指出漢語的交際功能在漢語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漢語國際教育中教師如何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實現(xiàn)“以人為本”和“精講多練”、“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這就要求國際漢語教師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對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學習,漢語教師能深入了解教學對象的情況,能夠掌握國別差異下的漢語教學的側重點,恰當?shù)貞妹浇榕c學生進行溝通,深入了解學生需求,調(diào)整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技術,更好地實現(xiàn)課堂上師生的互動,從而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大程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4)適應漢語教學生活。在漢語熱的國際背景下,來華留學生的數(shù)量逐年增加,孔子學院和個別社會機構也外派了很多漢語教師。一方面國內(nèi)教學的漢語教師面對的跨文化交際困難之一是學生的國別多,可以說每個班都是一個小小“聯(lián)合國”,可能會面臨課堂紀律的把控問題,同一國家學生扎堆說母語,會擾亂課堂秩序,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在國內(nèi)教授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教師應充分了解教學對象的母語國文化,學習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知識,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開展教學,從而適應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另外,了解留學生母國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尊重其文化,并理解其文化,在此基礎上傳播中國文化。另一方面,赴海外教學的漢語教師和國內(nèi)漢語教師所面臨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卻有所不同。赴國外教學的國際漢語教師比起在國內(nèi)教師將面臨來自身體和心理的更大挑戰(zhàn),盡管他們面臨的教學對象的國別相對單一,基本使用同一母語,但他們還需面臨自身適應海外環(huán)境的問題。根據(jù)Oberg(1960)把短期旅居者的跨文化適應過程分為四個階段:蜜月期、挫折期、恢復期和適應期??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能幫助漢語教師更快地度過跨文化交際的挫折期,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在國外的漢語教學生活,同時也能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所面臨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從而調(diào)整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更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
(1)將外語交際教學納入人才培養(yǎng)計劃,注重教師外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
國際漢語教師應當培養(yǎng)自己對外語的興趣,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運用外語進行流利的交流。通過自身所學的語言學知識指導和監(jiān)控自己的外語學習,培養(yǎng)外語知識技能,適應不同的語速、口音、語調(diào)。大致了解學生生源國成分及其語言習慣,培養(yǎng)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根據(jù)所在場合,不同的交際情景,對方的年齡、性別、身份、地位及與自己的親密度調(diào)整自己的說活方式。和不同文化的學生交流時,應選擇合適的話題。當遇到溝通困難時,采用疑問句重復對方話語,暗示自己理解困難,或者通過其他方法委婉地請求對方重復話語。培養(yǎng)自己清晰準確表達的能力,遵循語言經(jīng)濟型的原則,簡單有效地進行表達與溝通。在國內(nèi)的國際漢語教師應當掌握英語這門外語技能,以英語為媒介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對于零基礎的留學生,要用一定的教學翻譯法,必要時教師還需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用學生母語和學生交流,讓學生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而對于赴海外進行教學的教師,則更應該掌握一項必備技能,最好能系統(tǒng)地學習目的國的語言,這樣一方面能讓教師在教學中預測學生學習漢語時產(chǎn)生的偏誤,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zhì)量;另一方面還能讓自己克服異文化環(huán)境帶來的不適。
(2)對比中華文化知識內(nèi)涵與生源國的風俗習慣
學習了解留學生生源國的文化習俗,閱讀相關書籍,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歷史、著裝形象、時間觀念、經(jīng)濟現(xiàn)狀、地理、政治、主流價值觀和文化禁忌。這不僅可增強教師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加強師生之間的親和力。作為國際漢語教師,身上還肩負著漢語文化的傳播重任,只有具有扎實的語言文字及文化功底才能勝任這份工作。因此,國際漢語教師除了要對中國的文化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包括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還要注重詞匯的外語通用名的積累,例如"“北京大學”是Peking University,“黃河”是Yellow Rever,“一帶一路”是One Blet One Road,“金發(fā)”的英語是blonde hair,而不是yellow hair,“紅茶”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等等。國際漢語教師要保持一顆求知的心,遇到不懂的問題不能望文生義地給外國學生解釋,而應利用多重手段進行查驗、求證后再告知學生。另外,還要弄清楚中國的文化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正所謂“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講解文化知識點的時要告知文化形成的緣由,幫助他們理解文化差異,尊重和喜歡中國文化,實現(xiàn)傳播漢語文化的目的。這也更易激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減少師生之間的文化障礙。學習文化知識的內(nèi)涵是國內(nèi)外的漢語教師的重要任務。國內(nèi)漢語教師幸運的是面臨的教學對象都是來華留學生,他們有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動機與愿望,當中國文化與學生母語文化有沖突時,出于興趣和動機,學生不會有較大的排斥感,教學中還能采取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切身實際地參與到文化環(huán)境中,快速消除跨文化交際障礙,提升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教學能力,實現(xiàn)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曾經(jīng)就有教師在教授柬埔寨籍留學生時,為了表達對學生的贊揚而撫摸了學生頭,學生表示很不高興,當場和老師引發(fā)了矛盾,學生憤怒地告訴老師:“老師,你不可以摸我的頭的”(柬埔寨人覺得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孩子的頭只允許國王、高僧和父母撫摸)。如果教師教授學生之前多了解學生生源國的風俗習慣就不會犯下如此的錯誤。而對于在海外教學的漢語教師也應當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尊重他們的風俗,做到入鄉(xiāng)隨俗,同時又堅守中華文化的信仰。一位赴俄羅斯任教的教師在教授《一朵粉紅色的康乃馨》時講到:“她笑著把一朵康乃馨別在我的胸前說:‘今天是母親節(jié),每人一朵’?!边@個內(nèi)容時,學生都皺起眉頭問:“他們的媽媽都沒有了嗎?”(在俄羅斯康乃馨是送給過世的人的)該教師就耐心地給學生解釋,在中國康乃馨的花語就是“感恩”,是可以送給媽媽的。在海外進行漢語教學可能會面臨很多跨文化交際障礙,教師首先要放寬心態(tài),學會接納文化差異,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從而更好地適應海外教學和生活。
