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欣
摘要: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長篇歌行中的名篇,也是我在高中階段最喜歡的一篇,全詩以月為主線,用巧妙的構(gòu)思和飽滿的寫作手法洋洋灑灑,構(gòu)造出晶瑩剔透、情景交融的意境。整首詩層層推進,將月之美,空間之美,離愁別緒的感嘆融為一體,該詩真正的達(dá)到了景意相容的境界。月在詩中有漸變之美,使該詩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特色。
關(guān)鍵詞:《春江花月夜》;月之景;月之思;月之情
從該詩的題目可以看出,“春、江、花、月、夜”是主要的五大意向,這中間“月”這一意向是全詩分量最重的意向,可以說是該詩的精髓所在、靈魂所在。“月”字總共出現(xiàn)了15次,頻率如此之高,這在筆者所學(xué)詩篇里實屬罕見,幾乎每一句都有對月、對月光下情景的描寫。在該詩中“月”已不單單是月光這一自然景色,而是包含了對宇宙空間的思索、對情感的寄托。本文將從“月”的意向入手,從三個方面來談詩人筆下的月之景、月之思、月之情。
一、月之景
第一部分從初始到“孤月輪”。詩人用精美的文筆,浪漫的手法,獨特的審美,勾勒出了一幅奇美的月色瑰寶——春江月夜圖?!按航彼B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浩蕩的江水好似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仿佛與潮水一起涌出。如此清新脫俗的情景,直接給我們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心境和視野也因此而寬廣。如此的描寫十分吸引眼球,面對美的享受,人們很容易被這奇特的景致所控制。詩人一開始就讓“月”這一意向成為了一個讓人無法遺忘的中心,而這一中心在該詩中與作者的思緒如影隨形,造就了全詩的線索和精髓?!颁黉匐S波千萬里”說明了月光的明亮皎潔,詩人并非直接來說月光是怎樣的潔與亮,而是讓粼粼的波光來彰顯月光,這正體現(xiàn)出詩人的高超之處。詩人借助“月”悄無聲息的進行了第一次對時空宇宙的思索,感受到了時空之中的相對性,在廣闊的景致下頗有共嬋娟之意。接下來,詩人將細(xì)膩的手法和獨特的審美展現(xiàn)的淋淋盡致,對月光之美進行了別具一格的描述,月光明亮如雪,灑滿花林,似有似無,若隱若現(xiàn)之感讓人難以捉摸,頗有幾分情趣在其中。其中“似霰 ”、“流霜 ”、“白沙看不見”等詞匯詩人用了比喻的手法通過視覺感官加以呈現(xiàn),顯得月光尤為明亮皎潔,如此良辰美景,不得不讓人心生愛意?;秀钡脑鹿庀略娙诉M行了第二次對時空的思索,時空是人無法控制的就好似這“月光不覺飛”一般,變化無常。最后,詩人向人們描繪了一個極其靜謐的情景,把“月”這一意向擺在了突出的位置,以一個“孤”字結(jié)束第一部分,十分傳神,一股帶有神秘色彩的悲感仿即將襲來。
二、月之思
第二部分的劃分是從“初見月”到“送流水”。第二部分,作者的目光從春江月夜的美景中調(diào)離出來,來了一場對人和宇宙、宇宙自然之間關(guān)系的哲學(xué)性思考。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何人第一次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在哪一年開始照人的?詩人進行了深刻的哲學(xué)思考。茫茫宇宙中,人們對審美的體驗、思考、與追求從何時開始,又從何時開始感受到了自然的潔凈與美好;我們?nèi)俗鳛橛钪嬷形⑿〉牟糠钟质呛螘r開始出現(xiàn)在天地之間?這種思考既是對自然的驚嘆于好奇,又是對我們自身定位和溯源問題的探究?!叭松鸁o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痹娙诉M一步推進,把思考的范圍由個體擴大到對整個人類發(fā)展進程的思考。這一點足可以看出詩人當(dāng)時思想的深邃以及詩人博大的胸襟與情懷?!敖履昴晖嗨啤笔窃娙藢Ψ€(wěn)定與變化的哲學(xué)性思考。最后一句“但見長江送流水”體現(xiàn)了時空的無限與永恒。
三、月之情
第三部分是從“去悠悠”到“復(fù)西斜”。此部分最長也是詩人借“月”思情的部分。該部分的主角是一位思婦。詩人在該部分再次展示高明之處,詩人沒有單純的通過敘述思婦的行為來表達(dá)她沉重的相思之情,而是把“月”這一意向穿插其中,憑借“月”來展示思婦的相思之情、離別之苦,可以說“月”被賦予了豐富而又深沉的情感?!鞍自埔黄ビ朴啤保薪由暇鋵r空無限的感慨,更多的是多了一種感慨時光飛逝、無法挽回的悲傷情調(diào)?!氨庵圩印薄ⅰ懊髟聵恰庇巫?、思婦登場,相思-月-思婦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思婦舉步不定,徘徊游離一展相思情。接下來的兩句“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十分絕妙,不見思婦人卻見情滿溢,月光的縹緲更展離愁別緒,如此的情至深,愛至切?!按藭r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共頂一輪明月,卻不能相見,月光照君更顯相思之深情。接下來的幾句,既有時空不停流轉(zhuǎn)的感嘆,又有離別之悲痛的愈演愈烈。這部分詩人以思婦的情感來展現(xiàn)相思之意。
最后一部分從“斜月”到“滿江樹”?!霸隆比允窃娙斯P下的主旋律。但此處的“月”不再如前,已有傾斜之意,明亮奪目之感殆盡,表達(dá)了對時光易逝無可奈何的感嘆。夜半去天明來,這又是作者對宇宙的觀察與思索。“碣石瀟湘無 限路”再次回歸現(xiàn)實,感嘆相距的如此遙遠(yuǎn),也是重聚的最大阻礙。全詩最后兩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離別相思之苦更上心頭,詩人仍將“月”作為終結(jié),將月與情巧妙的融為一體。詩人在無奈和相思的感嘆中,結(jié)束了全詩。
四、結(jié)語
全詩是按照景-思-情的順序展開,以月當(dāng)做主線,把人的情感和月結(jié)合在一起,著實巧妙。全詩語言絢麗,刻畫了壯闊、大氣的景色。節(jié)奏把握自如,層次分明,充分展示了詩人的情愫與睿智。張若虛本人的哲學(xué)性思考也具有當(dāng)時獨特的開創(chuàng)性,非常令人贊佩。這首詩作為傳世名作,長久被贊揚,值得我們反復(fù)品讀與學(xué)習(xí)。
參考文獻:
[1]彭新有.月映萬川奇光一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月意象賞析[J].語文學(xué)刊,2011(1).
[2]劉帥.冷月之聲:《春江花月夜》賞析[J].文化研究,2009(6).endprint