戴煒棟(1999)指出,中介語是外語學習者使用的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語言系統(tǒng)。國際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學生用中介語與其溝通,教師應當快速對之作出反應,讓學生覺得自己說出來的漢語是能讓人聽懂的,認可學生,增加學生漢語學習的信心,讓學生愿意用漢語表達,喜歡用漢語進行交流。熟悉學生中介語的表達,減少溝通中的障礙,課后及時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這不僅要了解學生漢語習得情況和學生用中介語的表達情況,還要養(yǎng)成用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進行解釋的習慣,幫助學生構建其自身的漢語學習體系,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漢語水平。國內(nèi)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產(chǎn)生的母語遷移偏誤和漢語語際偏誤情況較多,學生國別多樣的原因也導致了母語遷移偏誤的多樣性,這需要國際漢語教師耐心觀察,多總結經(jīng)驗,從而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對于海外國際漢語教師,由于教學環(huán)境差異使得學生不易找到純漢語的環(huán)境,因此他們的漢語學習多為選修課,缺乏使用環(huán)境。他們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因母語遷移產(chǎn)生的偏誤較多,如果教師對其母語比較了解的話,對學生漢語習得偏誤產(chǎn)生的預測度就會較高,進而更準確地知道學生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這也可以提升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國際漢語教師在課前應當客觀調(diào)查和了解教學對象的年齡、學習風格、個性因素等,了解學生的大致喜好,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一項學習者個體因素調(diào)查,從多方面了解其基本情況與學習需求,而后合理安排課堂活動,營造課堂氛圍,增強學生課堂的參與性。例如,在教留學生唱中國歌的時候,要告訴學生在中國有通過歌聲進行交流的習俗,如山歌比賽、侗族大歌、苗族歌舞等等。順應信息化發(fā)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例如,開發(fā)雙語“微課”、“慕課”,用有趣味話語進行交流與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熱愛漢語學習,享受漢語學習的過程,減少師生之間的跨文化交際障礙。
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學習跨文化相關理論知識,需要從知識儲備、意識轉變、行為尊重等幾方面入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不同的情景和場合下,靈活巧妙地解決一些文化沖突問題。在尊重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堅定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在實踐中不斷進行總結,提升自己的交際能力。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深遠意義,是國際漢語教師教學的一門必修課,一方面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傳播中國文化,另一方面還能幫助國際漢語教師更快適應教學環(huán)境。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并做好一名中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使者。
[1] 陳欣.從跨文化交際能力視角探索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yǎng)課程設置[J].外語界,2012(5):73-78.
[2] 蔡綠.文化依附矛盾與跨文化交際能力:也談對外漢語教師素質(zhì)[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4):128-129.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6):2-8.
[4] 彭軍.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調(diào)查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5):695-698.
[5] 何淼.對外漢語教學框架下外漢教師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A].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第六屆東亞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暨第九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6.
[6] 王永陽.跨文化交際的第三空間與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第三空間模式[J].孔子學院,2013(2):28-33.
[7] Byram M. 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 Essays and Reflections[M].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8] 趙愛國,姜雅明.應用語言文化學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04,11(2):16-20.
[9] 鐘華,白謙慧,樊葳葳.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自測量表構建的先導研究[J].外語界,2013(3):47-56.
[10] 高永晨.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體系的理論框架構建[J].外語界,2014(4):80-88.
[11] 許琳.現(xiàn)在世界各國學習漢語的人已經(jīng)超過4000萬[EB/OL].(2009-03-12).[2018-06-08].http://www. chin a.com.cn/news/2009-03/12/content_17430609. htm.
[12] 中商情報網(wǎng).2016來華留學生同比增長11.35%,出國留學人數(shù)比來華留學人數(shù)多10萬人[EB/OL].(2017-03-02).[2018-06-08].http://www. askci.com/news/chanye/ 20170302/18020592303.shtml.
The Explorations of the Strategies for Training Intercultural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HAN Xinzhi1, 2, TIAN Xingbin2
( 1. Gui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iyang 550081, Guizhou, China; 2.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Education,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With the global "the hot trend of Chinese learning",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more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What kind of abilitie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paper explains the benefit of training intercultural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for the training by defining the intercultural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so as to provid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training.
international Chines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training
H195
A
1673-9639 (2018) 09-0107-05
2018-05-23
韓欣芝(1991-),女,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留學生教學、跨文化交際。
田興斌(1961-),男,貴州銅仁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與跨文化交際。
(責任編輯 謝 勇)(責任校對 楊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